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站通讯员 马琳
深秋的一个清晨,晨雾笼罩大地,在东营黄河河务局机关大院里,我和二十几个清障队员紧张忙碌地准备着工器具,大家一起坐上工程车,穿过沉睡中的市区,一路颠簸,蜿蜒西行。在车上,清障队负责人石建民拿着任务单安排今天的清障工作任务,提醒各个注意事项,大家聚精会神地听着。
车辆行驶中,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聊起了发生在各自身上的清障故事,从交谈中可以看出,队员们最担心的莫过于遭遇以“维权”为名的钉子户。尽管每次清障都是采取先宣传后清理的原则,水政监察大队人员提前十天开始广泛的宣传动员,印发《关于限期清理近堤堆放柴草杂物的通知》张贴到沿黄村庄,宣传车大喇叭不停对沿黄村民广而告之。但即便是这样,仍旧会经常遇到置若罔闻,甚至阻碍我们工作的村民。
面对大家的“吐槽”,队长石建民说道:“我们所辖工程全部在南展区,70%的堤段紧靠房台,因为居住环境很狭小,有些村民就把柴草垛等杂物堆放到堤坡上,实事求是的说,清障工作确实不好做,我们干的是最琐碎的脏活累活,接触的对象都是沿黄民众,要清理别人的生活物品,就必然有冲突隐患。想想看,一堆柴禾或者是违章搭建的草房,是一个沿黄家庭生活的必需品,如今要清理拆除,抗拒和争执几乎是一种本能”。
清理的东西很多并不值钱,也会引发激烈对抗。如果给违章的住户开具罚单,会让本就拮据的村民难以接受。既不能坐视不管,又要实现为堤防“减负”的目标,所以只能靠我们动手清理。这几乎是唯一的执法手段了。
经过半个多小时的车程,穿过黄河南展区来到黄河大坝堤坡下一个村庄,前面郁郁葱葱的树林挡住了远去的视线,几堆柴草垛齐整整的压在了堤坡上,这里便是清障的第一个目的地:桩号191+200老于村违章堆放。
刚下车,我们正在准备工具开展清障作业的时候,一名当地村民急匆匆走上前来“维权”,阻止大家进行清障作业。石建民走上前,向这位村民详细讲起了当天要清理的范围、清理方式以及所依据的各项法律法规,费尽周折,村民却始终不肯做出让步,围观的群众也越聚越多,为打消群众的顾虑,清障队向村民们承诺:不乱扔乱放、不少一根柴禾,挪出堤防管护范围就近摆放,并安排专人处理好后续的整理。大约半个小时后,村民终于在清障人员的耐心解释下散去了。
与村民达成一致,清障小组终于带上清障工器具,沿着堤坡进入树林,用随身携带的铁锨、耙子经过二十多分钟的“开荒”,清理出一块空地用来安放柴草垛。21人的清障小组,有的赤手抱,有的用肩扛,有的发明了“担架”抬,大家分工协作,迅速投入到了清障“搬迁”中。石建民不时地大声喊着人名,嘱咐着大家一定要摆放整齐,大约一个多小时后,原先被柴草垛遮掩的堤坡明快地出现在视野里。
清理完这些柴草垛已近上午10点,各清障小组陆续回到车边稍事休息。此时天空下起了小雨,时续时断,雨点打在脸上,凉丝丝的。休息片刻后,石建民带着几名队员去了前几天他们刚清障过的地方再检查一下有没有遗漏的或者再违章的现象。
雨后的大堤上,车辆行驶过一个个村庄、滩区、水塘,一棵棵行道林卫兵一样的渐行渐远,消失在水雾中。在去往下一个清障点的路上,石建民说,清障难题也并非无解,要本着“清障先防,工作走心”的思路,遵循精心策划、耐心宣传、热心帮扶和爱心执法的原则,抱着热爱和关心的态度,尽量采取平心静气、耐心的说服教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争取将矛盾化解在初期阶段,防止矛盾升级和事后反弹。要让百姓从了解到理解到信服,懂得我们能和他们一起用好法律法规,用好属于人民群众的权利。
清障,不是一场战争。每一次清障,都是一次亲近黄河、亲近老百姓的机会。清障的路上,虽然辛苦,也有收获和快乐。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5年10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