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浇灌河套两岸幸福生活
——黄河内蒙古段流域治理成效显著
 
分享到:
2019-11-13

  □记者 王曼玉 王广林 李建国

  “一把黄土塑造千万个你我,静脉是长城,动脉是黄河。”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位于黄河“几”字弯顶端的内蒙古河套地区,因黄河水的浇灌而变得富饶美丽。

  黄河流经内蒙古自治区6个盟市,浇灌了河套平原,养育了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和汉、回等民族。

  新中国成立以来,内蒙古加强黄河工程治理、水资源节约利用、水生态环境保护,使黄河造福于内蒙古人民。不久前,记者跟随“2019中央及行业媒体黄河行”采访团队,沿黄河内蒙古段溯流而上,感受了河套人民是如何治理保护黄河、受益于黄河的。

  工程建设久久为功

  保障黄河长治久安

  “黄河宁,天下平。”从古至今,黄河治理都是安民兴邦的大事。

  多年来,内蒙古致力于黄河治理,兴水利,除水害。1961年,位于内蒙古河套灌区的三盛公水利枢纽投入运行,创造了内蒙古黄河安全运行58年的辉煌业绩。近年来完成的黄河二期防洪工程,使得三盛公以下左岸防洪标准提高到50年一遇,右岸提高到30年一遇,确保了内蒙古黄河汛期安全。

  以前,每到冬末春初,黄河凌汛决堤时有发生,给沿河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近年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积极转变观念,变“水害”为“水利”,将凌水引入沙漠。

  “草长起来了,牛群多起来了,我的牛群从100多头增加到了1000多头,日子越过越红火了!”提起“凌水治沙”的效益,杭锦旗吉日格朗图镇黄芥壕嘎查村的塞巴特尔高兴地说道。

  库布齐沙漠曾是令人生畏的“死亡之海”,飞鸟无法穿越,植被无法存活,出现了“沙进人退”的恶性局面。

  “杭锦旗水利局全局干部连续三年每月捐工资,全旗百姓齐固沙,修建引水渠道,终于将凌汛水引入沙漠,既减轻了防凌压力,也为沙漠补充了水源。” 杭锦旗水利局局长刘海全介绍。

  2015年以来,杭锦旗政府在黄河南岸总干渠22公里闸建成分凌引水闸1座,新建引水渠38.5公里,建设生态围堤17.92公里。2018年进一步完善项目连通功能,继续延长生态围堤10公里,并建成退水闸1座、退水渠3.6公里,与总干渠连通,形成“黄河引水─流经库布齐沙漠─退还黄河”的水循环格局。从2015年至今,库布齐沙漠已累计分凌引水近2.1亿立方米,形成了沙水相连的生态自然格局。

  “下一步,杭锦旗水利局计划再建设2条退水通道,与黄河南岸总干渠、总排干相接,送入杭锦淖尔蓄滞洪区,然后再退到黄河。项目建成后,将在库布齐沙漠北部边缘形成一条宽约5公里的‘绿色屏障’,减少入黄泥沙,维护‘母亲河’健康生命。”刘海全介绍。

  由“水害”变“水利”的不止是鄂尔多斯。早在2009年,内蒙古就规划包括鄂尔多斯市在内的6个蓄滞洪区;2012年,巴彦淖尔市开始利用乌兰布和等蓄滞洪区引蓄凌汛水。目前,各蓄滞洪区通过几年的运行,在缓解凌汛压力、改善生态环境等多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九曲黄河万里沙,只有协调好水沙关系,才能保黄河流域一方安澜。乌审旗毛乌素沙地使用草绳做沙障固沙,有效抑制住了沙丘移动。“‘草绳沙障’工程使水土流失治理度提高到87.1%,基本遏制了小流域内的水土流失。”乌审旗水土保持工作中心总工程师曹晓明说,喊着“宁愿累死,也不能让沙漠压死”的口号,乌审旗的治沙人将曾经千里飞沙的毛乌素沙地,治理成“中国魔方”草方格,创造了中国“绿色奇迹”。

  节水改造因地施策

  推进水资源高效利用

  黄河水资源总量不到长江的7%,流域人均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7%。节水,是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的要务,也是“塞上粮仓”——河套灌区发展的重中之重。

  “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由于水资源日益紧缺,内蒙古河套灌区认识到实施节水改造工程势在必行。1998年以来,河套灌区共完成骨干渠道衬砌720.2千米,整治总干渠等骨干渠道1084.5千米,疏浚总排干等骨干沟道3713.1千米,配套改造各类建筑物6336座。另外,灌区还完成水权转让项目18.6亿元。“河套灌区渠系水利用系数已由0.42提高到0.49,年节水5亿~7亿立方米。”内蒙古河套灌区管理总局工程建设管理处处长郭平介绍。

  “通过衬砌,水量充沛了,水费下降了,我们在适宜时节可以浇上水了,庄稼越长越好,我们的收入也多起来了。”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双河镇永丰村的王思良高兴地说。

  沈乌灌域作为河套灌区的首批试点,在节水方面成效十分显著。

  “通过实施节水改造工程,沈乌灌域实现年节水2.35亿立方米,计划跨盟市转让水量1.2亿立方米。项目可研方案总投资为18.65亿元,工程建设工期36个月。”巴彦淖尔市黄河水权收储转让工程建设管理处处长赵贵成介绍。

  提到节水改造工程的成效,当地村民赞不绝口。“节水改造工程在农村相当实用,田间大闸套小闸,一直浇到地里,用多少水灌多少水,避免了水漫梁的现象。”磴口县巴颜高勒镇旧地村支书田金富说。

  “老百姓用明白水、交明白费,节水意识培养起来了,富余出的水可以转卖给更需要的地方。”磴口县东风渠农民用水户协会会长刘军来介绍。在水权转让体制下,工人更珍惜高价买回来的水,农民也更愿意节约水,内蒙古节水的“最后一米”打通了。

  河湖生态综合治理

  打造绿色宜居水系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积极开展河湖清淤整治行动,打造城市水景观,加强水土流失治理等工作,将黄河流域内蒙古段打造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以前,夏天水面都是小虫子,鱼大量死亡。实施乌梁素海综合治理工程后,水质变好了,鱼的数量增加了,鱼肉也鲜美了,渔民的收入也提高了。”乌拉特前期乌梁素海渔场职工白明提到治理工程时高兴地说道。

  在过去的数年间,农田排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导致乌梁素海污染严重。近年来,当地实施了网格水道、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生态过渡带人工湿地及面源污染控制项目等治理工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巴彦淖尔市向乌梁素海进行了生态补水,2003─2018年期间,累计向乌梁素海补水22.95亿立方米。2015年,乌梁素海水质历史性地由劣Ⅴ类转变为总体Ⅴ类,部分达到Ⅳ类。”乌梁素海生态保护中心副主任包巍介绍。

  由于气候因素所致,鄂尔多斯遗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域面积逐年萎缩,遗鸥数量急剧减少。“2017年实施了鄂尔多斯遗鸥自然保护区湿地补水管线工程,2018年实现全线通水并向湿地补水,截至目前总补水量达到了1498万立方米,通过补水恢复了7平方公里的水域面积。”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水利局副局长刘军介绍。

  “2019年4月,鄂尔多斯湿地迎来了800余只遗鸥,这是该湿地2013年以来首次有遗鸥大规模‘回归’!” 鄂尔多斯遗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胜管理站站长任勇奇激动地说道。遗鸥的回归标志着鄂尔多斯湿地经过持续治理,已初步恢复生态功能。

  河湖生态治理成效显著,越来越多的城市也将打造城市水景观作为城市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就打造了水生态城市的优质样板。“伊金霍洛旗提出水资源、水环境、水景观‘三位一体’的综合治理模式,修建了13条水系工程,全面连通五大城市水体,打造了‘引水进城、活水绕城、清水润城、上水旺城’的环境生态水系。”伊金霍洛旗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局长白永龙介绍。站在伊金霍洛旗的制高点上,丰富的水系围绕中心城区形成了城市的湿地绿肺,将伊金霍洛装扮得更加亮丽,一座“水在城中、城在绿中、人在景中”的生态宜居的品质城市呈现于眼前。

  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内蒙古水利人用智慧和汗水,围绕黄河修建了水利工程,实施了节水项目,综合治理了水环境。在一代代水利人的共同努力下,内蒙古巧妙利用黄河水,变水害为水利,让黄河成为哺育马背民族的生命河、生态河、安全河、幸福河。

  “经过多年治理,黄河岁岁安澜得以实现。我们将继续努力,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让黄河造福内蒙古自治区各族人民。”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厅厅长刘万华坚定地说。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9年11月13日

王曼玉 王广林 李建国
责任编辑:陈帅
相关新闻
 
中国水利报:奔向幸福的渭河堤
中国水利报:西安浐灞生态区 一汪活水一城绿
中国水利报:浇灌河套两岸幸福生活
“2019中央及行业媒体黄河行”系列采访活动陕西段启动
“2019中央及行业媒体黄河行”系列采访活动启动
内蒙古段采访圆满结束 陕西段顺利启动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18511059159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