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水文化

绽放泉城多元文化魅力

济南市创新打造水文文化

发表时间:2025-07-31

 

泉城广场水文站 本报通讯员 周艳

 

  □本报通讯员 许妮妮 杨明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是跨越时空的精神纽带。作为享誉天下的“泉城”,济南现有泉水上千处,“天下第一泉”趵突泉是济南“七十二名泉”之首,常年喷涌不息;拥有众泉汇流的大明湖、美丽动人的雪野湖等十大湖泊,以及充满诗意的黄河湿地、济西湿地、华山湿地等23处湿地公园;岸绿景美的黄河、小清河并行奔流,众多特色鲜明的水文化资源成为泉城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山泉河湖城”浑然一体的城市风貌和生态优势,是济南最响亮的城市名片。

  近年来,济南市水文中心着眼于济南水文化的历史、现状与未来,依托独特的济南城市文化资源,倾力打造文化标识性工程,全面展示济南水文文化之美、文化底蕴之丰,将水文文化与服务创新深度融合,全面赋能美丽泉城建设,为实现“人水相亲、人水和谐、人水共荣”贡献了水文力量。

  立足泉城特色

  与名泉保护深度融合

  泉水是济南城市之根、文化之魂,赋予了济南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气质和魅力。

  “我们作为市名泉保护成员单位,聚焦泉城人民需求,以‘节水保泉’和‘城市生态’为发力点,将泉水文化内涵与水文监测服务深度融合,建设泉水监测站,加强泉群监测,为泉水持续喷涌提供精准水文技术支撑。”济南市水文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济南水文开展泉水监测已由最初的趵突泉观澜桥、浅井泉、娥英桥、黑虎泉白石桥和珍珠泉曲水亭5处,发展到五龙潭月牙泉和秦琼祠、大明湖东、西闸门、东西护城河等11处,成为泉水文化建设的新载体。

  2024年,济南水文组织拍摄制作的《济南水文文化与服务创新深度融合赋能美丽泉城建设》短视频,获“鲁力同心挑大梁”2024山东省新媒体创作大赛优秀奖,以影像形式具象化呈现泉群监测与文化保护的融合实践。

  打造水文地标

  与水文工程深度融合

  济南水文在水文站网工程建设中融入水景观文化元素,按照“建设一处站点,形成一道景观,服务一方民生”的思路,建成了诸如东方明珠塔、铸铜仿古卡尺等一处处带有地标性景观的水文站点。

  “2023年的时候,我们就被山东省水文中心评为全省水文系统第二届水文设施与水文文化有机融合典型案例。”济南市水文中心相关负责人说,济南水文打造了集水文监测功能发挥、生态休闲旅游、文化科普教育于一体的水文工程样板,极大地提升了水文工作的社会知名度。

  除此之外,近年来,济南水文启动城市水文防洪监测系统二期工程项目建设。“水文化建设是该项目的重要内容之一,对16处城市水文监测塔进行数字亮化,以数字技术手段,提升济南水文文化新质生产力。”济南市水文中心相关负责人进一步介绍,孟家水库水文主题广场、百花洲水文文化主题公园等主题广场(公园)遵循人水和谐发展理念,将城市人民的生活圈和水生态空间有效链接,创立独具魅力的济南水文文化品牌,更加凸显水文化与城市共生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面向社会公众

  与科普教育深度融合

  济南水文紧跟时代发展和人民需求,积极推进水文文化与水文科普融合,通过打造水文科普教育基地,全面激活水文科普文化的生命力。目前,已经成功创建1家国家水情教育基地,1家省级科普教育基地,2家市级科普教育基地。其中,山东省水文水生态环境教育基地于2023年成功入选第五批国家水情教育基地名单,泉城水文数字化展厅、莱芜水文科普展厅分别进入省级、市级科普教育基地行列。

  “泉城水文数字化展厅位于济南市天桥区小清河畔的滨河商务中心,是济南市第一座借助数字化手段,全面系统反映济南水文特征和水文文化的综合展厅。”泉城水文数字化展厅工作人员介绍,展厅采取“无陈列设计”,集声光电一体,综合运用MR(混合现实)、三维图像、AI(人工智能)语音、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科普地下水运动等水文现象,深度分析大气降水的入渗、径流、补源过程,阐释济南泉群成因及泉水格局,沉浸式展现水文科学发展前景。

  “这里的VR(虚拟现实)全景展示系统,通过360度高清建模和智能导览技术,让我们能够沉浸式体验,更好地了解水文知识。”刚刚体验了VR全景展示系统的市民连连称赞。

  济南市水文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立足时代需求,将以水文文化与水安全、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的融合为延伸,与生态文化、现代科技、工程建设、媒体宣传及文明建设相结合,打造独具特色的济南水文文化品牌体系,奏响山东水文现代化建设济南新乐章,为水利高质量发展贡献济南水文力量。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5年7月31日

作者:许妮妮 杨明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