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水文化

都江堰视频在自媒体界频频出圈

古老水利文化与数字媒体同频共振

发表时间:2025-07-31

都江堰 本报通讯员 刘钊

  □本报通讯员 岳耀先

  日前,一则视频用几百字的解说词和浅显易懂的动画将延续2281年的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水利工程运行原理说了个明白,这部3D动画短视频《都江堰》上线5天就突破亿次播放量,正以前所未有的热度,席卷着人们的手机屏幕。

  都江堰为何能成为短视频宠儿,在自媒体界频频出圈?

  这并非偶然的流量狂欢,而是一场文化符号、数字媒介与时代情绪的同频共振。拨开迷雾,我们发现,其成功的背后,是由三个核心维度共同构建的传播奇迹。

  文化符号的“硬核”魅力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都江堰,它的成功,源于其作为一个文化符号的“硬核”内涵——都江堰不是一个空洞的景观,而是一个集历史、科技、哲学与美学于一体的“超级IP”。

  都江堰有着无与伦比的科学价值与社会性。它最伟大的创举在于“无坝引水”,仅凭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的精妙配合,就解决了分洪、排沙、引水灌溉的核心矛盾。这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智慧与张力的故事。“四六分水,二八分沙”,这些看似简单的数字背后,蕴含着对水文、地理的极致洞察。这种“技术上不复杂,但创意极好”的特质,为科普解读留下了巨大的创作空间。

  都江堰拥有跨越千年的情感与文化价值。它不仅是李冰的功绩,更是历朝历代“堰功人物”接力的成果。它象征着一种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一种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责任与远见。这种精神内核,在今天依然能引发强烈的文化认同与民族自豪感。

  除此之外,如今的都江堰,作为一个覆盖面积2.86万平方公里、润泽超3000万人口的超级水利工程,它的每一次“脉动”同样备受关注。都江堰能够“出圈”,首先得益于其自身价值的展现。它仿若一座永不枯竭的灵感宝库,为创作者搭建了坚实又极具魅力的叙事框架。

  数字媒介的“魔法”创意

  自媒体时代,创作者们运用新媒体的“魔法”,将古老、复杂的水利知识,转化为年轻人乐于接受、易于传播的视听产品。

  硬核知识的“软表达”。面对都江堰复杂的工程原理,创作者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降维”解读。爆款3D动画《都江堰》,用短短644字的解说词和亲切的第二人称视角,让“小白”也能“秒懂”。这正是科普传播中“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核心要义。它将知识的门槛降到最低,让好奇心成为唯一的通行证。

  媒介形态的“多元增值”。创新的媒介形态是引爆传播的关键。游戏博主用模拟经营游戏《都市天际线》复现都江堰,让观众在虚拟世界中直观感受水流的变化,引发了“现场没听懂,看视频秒懂”的普遍赞誉。而其他创作者,则可能通过手绘、插画等艺术形式,赋予都江堰全新的美学想象。这种基于不同媒介的“转码”,实现了文化在数字世界的多元传承与弘扬。

  视听美学的维度升华。星球研究所的视频之所以能脱颖而出,不仅在于其考据严谨,更在于其电影级的超高清画质、恢宏的配乐和精良的特效包装。它将都江堰从一个地理概念,升华为一场震撼人心的视听盛宴,推动了从“认知”到“认同”的深度跨越。

  文旅融合的“磁场”共振

  都江堰的频频出圈,还得益于官方支持引导与民间创作活力形成的强大“共振场”。

  一方面,管理主体默契配合涵养“创作土壤”。在文化建设方面,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管理单位与都江堰市长期紧密合作。特别是2021年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成立后,高标准推进打造“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灌区,提出要擦亮都江堰“双遗”金字招牌的国际名片;都江堰市也明确提出要做强“大遗产”“大灌区”等五大IP,双方在文化传承、遗产保护、宣传推广等多个领域默契配合,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同时,保持开放的姿态主动拥抱网络,全方位为广大社会创作者提供素材支持和采风便利,涵养了“创作土壤”。这种自上而下的推动,为民间创作注入了信心和动力。

  另一方面,广大民间创作活力反哺助推。海量的UGC(用户生成内容)不仅极大地丰富了都江堰的文化叙事,更直接转化为文旅消费的强大动力。一个爆款视频不仅能让都江堰走得更远,也能激发无数人“说走就走”的旅行冲动。这种从线上流量到线下客流的转化,让文化传播的价值变得可感、可衡量,也进一步激励形成“传播—消费—再投入”的良性循环。

  当一个文化遗产不再仅仅是“景区”,而是成为一个可以被不断解读、体验和消费的文化品牌时,它的生命力才能在数字时代得以延续和升华。

  从古老的水利工程到流量时代的“网红”,都江堰的“出圈”之路,为我们揭示了文化遗产在数字时代传播的底层逻辑:它需要一个足够“硬核”的文化内核,需要一群富有创意的“魔法师”,更需要一个官方与民间同频共振的“生态场”。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5年7月31日

作者:岳耀先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