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珠江安静地盘踞在中国南端。她温婉如女子般哺乳着南方六省区的广袤大地,无私地为这片土地送去滋润。珠江虽没有黄河的壮阔,不及长江的奔腾,但依然紧紧把握着对流域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可代替的控制权。维护珠江的健康是人水和谐的前提,生态保护的基础,流域地区发展的保证。当前珠江流域的水利发展围绕“维护河流健康,建设绿色珠江”的总体目标,积极开展各项工作。
今年是公元2011年,对水利人来说,着实是不平凡的一年。中央1号文件的出台、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的召开有如一股暖流注入到水利改革发展事业的江河湖海之中,但如何令这股暖流泽润万物成了水利部门的一件大事。
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自建院以来,坚持进行科技攻关,紧紧抓住流域内的热点、难点和焦点等重大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在水利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和新技术、新成果推广转化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十一五”以来,珠科院科研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人才队伍持续壮大,科研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在踏入“十二五”之际,珠科院上下紧紧把握住中央1号文件、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的良机,在打造“具有流域特色的国内一流水利科学研究机构”的道路上继续勇往直前,为珠江水利事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磨刀不误砍柴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搞科学研究不是纸上谈兵,没有科学研究的实验论证,就不可能得出科学的结论。因此,做好水利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是保障科学研究正常开展的必要前提条件。
珠科院在距离广州25公里的佛山里水建立了里水科学试验基地,以开展河工、水工、冷却水、水环境、防咸防潮等方面的物理模型实验以及岩土、材料和力学等方面的实验。
基地内建有的珠江河口整体潮汐物理模型是目前我国最大最复杂的潮汐模型。它涵盖珠江三角洲和珠江八大出海口门、香港和澳门,是开展珠江河口基础研究有力的技术手段。模型的潮汐控制、水位、流速、流场的采集均由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全自动化测控系统来实现。该模型曾获水利部首届大禹科学进步二等奖,并列为国家科技重点计划推广项目,向国内外推广。
2009年建起的总面积达7660㎡的珠江河口防咸防潮试验大厅是我国首家专门开展咸潮研究的试验大厅,主要针对河口咸潮运动机理研究、风暴潮研究、波浪物理模型以及河口防咸防潮规划、设计、调度中涉及的专题模型开展研究,为对珠江流域影响日趋深远的河口咸潮上溯问题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平台。
此外,里水试验基地内还建有水工试验大厅、河工试验大厅、混凝土与岩石实验大厅以及珠江河口海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综合实验室,共同构成了珠科院的科研基础设施体系。
好钢用在刀刃上,科研设施的完善使珠科院的科研能力不断提高。至2010年,珠科院成为水利行业屈指可数、首批同时具备全部凝土工程类、岩土工程类、监测与测量类、金属机构类、机械电器类等检测甲级资质的单位。实验室内检测项目涉及水利、电力、水运、交通等部门的规划设计、施工及运行管理中的各种水力、泥沙、材料、金属结构、机电、监测、质量检测等工程项目及有关参数的检测。珠科院先后承担和完成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科技支撑(攻关)计划、“948”计划、以及水利部科技创新计划、广东省科技专项和珠江委等资助在内的306项研究与开发任务,国际合作项目6项,共有32项科技成果荣获国家、省部级奖励,部分研究成果更是达到国际先进或领先水平。
“人才是第一资源”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科研院的立院之本。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一向是珠科院的工作重点。要做好珠江水利事业的科学研究工作,关键在于人,在于抓好人才的吸收、使用和培养。
多年来,珠科院积极通过政策倾斜、联合培养等多种方式不拘一格纳人才。珠科院在引进人才方面决心坚定、效果明显,通过外聘院士、教授、学科带头人以奠定人才高层次基础,通过行业专家引荐、社会招聘、校园招聘以确保队伍的素质,通过对外合作、建立硕士点、联合招收以储备人才的力量。多渠道、多形式地吸引人才,为珠科院的人才队伍建设注入了新鲜血液,促进人才队伍整体的规模素质得到壮大和提高,促使科研水平的显著提高。
如何稳定和用好人才也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一环。推行公开聘用、择优上岗、低职高聘、高职低聘、明确职责、量化考核、责任制、分配激励、干部选拔等新型用人机制,营造良好的人事任用环境。“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从制度上为想干事、敢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提供保障,是珠科院一直以来奉行的用人原则。
人才培养,重在教育。近年来,珠科院高度重视对科技人才的培养,系统的培训工作体系为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导。通过制定培训计划、有针对性地举办各种培训班、大力支持和鼓励科技人才参加继续教育和交流合作,保障了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加快了高层次青年科技队伍储备的形成。
人才齐心合力,生产大步前进。打造一支适应珠江水利科技创新要求、综合素质高、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的一流的科技人才队伍一直是珠科院追求的目标。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团队的建设是目前珠科院人才队伍的重点方向。遥感新技术创新团队、河口海岸研究创新团队、信息技术创新团队、水生态水环境研究创新团队、防灾减灾技术创新团队等的构建成了珠科院近年的重点建设目标。
“创新是科学发展的源泉”
对水利科学研究机构来说,科研创新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是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基础。为此,珠科院在学科建设、设立研究基金、科技成果推广转化以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上都下了很大功夫。
围绕珠江流域水利重大问题和区域社会发展的需求,珠科院不断地加强学科建设和调整学科布局,形成了门类相对齐全、专业比较配套、优势较为突出的水利科研创新体系,以河口治理、水力学、水文与水资源学、水环境与水生态、水土保持技术、防灾减灾学、岩土工程、流域管理、水利信息化等为支撑学科,涉及理学、工学、农学、林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学科门类,涵盖专业达50多个。其中,河口治理、水环境与水生态、遥感与地理信息技术和水利信息化等学科已处于国内行业领先或进入国际先进水平行列,学科特色和优势已初步形成。
珠科院本着“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原则设立了科技研究基金,加大科研创新投资力度,为提高科研水平打造坚强的后盾,资助国内水利科技工作者依托珠科院的开放环境开展研究工作。开放基金旨吸引和资助优秀学者,特别是青年学者来珠科院开展有关水利方面的高水平研究,加强合作、增进交流,促进水利科技发展,推动水利科技创新。这是一个双赢的举措,更是一个有着强后续力的举措。
为进一步打造“具有流域特色的国内一流水利科学研究机构”,珠科院提出必须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转变”,即从市场竞争激烈的一般技术性论证的业务向市场急需的、技术含量高的业务转变,产品向从以报告成果向产品集成软件和硬件转变。“两个转变”体现了珠科院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
引鉴过去,立足现在,展望未来。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志在继续做好科学研究工作,为“维护河流健康,建设绿色珠江”的航船保驾护航。
来源:珠江水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