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理清山东黄河供水工作思路 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分享到:
2019-11-07

  □山东黄河河务局供水局 沙元杰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号召,强调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把推进水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明确为主要目标任务。

  山东省内黄河位于黄河流域九省区的最下游,年均供水约占黄河耗水量的21%,山东省用水总量的1/3。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需要调整理清山东黄河供水工作思路,不能把宝贵黄河水当作无限供给的资源,而应让引黄供水成为实现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水龙头和节制阀,紧紧围绕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这个目标任务,推进山东黄河供水与受水地区共同实现高质量发展。

  把水资源最大刚性约束放到首位,落到实处。黄河断流,受影响最大的是山东省。1997年,下游利津断面累计断流时间长达226天,河口三角洲地区生态环境遭受严重损害。自1999年以来,黄河20年不断流的主要经验,就是国家授权黄委会对黄河水量实行统一调度,直接管住了下游94个取水口。山东黄河引黄供水工作落实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就要单纯从行业管理转向社会管理,纠正用水户的错误行为,从渠首监管延伸到受水区,掌握农业灌溉、居民生活、工业企业、生态环境等各类用水量。水行政部门和供水单位要协同配合,共同行动,对引黄水量处于临界状态的地区进行预警提醒,对无余留水量指标或用水超红线的用水申请拒批、限批。采取技术措施对灌区和用水户实现远程取水计量,实现可监督、可计量、可控制。对拒绝监管的用水户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让行业强监管真正强起来。

  以水而定、量水而行,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山东省近5年来,年均沿黄农灌用水约占引黄总量的70%,但农灌利用效率不高。农业是用水大户,也是节水潜力所在。下一步,要按照“有多少汤泡多少馍”的原则,积极开展沿黄农业灌溉用水定额研究和修订,科学合理确定不同区域、不同作物、一亩地一年用多少水,可供多少水。通过用水总量管控,倒逼灌区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节水建设,推广高效灌溉技术,提高灌溉效率。按照“宜粮则粮、宜农则农”的原则,对于东营、滨州部分地下盐卤成份高、农灌耗水量大、不宜种粮的地区,建议地方调整产业结构和种植结构,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湿,恢复和创造更多生态产品。

  强化监督检查,管住各类用水。目标是实现引黄供水监督检查全覆盖、全过程、全链条、全周期,办法是人员巡查和科技监管双管齐下。一方面,坚持放水必查的原则,对渠首水闸、沿黄灌区和用水户采取“四不两直”、明察暗访,加大对计划执行、引水用途、供水计量、用水效率的监督力度。对发现的违规问题及时采取行政、法律、经济等处置措施,并跟踪整改到位。另一方面,扩大沿黄地区用水户监测系统升级改造范围,实现远程、智能供水数据传输和监控,夯实供水监管基础。积极开展无人机巡查、自动测流船比测、水位读取自动化等创新。逐步建立流域管理机构与受水区域引黄供水管理信息互通共享机制。

  加强研究、两手发力,推动供水高质量发展。黄河下游渠首工程水价长期偏低,不利于水资源节约保护,造成诸多问题。“两手发力”,给我们指出了解决水问题的根本途径。鄂竟平部长强调,“两手发力,不论是政府用税收手段,还是市场用水价的方式发力,都是调整人的行为,纠正人的错误行为”。要充分发挥价格杠杆作用,深入研究《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等政策法规,与时俱进增加反映水资源稀缺性和生态文明建设等要素,推进黄河下游渠首工程供水价格调整,促进水资源节约。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落实“各类用水超定额实行累进加价”等规定。

  推进建立节水指标有偿转让的水权交易机制,优化存量用水指标。积极主动对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规划和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促进水资源从低效益领域流向高效益领域,实现引黄供水与流域地区同步协调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9年11月7日

沙元杰
责任编辑:段玲玲
相关新闻
 
切实提高责任感使命感 扎实做好三篇文章
“2019中央及行业媒体黄河行”系列采访活动启动 内蒙古段采访圆满结束
五位省区党委书记谈如何做好新时代黄河保护治理
2019下半年引黄入冀补淀调水突破2亿立方米
“致敬70年”《人民黄河》办刊座谈会召开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18511059159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