陈雷在讲话中明确提出今后一个时期要着力抓好的八项重点工作:
一是切实提高水旱灾害综合防御能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加快建成大江大河、大中城市、重点流域和区域综合防洪减灾体系,逐步提高中小河流、受台风影响地区、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的防灾减灾能力。加强洪水风险管理和应急管理,健全防汛减灾保障机制,依法防控、科学防控、综合防控,努力从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有效利用洪水资源。加强旱情监测预警,建立抗旱服务体系,强化应急水量调度,因地制宜地采取多种形式,集中建设一批应急抗旱备用水源工程,全面抗旱、主动抗旱,不断提高抗旱减灾能力。
二是切实抓好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水利工作,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优先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确保工程建得成、用得起、管得好、长受益。着力解决水库病险问题,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充分发挥水库综合效益。努力增加有效灌溉面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加强农村水能资源开发和管理,加快解决无电、缺电人口用电问题。加强城乡水环境整治,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实现优质生活和享有优良环境的需求。加大水利血防工作力度,保障人民群众健康。落实水库移民政策法规,实现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切实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保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深入推进治淮工程建设,继续加强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治理及其他重点流域治理。适时开工建设一批水源工程和区域性调水工程,增强水资源调控能力。加强大中型灌区及其末级渠系节水改造,实施重点涝区治理和大中型排涝泵站更新改造,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高农业抗灾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加快石羊河、渭河流域综合治理,加强首都水资源保护,推进海河等流域生态修复。加快重点地区水土流失防治,开展坡耕地改造、淤地坝和沟道建设,搞好水土流失区封禁保护。
四是切实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以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为核心,加快建立国家水权制度,切实完善水资源论证制度,严格控制在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发展高耗水、高污染产业。抓住重点区域和生产消费关键环节,带动各行业各领域节水的全面开展。以水功能区划为基础,严格控制水域污水排放总量和污染物排放总量,建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理制度,加强入河排污口管理和省界断面水质监测,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保护好地下水。
五是切实加强流域管理和区域管理,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依法界定流域管理机构和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的事权,合理划分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的职责范围。流域管理机构要加强水资源的统一规划、配置、调度和管理,协调处理好重大水事矛盾。地方水利部门要统筹城乡水利发展,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涉水事务统一管理。要着力构建统一、协调、规范、高效的水利突发事件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理机制,不断完善信息交流、发布和共享机制,畅通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渠道,全面提高水资源管理能力和水平。
六是切实加强依法治水管水,推进水利法治化进程。突出抓好水资源节约保护、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法律制度建设,加快立法步伐,完善水法规体系。切实加强水法规的实施,全面落实水工程建设规划同意书、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洪水影响评价、水功能区管理等各项法律制度,强化水资源、水能资源、水域岸线、河道采砂、水工程建设运行等方面的管理,推动水利综合执法。建立健全预防为主、预防与调处相结合的水事纠纷调处机制,预防和化解水事纠纷与行政争议。进一步规范水行政许可,加快推行政务公开,切实提升水利公共服务能力。
七是切实深化水利改革,健全水利良性发展长效机制。建立健全以公共财政为主渠道的水利投融资机制,保持水利投资的稳定增长。加快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保障水利工程良性运行。不断深化水利建设管理体制改革,规范水利建设市场秩序,加强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监管。加大农村水利改革力度,建立和完善农田水利建设和良性运行的长效机制。完善水价形成机制,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积极探索建立与水有关的生态补偿机制。
八是切实加强行业建设和基础工作,筑牢水利发展与改革的坚实基础。加快建立和完善水利规划体系,强化水利规划的基础导向和刚性约束作用。加快全国水文站网建设,完善监测功能,拓宽水文服务领域,增强公共服务能力。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方针,全面推进水利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不断提升水利科技支撑能力。积极构建与现代水利相适应的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完善有利于鼓励、保护和引导基层水利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着力解决基层水利单位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切实增强基层水利经济实力、服务能力和发展动力。不断创新人才工作机制,深入实施水利人才战略,建立适应水利现代化建设要求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08年1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