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它能在很短时间内将大量泥沙、石块冲出沟外,在宽阔的区域漫流堆积,会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极大的危害。特别是一年一度的汛期,是泥石流的高发期,社会各界一定要高度重视,积极开展有效“防”和“治”,将泥石流造成的危害和损失降低到最低。
泥石流的危害
泥石流就是洪水中裹带大量石块和泥沙,当其流到冲沟或山涧出口处时,地势突然开阔平坦,水流速度很快降低并在沟口外分散,淹没面积随之增大。泥石流的前峰是一股高密度的浓浊洪流,其中石块、泥沙等含量可达60%~80%。较大的泥石流能够形成高达几米甚至十几米的“龙头”倾泻而下。泥石流暴发一般来势凶猛、历时短暂,几十分钟可以搬运几十万甚至数百万立方米固体物质,可以使成百上千吨巨石轻易被搬走。泥石流具有崩塌、滑坡和洪水破坏的多重作用,其危害性和破坏性大大超过了山洪。它可以吞噬前进路上的任何东西,冲进乡村、城镇,摧毁房屋、工厂及其他场所;淹没村庄,毁坏土地,甚至造成村毁人亡的灾难。泥石流可直接埋没车站、铁路、公路,摧毁路基、桥涵等设施,致使交通中断,甚至迫使道路改线,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
泥石流的成因
泥石流一般的发生规律主要有三:一是季节性。泥石流的暴发是受连续降雨、暴雨尤其是特大暴雨、集中降雨的激发。因此,泥石流发生的时间规律与集中降雨时间规律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发生在多雨的夏秋季节。二是周期性。泥石流的发生受暴雨、洪水、地震的影响,而暴雨、洪水、地震总是周期性地出现。因此,泥石流的发生和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且其活动周期与暴雨、洪水、地震的活动周期大体一致。当暴雨、洪水两者的活动周期相叠加时,常常形成泥石流活动的一个高潮。三是时间性。泥石流的发生一般是在一次降雨的高峰期,或是连续降雨之后。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主要有四:一是地形条件。山高沟深,地形陡峻,沟床纵坡降大,便于水流汇集。在地貌上泥石流一般可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三部分。上游形成区的地形多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的瓢状或漏斗状,地形比较开阔,周围山高坡陡、山体破碎、植被生长不良,这样的地形有利于水和碎屑物质的集中。中游流通区的地形多为狭窄陡深的峡谷,沟床纵坡降大,使泥石流能迅猛直泻。下游堆积区的地形为开阔平坦的山前平原或河谷阶地,使堆积物有堆积场所。
二是松散物质来源条件。泥石流常发生于地质构造复杂,断裂褶皱发育,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烈度较高的地区。地表岩石破碎,崩塌、错落、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是泥石流形成的固体物质来源;其次岩层结构松散、软弱、易于风化、节理发育或软硬相间成层的地区,因易受破坏也能为泥石流提供丰富的碎屑物来源;再次滥伐森林、开山采矿、采石弃渣等,往往也为泥石流提供大量的物质来源。
三是水源条件。水既是泥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泥石流的激发条件和搬运介质,泥石流的水源有暴雨、冰雪融水和水库(池)溃决水体等形式。一般泥石流的水源主要是暴雨或长时间的连续降雨等。
四是人为因素。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规模不断扩大,出现违反自然规律盲目开发时,就必然引起大自然的报复。近年来,因为人为因素诱发的泥石流数量不断增加。不合理修建铁路、公路、水渠以及其他建筑,破坏了山坡表面。滥伐乱垦会使植被消失,破坏地表天然覆盖,丧失蓄水固土能力,使暴雨汇流时间缩短,洪峰流量和冲刷能力增大。同时人为毁林开荒,陡坡耕作,导致土壤疏松、冲沟发育,加重水土流失,进而山坡的稳定性遭破坏,崩塌、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就很容易产生泥石流。
泥石流的防治
泥石流灾害的防治应采取“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第一,合理划分泥石流影响区域。针对各地的气候和地质及地貌条件,在认真分析泥石流历史灾害造成危害的基础上,确定易发区。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泥石流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及危害性的大小,将易发区划分为危险区和警戒区。第二,在山洪、泥石流灾害易发地区大力开展科普知识宣传教育,使广大群众掌握发生泥石流的基本规律、可能淹及的范围以及采取的应急措施。克服麻痹大意思想,发现征兆异状随时预防预报险情,做到及时撤离险区。第三,平时对可能发生山洪、泥石流的荒坡、沟溪、河谷进行调查,查明山洪、泥石流的类型、分布、成因,鉴定潜在的危险性,为制定预防和治理措施提供依据。第四,要重视制止诱发泥石流的人为活动,保护山地生态环境,制止乱砍滥伐。山地采石、开矿、修路、开渠等建设活动,都要尽力避免诱发泥石流发生。并在每年汛期前做好检查,清除阻水障碍物,加强对沟溪的管理,实行未治先管,防患于未然。
对于泥石流长期科学的防治:第一,在山区坡面采取合理的农业耕作措施,改变微地形,增加土壤的吸水能力,减少地表径流、土壤流失和冲蚀。第二,在山区坡面植树种草,对不同的立地条件选择因地制宜的林草品种、种地规格、造林种草技术和抚育管理等。第三,在山区坡面采取梯田防洪工程措施,即把坡面修成梯田,根据不同的地形,修成水平梯田、隔坡梯田、阶式梯田、波浪式梯田等。分散地面径流,加大雨水的入渗量。第四,在山溪沟道横向修建5米以下的低坝(即谷坊),防止沟底下切、沟头延伸,拦蓄泥沙。第五,修建较大的拦沙坝,拦蓄山洪泥石流中的固体物质。第六,修排导渠,畅排泥石流,控制泥石流对通过区或堆积区的危害。第七,修沉石厂和拦石厂,即利用沟道流路上荒洼低地或开挖圈围,配合有利弯道河势,拦截分流砂石,减少泥石流下泄。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2年5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