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水文化

梅山水库:璀璨明珠守卫史河

发表时间:2024-02-29

  □唐红生

  安徽省金寨县位于大别山腹地,素有“红军摇篮”之称。这片红色热土曾孕育了无数革命先烈,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还诞生了一项令世人惊叹的治淮水利工程——梅山水库。

  群山环抱着水库,时而雾气氤氲袅绕,时而泛起粼粼波光。湖面像一大块碧绿的丝绸,铺陈在大大小小的岛间。远处群山连绵,岗烟飘飘渺渺,云雾翻卷涌动。湖面上的几艘游艇点缀在青山碧水间。如诗如画的景致让人心旷神怡。

  作为“一五”期间治淮重点工程,梅山水库是淠史杭灌区的主要水源工程之一,也是由我国自行设计、自行施工的当时世界上最高的连拱坝。工程始建于1954年3月,建成于1956年4月,水库坝高88.24米,全长443.5米,总库容22.63亿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1970平方公里,是一座以防洪、灌溉为主,结合发电等综合利用的大(1)型水利工程。

  淮河的重要支流史河如一条飘带,蜿蜒在大别山北麓的豫皖两省交界处。

  史河古名决水,发源于金寨三省垴和棋盘石山系,一路汇聚大大小小的河流,浩浩汤汤流至霍邱县进入淮河,全长220公里。由于历史上缺乏有效治理,河道淤积,旱涝灾害频发。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20世纪50年代初,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做出了治理淮河的决定,居于淮河上游的支流史河成为第一批治理重点。

  1950年5月,淮河水利工程总局对史河、灌河进行了查勘,提出上游建梅山水库的意见。1951年4月,第二次治淮会议决议的《治淮方略》和1952年度工程要点,确定兴建史河梅山水库。1951年6月底,治淮委员会(现淮河水利委员会)组织梅山水库设计工作队,着手编制水库设计文件,进行地质勘探和水库测量、水文测验等工作,先后在金寨县的梅山地区进行了三次地质查勘。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治淮工程建设中,梅山水库建造时间虽晚于佛子岭水库,但总库容却是佛子岭水库的4倍多。

  水库大坝全长443米,如一道长虹横卧在峡谷之间。高88米的坝堤由15个垛和16个拱托起,像一尊尊雄狮昂首挺立;又如巨型钢琴上的键盘,演奏着雄浑激昂的交响乐。

  如今,梅山水库建成67年来,在防洪、灌溉、发电、航运与水产养殖等方面发挥了显著效益。不仅如此,随之形成的人工湖成为一道靓丽风景,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游客。

  当地人习惯称天鹅岛为“万鸡山”。走访老乡后才知道,“万鸡山”这个名字的背后还有一段故事。当年修建水库时生活物资匮乏,为给建设者增加营养,后勤保障者在岛上放养了近万只鸡、鸭等。因此,当地人亲切地称之为“万鸡山”。小岛见证了数万劳动者肩挑手推、日夜奋战的情景,见证了完成土方50万立方米的工程奇迹。

  站在高高的坝顶,俯瞰史河流淌方向,县城与青山相映、与碧水相连。俯身向坝下看去,几孔银白色的清流如飞溅的瀑布,声响不断,意趣无穷,更觉工程之宏伟。

  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如此浩大的工程在两年时间内竣工,靠的是无数建设者的智慧和汗水,靠的是“人心齐泰山移”的豪情壮志,靠的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梅山水库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续写着精彩。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4年2月29日

作者:唐红生
责任编辑:罗景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