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人 物
 
 
 
水文劲旅仗剑守冰河——凌汛期宁蒙水文人风华速写
 
分享到:
2018-04-03

3月中旬,黄河包头河段无人机巡测

  □本报通讯员 陈毓莹

  春暖大地,有人在南方赏桃花初绽,有人在中原观迎春吐蕊,而在祖国的北方,封冻一冬的“母亲河”已然静静开河,迎接春日的到来。

  3月18日,随着黄河内蒙古河段全线开通,黄河防凌工作圆满结束。宁蒙水文人始终坚守岗位,为江河把脉,为黄河防凌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保障。

  团结协作攻难关

  3月10日,驱车从内蒙古包头市出发,顺着X725沿黄公路向巴彦淖尔行去。此时大片的冰面变薄变脆,有些地方甚至已冰消雪融,出现清沟。

  包头水文站站长王瑞君,1986年参加工作,先后在头道拐、巴彦高勒水文站和蒸发站工作。他说,整个凌汛期最危险的就是开河期,冰面未消,无法用测船测流,然而冰层较薄,承受不住人的重量,只能站在吊箱上打冰,常常因为使不上劲而费时费力。水面下随时会有潜伏的流冰,流速较大时,如果没有及时避开,这些流冰甚至能够将测验仪器上的钢丝绳挂断,还有可能影响到吊箱的平稳。

  考虑到开河期流量变化较大,且断面满足测验条件,王瑞君决定10日一早加测一次流量。一声令下,训练有素的水文职工迅速各就各位。去年刚参加工作的白昀生熟练地操作吊箱,李昕与经验丰富的副站长高佳一起进入吊箱,目光注视断面上游,随时注意有无流冰顺流而下。主河槽还未完全解冻,吊箱悬停在冰面上,高佳举起沉重的钢钎,稳稳地向下扎去。很快,水漫上来,冰孔打好了,他迅速打深、测速,赶在水面再次冰冻前,圆满完成测流。

  每次成功的测验,都和大家的配合密不可分。这份默契,来源于一代代治河人的言传身教:“三九四九冰上走”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冰面上寒风彻骨,穿上最厚的装备依然抵挡不住严寒入骨,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带着年轻的水文新兵在冰封的河面上谨慎前行,详细讲解怎样判断安全路线,打冰时的技巧和方法,鼓励年轻人亲自动手完成测验。工作之余,站长召集众人谈思想、共学习,年轻的水文人向老一辈水文人学习,也慢慢成长为像他们一样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热爱学习的人,水文精神就这样代代相传。

  科技支撑促发展

  宁蒙河段是黄河防凌任务最繁重、最关键的河段,这里河道复杂多变,滩地宽阔,沟渠纵横,车辆无法到达主河道边。巡测人员只能徒步穿越近3000米的滩地,确保精准观测凌情,加上测验时间,往返需3个小时左右。

  宁蒙水文局2016年引进多旋翼无人机,在高空对河段冰情进行高清晰、实时、全方位观测拍照摄影。“以前使用高级望远镜,也没办法这么直观地看到整个河道情况。现在不用工作人员在两岸同步巡测,也不用冒着凌汛期涨水过快被围困滩地的危险,既安全又高效,还节省人力物力,这真是巡测利器啊!”巡测队员王亚飞感慨道。

  不仅如此,无人机拍摄的实时高清冰情影像资料,成为防凌调度决策的重要依据。将无人机拍摄的照片和视频输入软件,就会自动判断流凌密度和流速,方便、科学、准确。2017年,宁蒙水文局又引进5台多旋翼无人机配备给凌情观测水文站,2018年,宁蒙水文局将继续引进4台无人机,进一步拓展无人机在水文测验、安全检查、河道巡查等多领域的广泛应用。

  打冰都在一年最冷的时候,零下20摄氏度的冰面上,打冰的人热出一身汗,一天下来手抖得拿不住筷子。2017年宁蒙水文局为巡测队冰厚测量配备了打冰机,曾经打一个冰孔,熟练工也要十几分钟,现在20秒就能解决。队员们欣喜不已:“今年测水深也用上了便携式测深仪,精准度能达到厘米级,再也不用拉十几公斤的测深锤,被溅起的水打湿衣裳,冻成钢盔铁甲啦!以前测完一个断面要一个小时,现在十几分钟就好,一天能比往年多跑两三个断面。”

  除了无人机的应用,宁蒙水文局2017年还完成测站视频监控系统、信息显示系统和水情会商系统的建设,局机关会商室的显示屏清晰地显示着7个水文站测验断面、基本水尺断面、气象蒸发场地等全方位实时监控情况。相控阵ADCP+GPS+罗经系统、SSZ型超声波测深仪、电动铅鱼绞关在全局7个水文站推广应用,提高了测验精度,减轻了劳动强度,宁蒙水文局自动化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

  文化建设聚人心

  宁蒙水文局巡测队的队员们觉得,现在巡测的路越来越好走了,曾经坑洼不平、尘土飞扬的大堤,渐渐换成了平整的柏油路。一位巡测队队员说:“以前路况不好,影响出行速度。凌汛期往年跑1万多千米,现在路况好了,2017年我们跑了近3万千米,跑的地方多了,就能收集到更多水情信息。”

  巡测队员虽然工作辛苦,但他们会情不自禁地拍下黄河沿岸的美丽风景,从这些照片中可以看出,凌汛期的黄河景象蔚为壮观,平封时平整如镜,立封时犬牙交错,细小的冰花、大片大片的冰莲各有意趣。司机赵小五常常将巡测队员们拍下的好照片进行编辑,分享到朋友圈。

  “文化是一个单位发展到一定程度,必须重视的任务。”宁蒙水文局局长李学春说。

  来到包头水文站,女职工赵凝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本未读完的《轻轻走向完美》;白昀生和李昕常常会把自己的所想所感记录下来。来到包头蒸发站,老师傅易其海为大家亲手写字帖;王海红站长每天督促年轻人练字,记录本上的字体,一天比一天工整;每个水文站都有职工书屋、教学园地、党建学习等多位一体的平台,职工们在这里交流读书心得,轮流备课、讲课,提升业务能力……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我们这一代人,就是要努力从各方面给年轻的孩子们创造更好的平台。”正是前辈们的谆谆教诲和呵护鼓励,培养出新一代有魅力的水文侦察兵,把脉大河动向,使宁蒙水文局的文化之花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恣意开放,带动水文事业蓬勃发展。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8年4月3日

陈毓莹
责任编辑:段玲玲
相关新闻
 
技术攻关“巾帼不让须眉”
叶建春专题听取水文工作汇报
水文骨干是个“85后”
汛情就是命令,洪峰就是战场——浙江省水文局精准预报钱塘江流域性大洪水
厚积薄发正当时——2017年黄河水文测报能力提升现场交流记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18511059159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