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小学

学生参加水周宣传签名活动

黄河文化特色教材

校园内黄河文化展板
□ 本站通讯员 崔慧聪
“小时候,黄河是我们追逐打闹肆意发泄的天堂,从来没有爱护、保护的意识。现在想想,那时候的自己太不懂事了,在堤坡烧过草皮,上树折过树枝,为比谁的力气大掀过成垛的备防石……”今年38岁的黄河职工侯俊杰有些羞赧回忆着小时候干过的“坏事”。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老师说了,大堤上的树木草皮,我们都要爱护、保护,黄河才能越来越美……”刚刚过完十周岁生日的四年级学生刘彤却这样说。
25年的时间,如何让从同一所学校走出来的两位学生有着两种不同的声音?
1986年,人民治黄经历了四十个春秋。这一年,山东省齐河县祝阿镇黄河小学在黄河大堤一侧悄然而生,就像母亲河臂弯里的小小摇篮,成为“中国距离黄河最近的学校”。自此,这所小学伴随着新时期的黄河治理长大。
“最初学校师生少,办学条件比较差,只注重文化课教学,在培养学生黄河文化意识、爱河护河这方面有所忽视。新世纪以来,我们将河情教育结合到黄河文化素质教育中去,并成为办学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置身于河情教育中,享受黄河文化的熏陶,潜移默化地传承古老的黄河文明,延续着经久不息的黄河精神。换句话说,挨着黄河却不知黄河文化,喝着黄河水却不知爱护黄河,这怎么说得上尊重母亲河?”该校校长李训辉直言。
2000年伊始,拥有得天独厚地理位置的祝阿镇黄河小学开始创建“黄河文化”特色学校。熟悉黄河知识、了解黄河历史、体会黄河魅力的黄河文化风在母亲河畔的小学堂里弥漫徜徉。
校园里,黄河文化长廊、黄河文化壁画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吸纳着精神食粮;课堂上,老师们深入浅出地讲述着黄河历史,那些治理黄河的故事震撼着孩子们的心灵;教室里,孩子们用笔和纸勾勒着母亲河的模样,用稚气的语言描述着黄河的现在和未来;资料室中,一本本精心编撰、与当地文化紧密结合的《黄河之水天上来》、《祝阿黄河风情》校编河情教材,为学生提供文化盛宴;黄河畔,春游踏青、诗词朗诵、植树刷树活动纷至沓来,在与黄河亲密接触的同时,激发着孩子们对黄河的敬畏之情。
暑往寒来。学生们对黄河不再“一无所知”。现在,孩子们能在闲聊中对关于黄河的典故脱口而出,浏览他们的作文不时地看到抒发热爱母亲河的内容。
如果说黄河文化是广袤的精神土壤,那么饱含爱河护河意识的水法规教育则是深埋进土壤里的种子,它们在这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依法治河着眼长远。十几年来,在德州黄河河务局的大力帮助下,祝阿镇黄河小学成了重要的普法教育阵地。普法从娃娃抓起,不仅事半功倍,更是筑牢了执法之基。
每到“水日”、“水周”、防汛宣传月等重要宣传节点,“送法进学校”活动始终准时出现在师生面前。从举办签名活动到给学生们上水法制课,从利用宣传漫画普及水法规知识到利用LED车播放法制宣传专题片,从把水法规知识列入必修课程到在展览室有了它的一席之地……形式多样的普法宣传让学生们在爱河、护河、赞河的文化海洋里畅游。
如今,当年侯俊杰和小伙伴“不懂事”的行为鲜有发生,却会惊奇地发现孩子们在生活中能主动宣传黄河。
“大坝上堆放的石块不能动,那是保护黄河用的……”
“家里的垃圾不能往河滩里丢,那样会污染河水。”
“大堤上不能晒粮食,那样会影响防汛。”
当孩子们用稚嫩的语言七嘴八舌地讲述着自己对黄河河情的认知时,点点滴滴的水法规知识仿佛有了生命,在阳光下开出了花,绚烂夺目。
“在学校开展河情教育和普法活动,不仅可以从小培养孩子们的法治精神和法制意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的小手将法律法规知识传递到的大手中,让法律走进千家万户,这对于改善沿黄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母亲河健康生命有着重要意义。”德州河务局水政科科长赵书征一语道破法制文化进校园的深远意义。
种子失去土壤便无生长之基,土壤离开种子便成荒芜之地。黄河文化与法制教育在相濡以沫中为母亲河保驾护航。
河堤旁,梧桐下,不远处曾经诞生过黄河第一只吸泥船的红心广场在夕阳的余晖里传唱着生生不息的黄河精神,与眼前这所充满黄河文化气息的小学交相辉映。
这群奔跑的孩子中,不知道未来有多少将会成为治黄队伍中的一员,但相信,深植的种子必会开花结果,枝干参天,荫蔽着母亲河岁岁安澜……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5年1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