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马铃薯唱出澎湃的歌
 
分享到:
2018-10-16

花期马铃薯 甘肃省景泰川电力提灌管理局 提供

景电工程输水管道 秦素娟 摄

绿色灌区 甘肃省景泰川电力提灌管理局 提供

  □特约记者 秦素娟

  十几台收获机在田间往来穿梭,数百人飞快地捡拾着翻上来的马铃薯,满载而归的拖挂货车从地头轰隆隆地驶过……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记者真不能相信,分田到户40年后,还能看到如此热火朝天的丰收场景。

  这里是甘肃农垦条山集团的马铃薯种植基地之一。该公司地处甘肃省景泰县,前身为国营条山农场,是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以下简称景电工程)一期工程的重要用水户。

  “我刚被分配到条山农场时,这里还是一片荒漠。经过几十年发展,条山集团现有土地10万多亩,其中耕种经营土地4万多亩,种植的马铃薯有15个片区1.5万亩,仅这个片区就700多亩。”条山集团马铃薯产业实业部副总经理陈爱年告诉记者。

  景泰县地处兰州以北、腾格里沙漠南缘,为景泰川灌区的一部分。“景泰”寓意“景象繁荣、国泰民安”,事实上却干旱少雨、河低地高,荒漠戈壁万顷,世代生活贫困。

  据当地史料记载,清同治五年(1866年),“春,饥馑,斗麦值银四十两,人相食,甚有易子而食者,死者无算”。1949~1969年间,景泰还多次发生大旱、连旱,灾情严重时几近绝收,人民群众对水的渴盼深入血脉。

  1969年10月15日对景泰川来说,是个载入史册的日子。在党和国家关怀下,经中共甘肃省委、省政府多年运筹,景电一期工程开工建设。当时国家正值特殊时期,各方面条件异常艰苦,但以时任甘肃省副省长李培福、时任甘肃省农业厅厅长贺建山为代表的老一代景电人,带领全省水利建设者、军垦战士和景泰民众,自筹资金、自造设备,边设计、边施工,历时5年,终于胜利完成景电一期工程,共布设泵站13级,总扬程472米,设计灌溉面积30余万亩。

  在去往景电工程第一泵站的路上,记者看到一条条彩色输水管道穿沟越涧、昂扬上山,把滔滔黄河水送往这片干渴的大地,在景泰川上弹奏起了灌溉农业发展的乐章。

  景电工程虽然引来了黄河水,但灌区水资源并不富裕。从1998年开始,条山集团与有关机构联合探索,研发出了一套独特的高扬程黄河灌区节水滴灌技术。

  条山集团农业设施设备管理部经理赵烈学说:“自2000年以来,我们配套了10座总容量100万立方米的蓄水池,对所有耕地装备了滴灌设施,大力实施滴灌节水工程。”

  采用滴灌技术和水肥一体化管控后,经实测,每亩土地用水量由450立方米下降到260立方米,亩节水40%~50%;肥料利用率提高到90%以上,节肥20%~30%;省工40%~50%;马铃薯产量由1000多千克增加到3000千克以上。

  黄河水滋润了条山马铃薯产业,该产业也为周边群众增收提供了机会。陈爱年指着田间劳动的人群告诉记者:“这都是附近村上的,今天得有300人。平均每人每天可以捡装马铃薯200袋,收入200元。一个收获季50天左右,平均每人可收入1万元。仅马铃薯捡装一项,我们每年雇工的费用就达500万元。”

  被机械翻起来的马铃薯像河床上的鹅卵石一样,一垄垄铺满地面;已经装袋的马铃薯在田间站成整齐的队伍,整装待发。望着眼前红红火火的丰收场景,记者想起在景电工程博物馆看到的一张表,上面显示:1972~2017年,景电一、二期工程累计提水132亿立方米,共生产粮食和经济作物129.94亿千克,实现总产值198亿元。这些数据分年度自上而下排列起来,犹如一首由远及近、由干渴龟裂而汹涌澎湃的歌。在这首歌里,有母亲河滚滚的涛声,有生机勃勃的马铃薯产业,还有加快发展的激情和景泰人民来自心底的喜悦……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8年10月16日

秦素娟
责任编辑:李旸
相关新闻
 
黄河上游水文局开展汛末安全检查
东明河务局强化堤防管理迎接黄河生态马拉松赛事
云中谁寄锦书来
巩义黄河新增涉河警示牌遵循“三原则”
河南台前河务局:多管齐下维护河道秩序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18511059159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