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对话渭河——
江河交汇 传承文化
□本报记者 郑浩伟
东西走向的秦岭山脉,是中国南北方的分界线,也是长江和黄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
秦岭南麓,汉江蜿蜒东去;秦岭北麓,渭河徐徐向东。这两条大河分别注入长江、黄河,成为中国两大母亲河各自最大的支流。汉江润泽荆楚,渭河灌溉关中,“一山两河”的地理格局孕育出一脉相承又各具特色的精神传统与文化积淀。
日前,一场以“汉江对话渭河:水文化传承与区域协同发展新路径”为主题的研讨会在西安市秦学书院举行。这场汉江与渭河之间的文化交流,将学术层面的探讨拓展至历史与现实的维度。
汉渭对话 江河互济
“汉江、渭河是陕西史前文明的发祥地,从文明诞生之初,便与这片土地上的先民结下了不解情缘。”汉江书院院长王政军一语道破两条河流的文化分量,“汉江与渭河就是陕西精神文化的根脉。”
纵观历史,打通秦岭分水岭、联结南北江河,一直是建都在长安、洛阳、开封的王朝的重要议题。
“渭河、汉江与秦岭相依相偎,各支流也是古代先民从关中盆地穿越秦岭进入南方及西南的重要通道,几乎每条较大支流都有南北古道的痕迹。”陕西水文化专家蒋建军介绍,“以渭汉支流河谷为主线的古道,是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南北交融的重要通道。”
人们熟知的陈仓道、褒斜道等古栈道,积淀着文明交流互鉴的厚重历史。而一项当代重大水利工程——引汉济渭工程,则让汉江和渭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牵手”。
2015年4月,引汉济渭工程全面开工建设。2023年7月16日先期通水,汉江水穿过近百公里的秦岭输水隧洞,最终汇入渭河。汉江与渭河,两条源自秦岭的生命之河,奏响“江河互济”的新和鸣。
研讨会上,陕西理工大学教授、汉江书院副院长梁中效还提出了“汉渭文化圈”新概念:以汉江与渭河为核心区域、以嘉陵江与丹江为两翼所形成的具有独特文化特征的文化地理范畴。
汉江对话渭河,既是文明的回响,更是未来的畅想。
古今对话 文化新生
“屈家岭遗址的聚落环壕系统与河流相连,兼具灌溉功能,证明屈家岭先民已具备修建较大水利工程的能力;湖北省随县的‘神农九井’,是汉江流域有记载的最早井灌设施;长渠、山河堰、五门堰、杨填堰等众多水利工程,经历代修葺扩建,兴两千余年灌溉之利而不衰……”
陕西水文化专家、汉江书院副院长雷保寿介绍汉江流域丰富的水文化遗产。
不止于汉江流域,从秦代的郑国渠、汉唐时期的白渠和成国渠,到民国时期的“关中八惠”,这些古代、近代水利工程遍布三秦大地,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是陕西重要的水利遗产和水文化资源。
在“人工智能+”的时代浪潮下,如何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水文化,成为研讨会上的焦点话题。
“2025年3月22日,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在上海举办快闪推介活动,通过沉浸式展览与互动体验等形式,展现中国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的文化底蕴与生态治理智慧。”中国湿地保护协会副会长程良介绍。这类创新传播案例,为水文化“破圈”提供了思路。
“人工智能技术不仅改变传统水文化遗产的调查与数字化工作方式,也为遗产监测和保护工作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更为公众参与和水文化传播提供了新途径。”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宣传出版中心水文化建设处处长易文利举例,“水文化资料零散、庞杂,知识图谱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能用于系统化整理和智能检索。”
长江流域水文化遗产的管理保护则用上了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系统内能够进行空间分析和可视化展示,让古老遗产“活”在数字时代。
诚然,人工智能在数据质量与可靠性、文化内涵解读等方面仍需持续探索。但不可否认,人工智能为水文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和创新动力,成为赋能水文化传承与弘扬的新路径。
在对话中传承,在协同中发展,在创新中新生,汉渭两河的文化交流将随着治水实践续写新的篇章。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5年9月26日
责任编辑:孟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