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危难时刻显担当 洪峰浪尖践初心
——记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广生隆水文站站长王文亮
 
分享到:
2018-08-28

 水文职工在洪水中测量    内蒙古水利厅供图

  □本报通讯员 冯美霞 王科学 孙国华

  7月19日的那场暴雨让人记忆犹新,内蒙古乌拉特前旗75条山沟暴发山洪,造成当地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位于小佘太镇增隆昌水库上游的广生隆水文站,顷刻间面临淹没倒塌。在危急时刻,他带领水文站职工将珍贵的汛情于第一时间传递,为当地政府防汛抢险决策赢得了主动。

  不止于此,他一生扎根穷乡僻壤,却无怨无悔;他恪尽职守、认真严谨,创造了上报数据36年无差错的纪录。他就是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小佘太广生隆水文监测站站长王文亮。

  忠于职守 与死神擦肩而过

  王文亮在广生隆水文站工作了整整36个年头,他的日常工作是负责当地雨情雪情监测和洪水流速流量的数据采集,为水文分析计算提供第一手原始资料。回想起7月19日的洪水,王文亮至今仍心有余悸。

  那一天,从凌晨5点开始,大雨便倾盆而下,上游乌苏图勒河的山洪滚滚而来。出于职业本能,王文亮带着两名测流人员冒雨测量洪水流量,定时向市局上报汛情。到中午时分,暴雨仍不停歇,洪水水位急剧上涨,很快淹没到缆道房的台阶处。两名在屋外的测流员发现危险后,紧急喊话通知正在屋内抄写数据的王文亮撤离,但此时洪水已经淹没到缆道房一楼窗户,房门无法打开。王文亮只能上到缆道房二楼避险。

  洪水水势凶猛,门口近2吨重的“广生隆水文站”标志碑被洪水推倒,王文亮顿时心生恐惧。但多年养成的职业习惯,他仍然不忘继续观察水位、水势,抢测洪峰,初步估算此时洪水的流量大约为1500~1600立方米每秒,比他在1983年经历的那场大洪水足足高出1000多立方米的流量。此时的王文亮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得赶快把汛情报告出去!可是,水文站位置偏僻,此时站房电力中断,手机信号时有时无,他几次给市局打电话,但始终断断续续报不出去。王文亮竭力克制恐惧,让自己冷静下来。他拿出手机两次拨通110报警电话,在电话中大声喊道:“增隆昌水库有危险,赶紧通知下游群众转移!”然后,才将自己所处的险情告诉接线民警,请求救援。

  广生隆水文站距离乌拉特前旗政府所在地150公里,距离最近的小佘太镇政府也有20多公里。此时,洪水仍在上涨,汹涌的洪水与缆道房撞击出巨大的水花,河道里翻滚的巨石互相摩擦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目及之处,田里两米多高的玉米只露了半截。

  王文亮系紧救生衣准备逃生,就在此时,他感受到缆道房有一些晃动。原来,固定在缆道房和行洪道对岸的铁塔上用于投放测流浮标的钢丝绳,在洪水牵引下发生巨大的拉力,已经将200米外的铁塔拉拽倾斜,如果不剪断钢丝绳,缆道房很快会被拽倒。为了保护站房,他连忙返身,从应急工具箱中找出扳手,迅速将钢丝绳上挂着的价值5万多元的进口测流雷达探头取下,小心翼翼地放入铁皮箱子按上锁扣,他的第一反应是:这是国家的财产,得把它保管好。缆道房晃动得更厉害了,他找出仅有的一把小号铁钳,对准滑轮下面的钢丝绳,用尽全身的力气剪下去,筷子般粗细的钢丝绳居然被他一下子剪断了。还未等王文亮反应过来,失去控制的钢质附件便在巨大弹力作用下从他的耳边飞过,重重地砸在铁窗上,强大的冲击力将近3厘米厚的铁窗钢板凿出一个拳头大小的洞,只差一点就弹射到王文亮的头上。

  缆道房虽然保住了,可是暴雨还在倾泻,洪水还在不断上涨。危机之中,王文亮竭尽所能记录下这超百年一遇大洪水最直观真实的历史数据。

  所幸,洪水在12时40分左右随着雨势减缓渐渐消退,王文亮趁机推开缆道房门跑了出去,将近中午13时,他在另外两名测流人员和其他村民的帮助下终于脱险。

  当天,增隆昌水库副坝垮塌,主坝情况危急,基于他第一时间冒着生命危险提供的汛情,当地政府迅速做出决断,安全转移增隆昌水库下游数百名群众。王文亮所提供的数据为防汛指挥决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执着坚守 给水文最美年华

  1982年,年仅19岁的王文亮来到广生隆水文站,开始了水文测流员生涯。

  监测水情,对于地方防洪工作而言,责任与意义重大。但对于监测员个人而言,日常工作单调,在特殊时期还要面临诸多危险。每一次测量都要掐着秒表,盯着浮标,顺着洪流来回跑上几趟,每回测量完都是汗流浃背,而王文亮却硬是坚持了下来,还把家也安在了这里。妻子刘凤梅目睹了丈夫风里来雨里去,既心疼又钦佩,有时候放心不下,她也会陪丈夫一起去测量。这么多年的陪伴,给王文亮安心坚守岗位吃了“定心丸”。

  近年来,除了传统水文测验工作外,水文站还增加了水环境、水功能区、入河排污口水质监测和乌梁素海水生态监测等多项工作任务,机关、基层人员力量本来就不足,加之两位老同志退休,站里只剩下年逾半百的王文亮和另外2名临时招聘的测流员,作为站长,他身兼数职,不仅要承担完成所有测量任务,整理数据,填写报表,绘制水文监测图,还要手把手教新人测流技术。每一项任务他都完成得一丝不苟,他做的水文记录字迹工整清晰,堪与专业会计的账目媲美。

  人的一生能有几个36年?而王文亮却将自己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他所热爱的水文事业。从黑发到白首,从青春到中老年,执着坚守,敬业无悔,将自己的人生梦想与祖国的水文事业紧密相连、融为一体,用心用情用行动站好水文一线的每一班岗,当好掌握汛情的前沿“哨兵”。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8年8月28日

冯美霞 王科学 孙国华
见习编辑:邓婉颖
相关新闻
 
鄂尔多斯:小沙棘 大作为
内蒙古自治区实施湖长制工作方案印发实施
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厅召开第十次厅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会
内蒙古:乌后旗水务局积极应对汛情 全力以赴确保群众生命安全
内蒙古:又见遗鸥戏水时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18511059159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