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水文化

人文峡江 景惠民生

——江西峡江水利枢纽水文化建设纪实

发表时间:2024-01-25
  □本报见习记者 朱燕红
  在千里赣江最狭处——江西省峡江县,横江矗立着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目前全省投资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工程于2009年开工,2017年竣工投入使用,工程先后获得中国水利优质工程大禹奖、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如今,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已成为江西水文化宣传和科普教育的一张亮丽名片,更成为景惠民生、文化育人的成功典范。
  顶层设计 工程建设景观化
  群山环抱,江水浩荡。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坝顶的七彩横梁宛若斑斓彩带,将大坝装饰得如“一道美丽的彩虹”,横跨赣江之上,气势雄伟,尽显柔美。
  走上大坝,一条长900余米、宽3米的鱼道减缓水流,鱼儿从这里越过大坝,溯流而上,繁衍生息。鱼道清波起欢歌,每年从这里通过的10厘米以上鱼类多达70万尾。
  建一处工程,创一处景观。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在论证、规划、设计阶段统筹考虑工程外观形象,借助清荣峻茂的山水形韵,创新工程外观设计。除坝顶七彩横梁外,18孔泄水闸、发电厂房、电排站、通航建筑物、鱼道等均采用新材料和新技术,突显独特的建筑艺术效果。
  同时,峡江水利枢纽工程管理局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实现“赣水清可厉”;将大树、古树就地移栽保护,对临江土质边坡进行生态防护,设置污水处理设备,清理库底……
  从一河鱼虾到一片树木、一片水土,峡江水利枢纽工程的一站一堤,彰显着景观化理念,呈现出温润的水利工程画卷,为涵养文化营造了氛围。
  因地制宜 凝聚水利精气神
  峡江水利枢纽工程把文化建设作为工程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重点谋划了“六个一”水文化提升工程,即“树一块标识牌、写一本见证书、砌一面足迹墙、建一个展示馆、凝一种精气神、造一个廉政园”。
  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展示馆是江西省首个集工程展示、经验总结、水利水电科普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水利展馆,面积1300平方米,以水文化为核心命题,以工程、移民、生态、放眼四大篇章为主要内容,运用文字图片、高清视频、现代声光电技术、沙盘模型相结合的手段,对工程建设历程、工程设计创新、水利科技知识等进行全方位展示。据统计,工程建成以来,共开展500余次科普教育活动,截至2023年年底,累计接待参观人数超4万人。
  与此同时,峡江水利枢纽工程管理局打造廉政文化园,充分挖掘江西省和吉安市当地深厚的廉政文化资源。选取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为五柱,表达五河入鄱、五河兴赣的文化主题,建设五河兴赣主题喷泉广场,以及古代江西治水达人长廊。
  峡江水利枢纽工程水文化建设成效不断向外延伸,在水利部展出的全国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系列展活动中,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参展;在国家博物馆举行的“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中,峡江水利枢纽工程代表江西水利荣列“大国气象”展区;水文化建设的“峡江经验”连续两年在全国典型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经验交流会上向全国展示。
  以水为媒 打造沿江风景线
  在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大坝上游2公里处,阳光照耀下的玉峡湖微波荡漾,蒋沙村村民毛新文站在江边晒着太阳,十分惬意。
  蒋沙村是“库区移民第一村”。村庄整体后靠约500米,237户738人于2012年入住新址,杂乱破旧的土砖房变成连排三层小洋楼。住江边,守美景,蒋沙村以渔文化为符号,大力发展地方特色非遗文化和休闲旅游产业,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村”。
  峡江水利枢纽工程通过大规模实施抬田工程,不仅“造”出耕地3.75万亩,减少外迁移民3万人,节省移民安置和征地补偿费用22.4亿元,更让80%的移民免去了工程性外迁造成的背井离乡之苦。这一举措开创了国内同类水利工程的先河,被称赞为“了不起的创新”。
  除此之外,峡江水利枢纽工程管理局联合峡江县,依托峡江水利枢纽大坝及水库形成的玉峡湖,建设玉峡湖国家湿地公园,重现“天开玉峡两崖丹,隔岸诸峰似翠环”的美景。如今,库区古树名物保护区、百里赣江风光带、庐陵文化生态园、住岐古塔等景观美不胜收,赋予了赣江两岸更多的生机活力。
  “峡江水利枢纽正在充分挖掘各类水文化资源,丰富各种手段方式,在‘人文峡江’建设上将更进一步,更加鲜明展示赣鄱地域特色和厚重文化底蕴。”峡江水利枢纽工程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鸟瞰峡江水利枢纽  本报通讯员 熊军 摄
 
 
  【评论】
打造水工程与水文化融合样板
  □本报记者 郑浩伟
  峡江水利枢纽工程镇守赣江干流,对江西省统筹做好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文章,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1958年,水利电力部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在进行坝址地质勘察时提出,赣江极狭处为峡江,堰水辖江成本最小,到2009年,峡江水利枢纽工程终于建设,再到2017年通过江西省水利厅组织的竣工验收,建设者们多重论证,接续奋斗,秉承“创新、拼搏、担当、奉献”的精神,实现了“进度提前、质量优良、投资可控、安全生产无事故、移民与工程建设同步”的目标,书写下江西水利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水利工程的硬实力与软实力相结合,实现工程与文化融合,就要挖掘工程优势资源,创新发展工程特色文化。峡江水利枢纽工程依托厚重的赣水文化,有机融合廉洁文化、治水名人等文化要素,把水文化建设作为工程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结合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和丰富深厚的人文景观,谋划了水文化提升“六个一”工程,实现了水域风光、地域风情、工程风貌和水文化的和谐统一。
  勇担文化传承的使命,打造文化建设的样板,要把成功的经验广泛推广。峡江水利枢纽工程的水文化建设,有效地展示了工程建设和管理者们的思想内涵,不仅传承了水文化,弘扬了艰苦奋斗精神,还进一步增强了大众节水、爱水、护水意识,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多方面提升了工程的文化品位,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江西水利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文化支撑,也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江西样板”。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4年1月25日

作者:朱燕红 郑浩伟
责任编辑:陈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