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站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万里黄河润怀川
——焦作黄河历史文化综述
 
分享到:
2022-05-11
 

  □通讯员 杨保红

  河南省焦作市管辖古覃怀地,也称怀川,位于黄河中下游结合部、黄沁河交汇处。

  黄河在怀川大地上流经孟州、温县、武陟三县(市)98公里河道。随着最后一条大的支流沁河的汇入,黄河完成了汇纳百川的历程,是为百川口。

  吹沙走浪几千里,黄河进入下游平原后,河床坡度变小,流速减缓,河道宽、浅、散、乱,日积月累的沉积,致使沁河入黄口处滩面比新乡市地面高出24米。千里悬河,由此而始,是为悬河头。

  九曲黄河万里沙。泥沙淤积致使黄河频繁决口改道,河道不断迁徙,北至天津,南达江淮,纵横捭阖25万平方公里,在黄河下游形成巨大的平原冲击扇,处在其轴心位置的沁河口被称为华北轴。

  一、覃怀厎绩 治河重地

  据《尚书?禹贡》:“覃怀厎绩,至于衡漳。”厎绩即致功之意,所以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直接说:“覃怀致功”。“覃怀”之“覃”历来有训大、酒器等多种解释,还有学者认为“覃”读音近“沁”,但“怀”指的是春秋战国怀邑,秦汉怀县城并无异议。

  武陟县大虹桥乡东张村西北有一处古遗址,遗址南面有城门券顶,遗址东西宽800米,南北长140米,仅存部分城垣,断续可辨,其余被埋于地下。据唐《括地志》:“故怀城在怀州武陟县西十一里。”清道光《武陟县志》载:“故怀城在怀州武陟县西十一里张村。”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置怀县。秦河内郡疆域在《汉书·地理志》之河内外另有魏郡大部,最北已抵馆陶。汉高祖二年(前205)三月,在怀县设河内郡辖18县,包括了今天的济源、焦作、新乡、鹤壁等地。

  河内郡既有太行、黄河之险,又有肥沃平原,经济基础好。东汉开国皇帝刘秀说:“河内完富,吾将因是而起。”河内郡为东汉新生政权的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

  

妙乐寺塔

  武陟县大虹桥乡张村北、土城村南,现存有一座初建于隋代以前、重修于后周显德二年的佛塔——妙乐寺塔。这里原有一处建于怀县城效、规模宏大的妙乐寺院,后因黄沁河洪水泛滥,将整个寺院夷为平地,泥沙将塔门淤没3米深。据碑载:“佛祖舍利灵骨,建宝塔一十九所,妙乐寺塔其一也,序列第十五。”千余年来,虽历地震、洪水等各种自然灾害,但塔体及木结构保存完好。2001年6月,妙乐寺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晋代河内郡迁野王(今沁阳)后,其辖区仅限今豫西北一隅的焦作、济源,明清时期此处为怀庆府。清代为治理黄河设立的河北道台衙门驻在武陟县,管辖彰德、卫辉、怀庆三府。武陟县也是全国首家黄河文化之乡,人民治黄的许多重大成就都发生在武陟境内。

  武陟沁河大樊堵口广场记录着人民治黄的首次堤防堵口。大樊位于武陟县城西10多公里的沁河北岸,是沁河上的一处重要险工、险段。历史上这里决口频繁,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到民国年间曾决口16次之多。1939年,国民党军队为抵御日军侵略在大樊挖掘大堤,后经堵复,1947年8月6日,沁河涨水时又在大樊决口,1949年2月20日开始堵口,5月3日完成大樊堵口工程。

  在水利部首批命名的黄河工程与文化融合示范点——杨庄改道纪念亭,展示着超前谋划、主体工程完工即发挥抗洪效益的杨庄改道工程。

  

1984年沁河杨庄改道工程全面完工

  这项工程被被喻为治河史上的“神来之笔”,工程从杨庄起将原3.5公里长的河道上330米宽的卡口、一座险桥置于新建的左堤外,向右开辟的新河道宽800米,解决了汛期壅水问题。1982年7月主体工程刚完工,沁河就发生了4130立方米每秒的超标准洪水,工程减少经济损失1.5亿元,收到立竿见影的奇效。

  二、禹河古道 万古长流

  对于黄河河道的记载,最早见于《尚书·禹贡》:“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砥柱,又东至于孟津。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绛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其中的孟津,唐代孔颖达《五经正义》曰:“孟者,河北地名,春秋所谓向、盟是也。于孟地置津,谓之孟津。”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年),在孟津河北岸筑城,东魏元象元年(538),又在北中城南河中沙洲上筑中潬城,后又在南岸筑南城,因三城在河阳县境内,故有“河阳三城”之名。唐以后的河阳县、孟州城均在此处,其地在今孟州市南的黄河开仪控导工程一带。金大定年间,为避河患迁孟州于今城称上孟州。

  如今,黄河开仪控导工程建成一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景区分为黄河风光迎宾区、太行奇石碑林区、黄河文化展示区和石方工程示范教学区四个区,以“宣传黄河文化、普及黄河知识、弘扬治黄精神”为宗旨,向游人展示出了黄河浓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在这里,雄浑壮阔的大河风光,与宏伟的堤防工程及黄河文化等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浑然一体。

  孟州沿黄河一带还是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11.25万亩。这里草肥水美,随着生态环境改善,这片湿地正成为候鸟的重要中转地和栖息地。

  禹王故道在今孟州境古无冲决之虞,又东行至汜水口。由此而东,河与南岸山体间有5至10华里缘山高地接平滩,不遇特大洪水,河水不能到达山脚下。

  大河脱离南岸山体略偏东北流,在北岸清风岭约束下流至今沁河口一带,接纳沇水,再东行十八里(今沁河口以下10千米黄河左堤,坐落在禹王故道上。经土质探测,地表有约4米厚的粉质壤土覆盖层,以下为深60~70米的强透水粗沙层)至詹店接纳沁水,折向东北经武陟何营入获嘉界。

  在古黄河折向东北处,南岸“溢为荥”的荥口连着荥泽,四渎之一的济水以荥泽为源。据《左传·宣公十二年》记载,荥口以下又有古黄河支流泌水,也称汳水,也就是后世所称汴水。其下,据《左传·襄公十一年》载:“观兵于南门,西济于济隧。”其中,济隧为古黄河又一支流。

  古黄河在今武陟东南一带,两岸有众多支流出入,河道紊乱,《禹贡》称之为“大伾”。据《水经注》引东汉郑玄对“大伾”的注解:“地喉也,沇出伾际矣,在河内修武、武德之界,济沇之水与荥播泽出入自此。”汉代修武县治所在今获嘉县城,武德县治所在今武陟县大城村。

  古黄河的北岸的乔庙镇商村和宋陵村之间有一处龙山文化遗址。遗址高出地面1米以上,南北宽250米,东西长267米,文化层厚达3米。遗址有原有汤帝陵和商王庙,现存宋绍圣四年(1097)《重建商王庙大殿之记》、元皇庆二年(1313)《重修商王元殿之记》、元泰定元年(1324)《怀庆路武陟县商村创建商汤王庙三门记》等宋元碑刻。据《宋重建商王庙大殿之记》碑文记载,宋庆历八年(1048)“黄沁大溢,摧至陵下。”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汤帝陵

  1128年杜充在滑县西南决河后,河势逐渐向南发展。最终在明代中期黄河由武陟流向东南方向。

  三、清风古岭 莫大河坟

  据《尔雅·释地》:“梁莫大于湨梁,坟莫大于河坟。”湨水大体相当于今蟒河,其在孟州城东入黄河前沿线留下高大堤岸,孟州城以西为丘陵山地,以东的平原地区,有一条清风岭为古黄河自然堤。

  据1991年版《孟县志》,清风岭冈:“位于县东部平原之中,西起上段村,经上作、水运、谢庄、黄庄延伸到温县境内,为一东西走向的带状凸起,此乃黄河冲积扇的顶部,为黄河古自然堤。”老新洛路沿着清风岭脊,由孟州城向东,经温县,入武陟过大封镇后始向北折。

  1991年版《温县志》记清风岭岗地:“位于县中偏南部,呈偏西南至东南带状走向,贯穿县境。”

  古温城遗址位于温县、孟州交界处的温县上苑村北一带,西临猪龙河,面积约0.8平方千米。周武王赐大司寇苏忿生12采邑,温为首邑,故又称苏封、苏城。自春秋置县,历战国、秦汉至魏,均为温县治所。晋初县治移于晋城(今招贤),招贤、安乐寨等村名传说均与司马懿有关。

  今温县城古称李城,据《续汉书·郡国志》记载平皋县“有李城。”隋移温县治此。城北有联珠台,为相距甚近的两个大土冢,中有虹型桥相连,其上旧有孙真庙等建筑30余间,相传为殷纣王名臣苏护父子墓。

  

陈家沟太极广场

  温县东部的陈沟、徐沟、冉沟、杨沟、卫沟、康沟、段沟、朱沟,皆在清风岭的南沿,村里都有南北向的大沟,所以就以姓氏加沟,构成了村庄的名称。其中,陈家沟是太极拳发源地。三百年前,河洛交汇处对岸一个普通的村落里,陈王廷汇集《河图》《洛书》太极阴阳之学,创立了刚柔并济的太极拳。

  1993年版《武陟县志》记载清风岭:“西起大封乡董宋村,东至北郭乡方陵村的清风岭岗地。”清风岭在武陟境内大体在今黄河大堤一线。沿线古迹众多,有春秋时期的隰城遗址、赵庄遗址,又多名刹。

  老新洛路过武陟大封后折北离开清风岭,可能与历史上向东的清风岭一带在唐代以后归属南岸的河阴县有关。武陟境内清风岭上古迹也多在这个区域。

  余会村的念定寺,据清道光《武陟志》:“念定寺在余会村,有唐幢。”民国《续武陟县志》记载,索余会村念定寺内,有北齐天宝三年王景炽造像。

  隰城故址位于武陟北郭乡城子村北,城东西长450米,南北宽390米,其南、西残存城墙高出地面1.5-2.5米,宽5-6米,西部大部分城墙被压于村庄下。北面残存城门一座,高3米,深3米,城门在清康熙、嘉庆、光绪年间均有修缮。由于黄河多次淤漫,城基及城内遗存埋于地下。据《左传·隐公十一年》:“王以苏忿生田与郑,有隰城。”司马彪曰:“怀有隰城。”清道光《武陟县志》载:“隰城在县西南十五里城子村。”

  崇宁寺在城子村西南角的梨林村。据寺中碑石记载,该寺始建于北宋元佑年间,原名梨林寺,元末明初毁于兵火。明成化年间重建,选址于清风岗上,寺名为崇宁寺。崇宁寺距黄河大堤仅五百米,清代中期以后,黄河多次泛滥,屡将寺院冲毁。

  

崇宁寺罗汉殿

  黄、沁河交汇处的武陟县东草亭村有个吉祥寺,始建于唐代,明嘉靖三十三年重修大佛殿,因建于清风岭上,又名清风寺。大佛殿前墙内所嵌《佛寺流源序》碑上说:“清风岗者,纵三百步,横有百里,高数丈。”清朝光绪年间重修后更明为吉祥寺。

  

吉祥寺的古碑刻

  四、尘封烟锁 古堤长存

  武陟县沿清风岭一线修筑拦黄堰,始于清乾隆年间。清嘉庆二十一年官修拦黄堰139丈,道光二年接700余丈,道光五年增修500丈,共计1339丈,合8.92华里,这就是所谓十里钦堤。

  今沁河口以下,黄河失去清风岭控制,筑堤的历史较早。古阳堤是最古老的黄河堤防,起自河南武陟县木栾店,经获嘉、新乡、延津、卫辉、浚县,终至于滑县。它兴起于春秋,形成于战国,统一完臻于秦,具有相当规模于汉。清《一统志》记作“汉堤”,《河南通志》称“太行堤”。

  

古阳堤遗迹

  武陟县东中心线上,沿着古阳堤有一条古村落带:木栾店、马曲、大城、圪垱店、商村、宋陵、孟村、邸阁。秦始皇二十八年(219)置武德县,晋怀帝永嘉二年(308)废武德县入修武县,秦武德县故治就在大城村;商村现有一处龙山文化遗址,其地表文物有商王庙、汤帝陵;邸阁的村名来源于北魏时在此地设立的邸阁仓,这里也有一处龙山文化遗址。

  河道南趋后,古阳堤成为废堤。明弘治七年(1494)副都御史刘大夏治河时,修筑了从胙城至徐州180千米的太行堤,作为黄河北岸第二道防线,后又利用古阳堤将这道防线延伸至武陟木栾店。

  武陟县嘉应观乡御坝村南的黄河堤防淤背区上,一个占地12公顷的黄河文化产学研基地已初具规模。该产业园系河务部门和地方联手打造,园区以御坝工程为依托,以黄河文化为核心形成研学基地,推动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御坝碑

  御坝修筑于清雍正初年。清康熙末年以前,沁河口至詹店的十八华里间没有堤防。清康熙六十年(1721)八月,河决武陟詹家店、马营口、魏家口,大溜夺运河,至张秋,由五空桥入盐河归海。九月,塞詹家店魏家口,十月塞马营口。康熙六十一年(1722)正月,马营口复决,灌张秋,水注大清河。堵口筑坝过程中,先建钉船帮大坝挑河东南,再建秦厂大坝将大河再行南挑,同时将沁河口至詹店间的自然缺口接筑成遥堤。钉船帮大坝在雍正初年被加固后称为御坝。

  目前,焦作境内黄河堤防自孟州中曹坡起,止于武陟县仨堤头,全长31.01千米。黄河下游左岸堤防起点0公里就位于中曹坡村。

  五、水神灵物 唯愿河宁

  明清以后,黄河水神的形象不再是龙王一统天下。在沿河居民、渔夫、船工、治河官员与河工中,普遍崇信由治水有功者转变的“大王”。焦作黄沁河沿线重要堤防与渡口处多有大王庙,黄沁河交汇处的武陟县尤其多。

  清康熙末年在武陟筑坝堵口、修筑御坝的同时,修建了“淮黄诸河龙王庙”。雍正三年元月二十四日,庙宇建成,河臣齐苏勒请求为神像开光。然而,齐苏勒请求开光的主神并不是人们熟知的龙王,而是“金龙四大王”。这座金龙四大王的庙宇后来又被赐名“嘉应观”。据清末《敕封大王将军纪略》记载,“金龙四大王”谢绪是地位最高、最早受到敕封的一位“大王”。

  

万里黄河第一观嘉应观

  武陟詹店村外堤脚下有一座大王庙,庙内所存道光二十二年碑刻上记载有地方与河道官员集资建庙的情况;黄沁河交汇处的姚旗营村大王庙始建年代不明。

  明万历十八年前,武陟莲花池一直是沁河险段。此处的大王庙,据道光年间《武陟县志》:“金龙大王庙,在莲花池堤上,明万历庚寅年奉勅建,国朝康熙四十七年知县刘廷用重修。”

  武陟西大原村沁河堤脚旧时有大王庙,现存清嘉庆八年六月所立碑石上说,庙内供奉的是黄大王、谢大王。黄大王本名黄守才,河南偃师人,清乾隆皇帝封黄守才为“灵佑襄济王”并祀“金龙四大王”。

  武陟木栾店文星街正对的沁河堤半坡,旧时也有大王庙,庙内神像下有深井。如今庙已不存,遗留有一通过石碑,通高1.27米,宽0.59米,厚0.18米。上部篆刻:“烜赫云长,天心炎嗣,鸿毛厥生,泰山其义,既显香略,未酬香志,英风千载,崇祀百世。”下为阴线金笔刀法单线条刻关羽像,碑阴刻小斧劈皴山水图。文图作者均为周万书。碑侧刻捐款人姓名,落款为明万历三十四年。

  

孟州西南元代修有小金堤,是黄河屡决之地,清乾隆二十六年“大水淹没田禾无算,城南小金堤陆续塌没。”嘉庆十九年又修新小金堤。堤脚外也有一座大王庙,门额上悬挂的“总理江河”的日期为清道光九年。孟州黄河大堤4公里处,有一座锁水阁,又名“文昌阁”,是黄河上现存的唯一一座锁水阁。

  在传承过程中,“金龙四大王”的神性从保安澜、护国家,进而发展成为商业神、平安神等,不少地方将其与关公并祭。博爱县城内的大王庙,创建于明代嘉靖四十年,就是由山西商人修建。

  六、舟楫之利 以济不通

  中国先仰韶时期、仰韶时期和龙山时期大量的文化遗迹密集地分布在古黄河沿岸的三门峡、孟津、武陟、汲县、淇县、滑县、濮阳,说明先民们优先选择黄河及其支流的岸边作为生活和居住的地点。《易经·系辞》里记载说:“黄帝刳(kū)木为舟,剡(yǎn)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如果当时有了舟楫,则是黄河航运的先声。

  据《史记·周本纪》,武王伐纣时,“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师毕渡孟津。”战国时修建和鸿沟、西汉的荥阳漕渠、东汉的汴渠虽在河南岸,但其实际位置多在今北岸河滩上。

  隋朝在兴修通济渠后,大业四年(608)正月,隋炀帝“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

  沁河发源于山西省沁源县霍东麓的二郎神沟,流经山西省安泽县、沁水、阳城、泽州等县,穿越太行山于河南省济源市五龙口进入下游平原,经沁阳、博爱、温县,于武陟白马泉汇入黄河。隋代沁水的流路,在今武陟县城以上大体同现流路,在今武陟县城南直接流入黄河的河道形成于明万历十八年。之前沁河在武陟县城南折东再转东南注入黄河。北魏郦道元撰《水经注》记载为:“过武德县(大城村)南,并于县南水积为陂,通结数湖。”由此不难想见,隋代沁河入黄口一带由黄河、沁河冲泄成多处大的坑塘,是难以通行大型船舶的。所谓“南达于河”,应当是对沁水河道加以疏浚。

  武陟县东小岩村明代称小原村,村西禅安寺内存有明代修筑沁河堤防的石碑。据明代周梦旸《水部备考》:“沁水一支,自武陟小原村东,北由红荆口经卫辉府,凡六十里,入卫河。昔隋炀帝引沁水北通涿郡,盖即此地也。”

  唐代的黄河水运发达,开元二十二年(734)以河阴地当汴河口,分汜水、荥阳、武陟三县地,于输场东置河阴县,管河阴仓。武陟县沿河的铫旗营、余会、解封、涧沟、草亭、方陵等18村划入河阴县,到明隆庆六年(1572)方归还武陟。

  丹河是沁河最大支流,在沁阳城北汇入沁河。《水经注》记载的引丹灌溉渠道首先是光沟,由光沟分出界沟,界沟又分出长明沟。长明沟向东流经今武陟县境,在今修武县境会吴泽陂水,在今获嘉县境汇入清水,然后会淇水加入曹操所开白沟水系。隋代所开永济渠可能只在起初二十年左右以沁水为源,此后便以清水、淇水为源,隋唐永济渠宋元称御河,明清称卫河,这便是延续至今的卫河水系。

  七、济水穿怀 水润怀川

  古代焦作境内引河水灌溉事业,主要以沁水、济水、湨水、丹水为源。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引沁水灌溉的秦渠,其引水口在济源境内。曹丕代汉后,河内郡野王县典农中郎将司马孚于黄初六年(225)前后重整了引沁灌渠,“夹岸累石,结以为门,用代木枋门。”据《水经注》记载,古怀川大地上引沁灌渠有朱沟、奉沟、沙沟,加之济水、湨水,为这里提供了丰沛的水资源,加之黄沁河冲积形成的肥沃土质,成就了古怀川先进的农耕文明,汉代陶仓楼见证了那个殷实的时代。

  汉代五层彩绘陶仓楼2009年出土于焦作市马村区白庄墓群,高1.29米,宽0.56米,因通体彩绘和其仓楼二层仍存有古代粮食而备受关注,它也是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和瑞士苏黎世大学无机化学所合作开展汉代人造颜料研究的重点文物。

  晋代河内郡由怀县迁野王县后,隋代废河内郡置怀州,改野王县为河内县。唐宋怀州、金河内郡南怀州、元怀孟路、明清怀庆府治所均在河内县,民国二年废改河内县为沁阳县。由于沁阳长期为本地区中心城市,历代都有引沁水、济水入城的记载,引沁灌溉的广济渠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九道堰是古人在丹河上修筑的水利工程,人们在丹河主干河上用河卵石或竹篓装石摆成九条分水堰,使河水沿着规划的河道向两侧引水灌溉农田。这九条堰坝集中在山王庄镇陈庄村东侧南北约500米长的河床中间,多为顺河道左右排开,水流向每两条堰坝中间汇聚,把水引向九条河渠中。

  

人民胜利渠首闸

  新中国成立之初,黄河下游第一引黄灌溉渠——人民胜利渠的建成,让昔日的“盐碱窝”变成“渔米乡”,结束了“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历史,揭开了开发利用黄河水沙资源的序幕。共产主义渠、武嘉灌渠、白马泉灌渠相继建成,潺潺河水滋润着焦作及周边县区的大地,喜看稻菽千重浪,黄河万里润粮仓。

  时至今日,陆续改建扩建的各类引黄、引沁工程为武陟、温县、孟州、博爱、沁阳提供着生态用水和工业用水。伴随着引黄入焦的正式通水,一渠酣畅的清流直输城市水系,结束了焦作市城区多年来用不上黄河水的历史。

  今日之黄沁河,在改善流域生态环境、防止土地荒漠化、提供客水补充等方面日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享誉海内外的四大怀药、中国最大的小麦优良品种培育基地,则在续写着焦作新的传奇。

  温县城西8公里处有一座小麦博物馆位,馆体建筑共3层,总高度为18.2米。本着“传承、展示、权威、科研、科普”的理念,分为麦之源、麦之脉、麦之梦、麦之乡4大部分11个单元,以丰富生动的内容,利用生态、实物、场景、互联网技术与现代声光电手段相结合的展示平台,全面展示小麦的历史文化、小麦的演变与传播、省市县在小麦方面的建设成果等,是全国第一座小麦博物馆。

  长河滚滚东逝,在焦作积淀了厚重深沉的黄河历史,造就出灿若星河的黄河文化,与焦作人民一起见证着历史、见证着黄河。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22年5月11日

杨保红
责任编辑:邓婉颖
相关新闻
 
把责任扛在护佑河安的肩上
踔厉奋发守初心 应“汛”而动保安澜
河南焦作黄河河务局:2022年度引黄春灌工作圆满收官
河南中牟黄河河务局:抗击疫情 中牟供水处在行动
山东东平黄河河务局完成汛前涵闸启闭试验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