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春联

过年了放鞭炮

大家一起包顿饺子

包好的饺子

带着仪器在冰上艰难行走

放入流速仪准备测流
中国水利网站记者 黄峰 报道
他们与黄河有个约会,看水位、测雨量、报水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当每年除夕来临,千家万户都在忙着准备年夜饭、给亲朋好友发送短信祝福新春时,黄河岸边的水文职工依然是在测量、记录水文资料,准时定点发报。
头道拐水文站为全年常驻站,站上共有7个人,需要日夜值守,实时监测水文数据。该站还是国家基本水文站,是黄河内蒙古段防凌防汛的主要控制站。每年的新春佳节来临之际黄河内蒙古段也即将进入防凌关键期,测报任务尤为繁重,所以站上大部分人员不得不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坚守一线。
快过年了,记者“零距离”体验了头道拐水文职工工作的艰辛,也感受到了那份因工作而“坚守”的美丽。
当我们尽情欢娱时,水文人为了更多人的团聚和快乐,放弃与亲人团聚,默默地坚守在工作岗位上。
我们为他们提前过个年怎么样?”记者提议。
“这个主意太好了,同意!”陪同记者采访的同事回答道。
说干就干,记者与同事一道开车到几十千米外的县城采购了简单的几个凉菜、鞭炮和一些新鲜蔬菜。
回到站里,易其海带着站上的职工刚测流回来。
“站长,今天咱们提前过个年,怎么样?”记者问道。
“这太好了,我们这里还没有过过这么热闹的年呢!”易站长眉飞色舞地说。
说干就干,站上请来的厨师准备包饺子的菜馅,两把菜刀有节奏地剁着白菜,旁边赵建明在小盆中搅拌肉馅,其他职工将桌子连成一排,和面、擀皮的人在旁边忙活着。
“你看,这些饺子包得奇形怪状的,在皮上抹上一点水就粘结实了。”副站长张瑞峰一边包饺子一边笑着说。
自2003年参加工作以来,张瑞峰几乎没有回家过过年,他想家的时候只能给家人打电话或者发信息。作为一名水文老兵,他早已习惯了这样的生活。
“和弟兄们在一起过年,习惯了。有的不会包饺子,饺子什么形状的都有,我就教给他,多包几次就熟练了。”张瑞峰说。
“白静发完报过来啊,我们正在包猪肉白菜馅的饺子,准备今天和黄记者他们聚一聚。”王光说。
“都有什么呀?”白静问道。
“有单位给买的酱货,我们还准备炒几个菜。一会儿你快来包饺子啊!”
记者也加入了包饺子的队伍和职工拉起了家常。
王光已经在站上过了3个春节了,他说:“站上过年就是单调点,没有一点气氛。我给家里打电话的时候,那边爆竹声音都吵得听不见电话声。我们就只能坐一块聊聊天,叙一叙家常。”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逢年过节特别不习惯,但是这么多年过来了,除了春节,其他国庆、中秋不和家人在一块都觉得很正常。春节还是不一样,毕竟是我们老祖宗留下来最重要的节日,还是惦念老人和孩子。”张瑞峰说。
人多力量大,不一会的工夫饺子就包好了。
“听说咱易站长可是个大才子,我提议咱们的春联自己出,自己写怎么样?记者问道。
“好呀,那谁出上联呢?”易站长问道。
“我来!凿冰测流 汗水融冰水 滴滴见真情。”黄委水文局宣传科科长杨晋芳说到。
“那我对下联,报汛整编 水文写民生 字字有深爱。”易站长说到。
“那我加个横批,黄河尖兵!”记者说道。
“太好了!”瞬间,响起了热烈的喝彩声。
“那我赶紧写下来,贴到大门口!”易站长迫不及待的说道。
贴春联、放鞭炮,小站职工眼中的喜悦尽情释放着。
“开饭喽!”小小的餐厅里洋溢着欢愉的气氛,记者与7位坚守岗位的职工共享这一顿提前的年夜饭。
一段简单的问候之后,大家便开始动筷子了。“这饺子包得不错啊”、“来,再加点菜”……
水文职工你一言我一语吃得十分热闹。
“这是我参加工作以来过得最有意义的一次年,以前除夕只有我们4个人在站上,那叫一个冷清呀!”站上的几个年轻人发着感慨。
“是呀!大家很久没有围坐一起吃饭了,很热闹,倒让我想起以前吃年夜饭的时候了。我们7个人过年也凑不到一起,今天居然凑到一起吃了个饭!”易站长感慨道。
谈到蛇年最大的愿望,张瑞峰说:“当然是希望老人和孩子身体健康,平平安安。我们常年不在家,有什么事也帮不上忙,他们的健康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幸福,我们也能少些歉疚。”
“是呀,既然选择了这一行,也就完全能够接受不回家过年的现实。都习惯了,其实能够和同事一起吃顿年夜饭,这年过得也就有意义了。”王光说。
不知不觉中,这一顿美好的年夜饭即将结束,几个小伙子提前去库房准备晚上观测的工具了。
记者离开的时候,问道他们还有什么期望,易站长和同事都摇摇头说:“没什么,上级领导这么关心我们,一切都挺好的,就想通过你的镜头向全河职工拜个年!”
全河像头道拐水文站这样坚守在岗位上过年的黄河水文人还有许许多多。
水文人就是这样一个居于平淡,勇于担当,敢于拼搏,甘于奉献的团队,伴随着新春的脚步,他们依然坚守在母亲河畔,继续用忠诚履行自己的职责!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3年2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