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迭代中创新
——河南黄河第五代“智能石头”研发记
□本报记者 刘岚 通讯员 李志鹏 刘君瑜 李锟
“迭代”,这个互联网时代的热词,用在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河南黄河河务局“智能石头”的研发上,再恰当不过。
从初代摸索,到五代精进,“智能石头”作为水下的“眼睛”和“哨兵”,破解了“河道工程根石状态难以及时跟踪、坝垛出险难以提前预警”这一历史难题。六年的科技“迭代”之路,成为科技赋能河南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写照。
迭代
迭代,意味着持续攀登,其目的通常是为了接近所需目标或结果。
2019年,初代“智能石头”诞生,迈出了从无到有的关键一步。“过去,黄河根石走失就像‘盲人摸象’,险情突发经常让人措手不及。”河南黄河河务局科技处负责人说道。
为了解决险情发现难的痛点,第一代“智能石头”应运而生。它如同水下的“感知神经”,与“智感”等装置共同组成了水下根石、水上坦石在线监测“哨兵网”,实现了险工控导工程工情险情的全天候实时“监测、感知、预警”,助力防汛抢险迈出了“抢早、抢小”的关键一步。
2022年,集中攻关核心难题的第三代产品迎来重大转折。其防护等级提升至IPX8(IPX8是防水等级的一种,指顶部距离水面1.5米至30米,连续30分钟,性能不受影响,不漏水),可承受10米水深的水压,抗压强度达到200千帕,告警准确率跃升至80%,电池续航能力从1年延长至3~4年。这些突破性进展,使其迅速成为推广应用的主力军。在河南、山西、山东黄河部分重点河段的河防工程,规模化布设的1500多个三代“智能石头”稳定运行至今。
2023年,第四代产品实现技术飞跃。第四代产品创新性地引入三轴位移数据分析技术,能够实时监测石头运动轨迹,预警精准度得到大幅度提升。2024年,第四代“智能石头”成功投入使用。同年汛期,部署在开封黑岗口下延控导工程的多颗“石头”提前数小时发出根石位移告警,抢险队伍精准出击,成功避免了一次可能发生的较大险情。
“以前只知道大概位置有险情,现在‘石头’能告诉我们石头是平移了、滑落了还是翻滚了,方向、速度都清清楚楚。”开封第一河务局抢险队长李国顺说。
目前,该技术已在南水北调中线拒马河段成功应用,守护着国家水脉安全。拒马河发源于河北省涞源县西北太行山麓,于北京市房山区十渡镇套港村入市界。研发团队针对拒马河护岸和扭王字块的安全监测与预警需求,开展定制化服务,创新性地采用了点位串联方式,成功实现数据高精度采集与实时传输。
2025年,基于神经元网络架构的第五代产品横空出世。它由多传感器智能串联组成,监测精度达毫米级,功能从单一震动监测,升级为集倾斜、振动、走失、移位、形变于一体的“全能感知”,预警能力覆盖河道边坡稳定性、水库坝体形变等更广阔领域。
深耕
将产品向一线大规模推广时,又遇到新难题。“复杂水环境信号弱、野外长期供电难、多源数据融合精度低,都是‘硬骨头’。”回顾研发路,成员王越洋记忆犹新。
研发团队锚定痛点,突破了复杂水环境下的微弱电磁信号捕捉技术瓶颈,攻克了电池续航、数据精度等技术壁垒,让传统防汛模式迈向“智能预判”,破解世界级难题的“石头密码”。
步入指挥中心,大屏幕正通过“智能石头”实时监测根石走向位置,一旦出险便能够精细化智能分析并自动告警。
“为适应更多不同的应用场景,今年我们推出了第五代‘智能石头’,它是将多个传感器串联在一起,监测方式由过去的单点扩展至整面。”团队工程师甘天辰介绍道,“同时可以实时监测运动轨迹,提升液位、角度和位移等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做到智能分析形变数值。供电方式也更加多样稳定,可根据不同应用场景采用太阳能直流供电。”
如今,“智能石头”已从河南黄河的试验田,走向守护全国水网安全的广阔舞台。
在河南黄河,14处重点工程、171道坝垛,1962颗“智能石头”日夜值守。在山东、山西、青海等地河道,以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也都留下了“智能石头”的身影。在定制化市场,河南黄河河务局与广东、新疆、海委等多家水利工程单位达成合作意向,“智能石头”正以“商品化”“产业化”为目标,从区域试点转向守护全国水网。
“智能石头”的创新价值,赢得了广泛赞誉。它亮相于第十八届世界水资源大会、第三届亚洲国际水周的国际舞台,吸引了国内外专家的目光。
2021年7月,水利部部长李国英调研郑州马渡控导下延工程,仔细询问系统运行细节,充分肯定其研发路径和方法。同年,“智能石头”被水利部列入科技推广项目。2022年年底,李部长再次回信,为青年团队攻克关键技术点赞鼓劲。
媒体聚光灯下,“智能石头”的故事也走进了千家万户。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国家宝藏》节目讲述着它的传奇;第34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的报道记录了它的贡献;它在中国水利博物馆“共和国印记——江河奔腾看中国”展览中亮相,还被黄河博物馆收藏,完成了从技术产品到文化符号的跃升。
荣誉纷至沓来,五项实用新型专利,黄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专属商标获批,省级施工工法认定……每一项,都是创新与实效的背书。
当下,“智能石头”已具备规模化量产能力。各项性能指标均通过国家级检测认证,具备形变监测、实时预警、全生命周期数据追溯等核心功能。它深度融合于现有监测体系,在河南黄河重点河段实现规模化部署,显著提升了水利工程安全监管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这颗源自河南黄河的“智慧之石”,正以其不断迭代的硬核实力,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筑牢国家水网安全屏障,提供着坚实可靠的科技支撑。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5年7月31日
作者:刘岚 李志鹏 刘君瑜 李锟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