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再不用惦记水缸没水的闹心事儿”
——贵州谷陇镇让小康水流进百姓家
 
分享到:
2019-03-27

  □本报记者 王伟康  通讯员 吴文仙

  新春伊始,春寒料峭。从贵州省黄平县城驱车沿着蜿蜒公路盘山而下,前行一个小时有余,公路来个急转弯,拐到了山的另一边,山下立刻呈现出一片开阔地,隐隐约约能看见两三处村庄。一起前行的当地干部告诉记者:“前面就是我们要去的谷陇。”

  谷陇是全省20个极贫乡镇之一,也是因水致贫的典型乡镇,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谷陇人民尽管居住在清水江边,不但不能靠水吃水,能持续稳定喝上安全水都是个问题。

  “跳芦笙都得惦记着水缸”

  谷陇,每年在这里举行的“谷陇九·二七苗族芦笙会”享有盛誉。

  这片苗族群众聚居的土地,过去常因为水而闹心,尤其是居住在半山腰上的村寨,跑到一两公里外挑水喝更是常态。

  春节刚过不久的谷陇天寒地冻。沿着前往谷陇的盘山公路,尽管还没进入村庄,但村庄里悠扬的芦笙声已穿过结满冰凌的树梢,震响山间。

  在谷陇镇克麻村,村支部书记雷金汶正在自家水龙头下洗猪脚,为吹芦笙的朋友准备晚餐,“现在喝水没有问题了。”雷金汶打开水龙头欣慰地说。

  雷金汶对年少时挑水的记忆非常深刻:“小时候,每天赶着天还没亮,妈妈就得打着手电筒去挑水,把水缸盛满了,再去地里干活。”对雷金汶来说,“小时候,真是去跳个芦笙都不安心,总会想着家里水缸没水的事儿,真是闹心。”

  近年来,随着贵州小康水行动、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的推进。如今,雷金汶家里6口人的饮水得到保障,半夜挑水、排队打水也成了谷陇的历史记忆,苗族群众跳芦笙再也不用再惦记水缸没水的闹心事儿了。

  “小康水”攻克工程性缺水

  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产业发展滞后的谷陇镇,山高弯多,一个个乡村仿佛被打散的珠串,分布在清水江流域的山间峡陇谷中。

  “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的谷龙镇,多个寨子饮水困难,现有水利工程规模小、标准低、老化失修,水污染、水源变化等原因都可能导致农饮安全不巩固、易反复。”这是省水利厅派驻谷陇镇工作队经调研后得出的结论。

  农村饮水安全被列为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的重要指标之一,攻克农村地区饮水安全堡垒,成为谷陇镇水利精准扶贫面临的一道难关。

  根据省委省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自2016年10月起,由省水利厅定点帮扶谷陇镇。3年多来,水利厅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在谷陇镇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场上,通过扶贫资金、政策倾斜等方式,突出支持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破解脱贫制约瓶颈。

  在谷陇牛场村,走进村民的院子、厨房,会看到家家户户水桶上有两个水龙头的特别景象。

  “有一个水龙头是前几年安的,水大的这个水龙头是2017年9月份安装的。”正在院子里洗菜的牛场村村民潘衣天说,“现在我们家家户户都装上了水管、水表,再也不用到两公里外的地方挑水了。”

  2018年10月,随着克麻村蓄水量3万立方米的2号水库顺利完工,克麻村持续稳定、安全放心的饮用水得到了有效保障。

  牛场村会计田志平介绍:“前几年,考虑到村民用水不方便,我们在后山的水井里安了自来水,但一到干旱季节就会断水,群众又得到老远的地方去挑水。后来,政府又统一修筑水池,安装了第二个水龙头后,村民用水就告别了旱季缺水的日子。”

  据了解,牛场村饮水工程建设是谷陇镇加巴片区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该工程总投资350万元,项目建设内容为修建11个蓄水池,供水管网进村入户,项目覆盖金伍,牛场,翁山,新寨等7个村,解决该片区2 891户15 000余人的饮水问题。

  顺着“水路”开“富路”

  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让饮水安全有了保障,也为脱贫打下了坚实基础,但同样因为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农业产业受到制约,要实现谷陇稳定脱贫、致富奔小康,还需现代产业支撑。

  2016年相关数据显示,谷陇全镇的耕地面积11万亩,而当时的4座水库灌溉能力仅为其十分之一,且灌溉设施以塘坝、窖池及小微型提引工程为主,抗旱能力弱。

  为破解发展瓶颈,2016年以来,省水利厅开创水利建设“绿色”通道,支持谷陇镇扶持资金11 339万元建设水利项目41个,涉及水资源保护、烟水配套、水毁修复、人饮、灌溉、水库等工程,有力改善了谷陇镇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没有水利基础设施,农民增产增收便无从谈起,大规模水利建设可以打破产业发展的瓶颈。”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场上,黄平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

  如今,借助水利基金,在谷陇镇城溪村修建的20公里长的农业灌溉工程,3.2公里长的防洪沟渠,已见成效。“现在不仅稳定的喝上放心水,发展的产业也有了水利保证了。”克麻村村民王泽友高兴地说。

  “今年,我们种植的700亩白芨和200亩丹参就不用担心再有缺水的情况了。”望着即将苏醒的土地,城溪村第一书记王光林信心满满。

  完善水利硬件设施,才能增添脱贫致富的底气。一项项扶贫政策的东风吹过,一批夯实水利发展基础、确保人畜饮水安全工程、提升区域防汛抗旱能力的水利项目落地生效,有效改善了贫困村生产条件,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9年3月18日

王伟康 吴文仙
责任编辑:段玲玲
相关新闻
 
常纪发的水厂管理“妙法”
郴州嘉禾县三招护“水缸”
田学斌专题研究农村饮水安全脱贫攻坚工作
为有甘泉进万家——吉林持续推动农村饮水安全脱贫攻坚纪实
山西省力争2019年基本消除饮水型氟超标问题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18511059159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