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水仪式现场

主席台

山西引黄工程管理局局长菅二拴讲话

黄河水最终流入引黄入晋北干线工程末端的调节水库墙框堡

引黄入晋工程被称为是实现“再造一个新山西”宏伟目标的德政工程、民生工程
中国水利网站9月17日讯(记者 赵洪涛 苏冠群)“我宣布,引黄入晋北干线正式通水!”9月16日,伴随着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下达通水命令,历经2年多建设的引黄入晋工程北干线正式通水运行,从此,大同、朔州地区百姓将告别缺水历史,用上渴盼已久的黄河水。这也标志着山西省有史以来最大的水利工程——引黄入晋工程全部完成,并将为全省实现转型跨越发展提供坚实的水资源保障。
据介绍,山西万家寨引黄入晋工程是山西有史以来建设的最大水利工程,跨黄河和海河两大流域,继2003年引黄入晋工程南干线建成使太原人民喝上黄河水后,2009年2月27日,北干线正式开工,工程主要面向大同、朔州地区。
“为了水,我们盼了几十年,因为缺水,我们委屈了几十年,今天好了,我们终于可以用上黄河水了!”大同市市民代表侯明义高兴地说,引黄入晋北干线的建成,彻底改变了他家世代缺水的历史。
据了解,大同、朔州两市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山西省的25%,人均GDP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9倍,但该地区的人均水资源总量仅为322立方米,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超出可持续利用一般水准和世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要求。正因如此,大同、朔州人民一直盼望引黄北干线早日建成通水。
“北干线工程通水后,如果完全用足5.6亿立方米的年供水能力,可有效解决同朔地区的缺水问题,满足煤电基地、工业用水和450万人口生活用水需求,可满足新增工业产值近400亿元的需求,可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持续提升。” 山西省万家寨引黄工程管理局局长菅二拴介绍,北干线的通水将有效缓解同朔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为晋北地区转型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水资源支撑。
此次北干线的建成通水,也标志着引黄入晋工程的全部完成,使引黄入晋工程形成一条“人”字形供水路线,纵贯山西一半的版图,对充分发挥引黄入晋工程的整体效益,进一步优化山西水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意义,将为全省生态保护和转型跨越提供水资源保障。
由于引黄入晋是地下引水工程,沿线多为山区,施工难度大,被世界银行专家成为“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世界级工程。”为了通水目标的早日实现,全体引黄工程建设者克服了北部地区寒冷季节长、主汛期雨量多、隧洞地质条件复杂等诸多不利因素,攻克了高扬程、大流量、多泥沙特性下水泵输水方式,并广泛采用PCCP管等新技术、新工艺,全线实现自动化,并采用国际先进的工程建设管理理念等,取得了实效。其中,北干线1号隧洞还创造了TBM掘进机单向施工25.59公里引水隧洞的世界纪录。
据了解,山西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规划投资1000亿元,加大水利工程建设,其中投资300亿元建设山西大水网工程,届时全省供水能力将从现在60亿立方米增加到90亿立方米,大水网工程不仅能满足“十二五”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而且能够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问题,从根本上改变长期困扰山西省的水资源短缺状况,促进山西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1年9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