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战艾比湖
——艾比湖容积测量纪实
从一大早出来后,小鲁一个人守着GPS RTK基站,已经在艾比湖边整整6个多小时了。天上没有一丝云彩,周围没有一棵树,甚至一棵矮小的灌木都没有,太阳火辣辣直射下来,此时,温度计显示是44℃。小卢只有一顶遮阳帽对抗阳光的暴晒,在艾比湖容积测量中,他负责地形点测量基站的设立和观测,几天来,原本白皙的脸,已经明显黑了,每天暴晒却无处躲藏,数次中暑依然坚守阵地。
这是艾比湖容积测量中一个小小的镜头,当我们把镜头摇向整个艾比湖测量现场,我们发现,这里正在进行一场无声的战斗,人类要第一次准确了解艾比湖的容积,揭开她神秘的面纱,为其保护开发和治理提供基础支撑。
必须是艾比湖
艾比湖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一大盐水湖,准噶尔盆地最大的湖泊,位于精河县城以北35公里处,博尔塔拉河、精河、奎屯河,分别从西、南、东三个方向注入艾比湖。数据显示,50年来艾比湖面积减少了700平方公里,原有的大湖风貌不仅难以复现,裸露的湖床反而成了新疆最大的沙尘暴策源地之一。
由于湖水面积逐年缩小和处在新疆著名风口阿拉山口的下风向,使裸露出来的1500平方公里干涸湖底成为危害新疆北部的最大沙尘源。黄委水文局乔永杰是艾比湖容积测量指挥长助理,负责一线指挥,他告诉我:“湖床松软的沙地上覆盖着白花花芒硝,稍有点风,芒硝尘和细微沙粒就随风而起。”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精河县浮尘天气平均达到112天,是60年代的9倍,每年降尘达每平方公里289吨。风沙还给公路、铁路运输及农牧业生产带来极大的威胁。
尽快了解艾比湖的容积等基础数据,为艾比湖治理、生态保护、水资源管理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保持和恢复其在北疆生态平衡中的保护伞作用,成为迫在眉睫的需求。
在这种背景下,国务院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办在选择西部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无近年实测资料的、著名的重要湖泊开展容积测量工作时,新疆方面力荐艾比湖。经过三次会议讨论后,最终艾比湖取代赛里木湖成为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西部地区三个重要湖泊之一(另外两个是青海湖和纳木错湖),并敲定由黄委水文局和新疆水文水资源局负责其容积测量工作,前者主要负责技术方面,后者负责后勤保障和安全事宜。
选定艾比湖后,6月8日,黄委水文局乔永杰和田志刚两人即刻赶往新疆,会同新疆自治区河湖普查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河湖普查办、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等单位的专家共同对艾比湖实地查勘。刚一到达湖边,乔永杰和田志刚就脱去鞋袜、挽起裤腿,拿着探测杆向湖中行进了五六公里,他们亲身体验和探察了这个咸水湖的水深、水温和水质等情况,为下一步制定技术实施方案搜集翔实的资料。看到这样的举动,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高翔说:“我在这里接待过不知多少团队和个人了,一般都是在湖边看看,这是我第一次看见有人下水查勘”。新疆水文局章曙明总工则竖起了大拇指:“我在新疆工作35年了,还从没下过这个湖。黄委水文局的这种工作作风,让我对此次容积测量充满信心。”查勘上岸后,司机张师傅对他们充满敬意,拿出一桶珍贵的淡水为他们冲洗手上和腿上的泥和盐结晶。
从查勘情况看,艾比湖约2/3水域面积水深小于1米,浅水区淤泥深度约0.25—0.5米,普通的测量船在湖区航行困难,夏季蚊虫肆虐较甚。由于该湖地处阿拉山口, 9-4月是大风频繁时期,最大风力能达到55米每秒。紫外线照射强,平均气温为42℃,夏季徒步在浅水嫩滩区行走容易被灼伤。交通不便,湖北岸没有通信信号。
乔永杰告诉我,查勘的结果让他心里发怵,但也因此制定了严格的艾比湖容积测量工作手册,并特别部署了测量、行车、住宿等各方面安全措施,预备了三套应急预案。当然,查勘更重要的成果是细化了艾比湖容积测量技术方案,这为任务的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后,他们又马不停蹄地赶往重庆和上海采购了适合艾比湖测量的气垫船,与此同时,工作人员的技术培训也在紧张进行。万事俱备,只等奔赴一线。
在艾比湖北岸遭遇险情
艾比湖像一只椭圆形的黛色玉盘,水浅而水域和滩涂面积大,这种特点决定了艾比湖容积测量任务不会轻松。7月14日,新疆水文局部分工作人员先期进驻湖区,选定3处测量工作基地,拉开了艾比湖外业测量工作的序幕。19日,黄委水文局首批技术人员进驻工作现场,开展控制桩点布设和控制测量工作。
7月23日,艾比湖容积测量技术总负责田志刚带领队员驾驶三辆皮卡到湖北岸埋设控制桩,熟悉了解湖区地形。下午四五点左右,车队行驶到一段荒凉的戈壁滩,由于前几天刚下过雨,路非常泥泞,几辆车接连陷了进去,大伙纷纷下车推车,谁知这辆好不容易出来了,那辆又陷进去了。急忙寻求外援,可是手机一点信号都没有,只好边推车边慢慢往前移,等所有的车都脱离险境,天已经黑了。田志刚此时发现,三辆车上的淡水都所剩不多。由于完全没有路,地形也不熟,不知何时才能抵达大本营,他把剩余的水全部集中起来,实行定量供给。更危险的信号出现了,远处的天空不时有闪电划过,轰轰的雷声也渐渐传来。大伙都紧张起来,一旦下起雨来,根本分不清东西南北。大家只能暗暗期盼,千万别下雨。
此时,新疆水文局的同行同样万分焦急,测量队员早上七点就出去了,眼看着天都黑了,却一点音讯没有,电话也打不通,派了两辆越野车顺着早先计划的路程出去寻找,一路只看到车辙不见人影。由于天黑,不敢贸然深入北岸,他们改变寻找方向,在湖东岸车队返回必经的路口等待。
电闪雷鸣之后,雨竟然没下,这让黄委水文局和新疆水文局双方悬着的心都稍稍放下,终于,在晚上11点半,新疆水文局的人接到了测量队员,大家紧紧相拥,喜极而泣。
和风抢时间
7月24日,测量用气垫船运抵湖区,艾比湖容积测量指挥部第一时间选派技术人员参加驾驶培训,四人获得国家海事局承认的特殊船只驾驶证书。8月1日,水上测量作业正式开始。
艾比湖地处阿拉山口,天气多变,大风频繁,测量期间正值炎热的夏季,最高气温达到44℃以上,遇到最大风力10级,恶劣的天气条件给测量工作造成了巨大的困难。
8月4日,两条气垫船都去湖里作业了,随着工作的推进,离岸边越来越远。此时,前线指挥部接到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气象局发来的大风预警,紧急联系在湖面作业的测量队员,让他们立刻返航。谁知,不论是对讲机、手机、还是卫星电话,一个都没人接听。听着嘟嘟的响声,田志刚几乎要绝望了,他跳到湖边一块高高的石头上,一手拿着手机,一手拿着对讲机,眼巴巴地望着湖的远方,希望看到红色的气垫船的踪影。
幸运的是大风起时,两条船都安全撤到南岸,只是往基地返回时,由于风太大,气垫船多次被吹到一边,反复了好多次,才艰难回到基地。一问才知道,气垫船的噪音太大,队员都带着耳麦,根本听不到手机的响声。之所以及时返航,是测量队员看到阿拉山口云团在聚集,就赶紧往回撤。这次事件后,指挥部要求队员再出去测量时,两条船要相互照应,定时查看通讯工具。
在艾比湖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测量队员慢慢摸清了风的规律,一般是下午三四点起风。起风也有征兆,一是湖面会呈现一层红色(湖中的卤虫颜色是红的,他们群聚在湖边,表示风要来了),一是阿拉山口云朵聚集,天色发灰。风从山口到测量区域一般需要半小时,因此,这半小时就是珍贵的撤离时间。
掌握了风的动向后,队员们早出晚归,几乎每天都是6点起床,7点多赶到湖区开始作业。下午风来时,撤回基地,风停了,又赶紧测量。因为新疆和中原有两个多小时的时差,因此晚上10点多才天黑,队员们就利用这有利时机抓紧测量,等晚上收工回到驻地,还要加紧整理资料,几乎深夜两点前就没睡过觉。
由于湖区大部分水域水深小于1米,无法有效发挥先进仪器的效率,大大增加了人工测量的工作量和工作强度。同时,湖水含盐度高,腐蚀性强,浅滩表面是坚硬的结晶盐层,在一般河湖能用三年的船裙,在这里两三天就得更换。船行进时溅起的水花落到发动机的散热孔,很快就结晶堵住散热孔,导致气垫船熄火,而且风会把水花吹到测量队员的身上,每次返航时,他们的头发、脸庞、身上都是白花花一片,仿佛刚从冷库出来一般。
面对严峻考验,全体测量人员克服各种困难,抢抓有利作业时机,以过硬的技术,超高的效率,按期完成各项外业测量工作任务。张队长是使用水准仪的高手,连调平仪器带测量,总共只需25秒。这么快的速度,让负责拿标尺的新疆同行累得气喘吁吁,他们由衷地赞叹:“一看你们就是正规部队”。最终测量成果和国家一等水准点校核,发现此次容积测量数据远远优于国家标准限差,大家激动地把帽子扔向了天空。
殷殷期盼,浓浓关怀
艾比湖的测量,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配合。新疆水文局负责容积测量的后勤保障,在这支队伍中由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回族、锡伯族等多民族组成,虽然风俗不一样,语言也不全通,但他们千方百计保证一线测量队员的吃穿,并不时给汉族队员们单独做些汉餐,大家相处融合,配合默契。
从8月2日起,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气象局开始提供每日定时气象预报和即时大风警报,有力保障了水域作业人员的安全。当地电视台、报纸等媒体也都对此次测量工作给予了广泛的宣传和报道。香港卫视在新疆拍摄《强疆梦》纪录片时,听说正在进行容积测验,特地赶来对测量工作进行了全方位的拍摄。
工作期间,水利部矫勇副部长发来慰问信,部水文局蔡建元副局长亲临测量现场,宣读了慰问信,并一一向队员发放了慰问品。新疆自治区、洲、县各级领导也先后前来慰问。外业工作结束后,艾比湖容积测量指挥部分别向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政府和气象局送去了锦旗。
按照艾比湖容积测量工作安排,指挥部下一步将组织开展内业分析整理工作,绘制艾比湖区地形图,计算艾比湖容积数据,形成艾比湖容积测量成果报告。届时,将填补艾比湖历史上的资料空白,对当地乃至整个西部经济建设、水利资源利用、治理与保护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技术支撑和借鉴价值。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1年9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