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余震频频的崇山峻岭上,长江委派出的近50辆越野吉普车在崎岖的山路颠簸前行,载着水利专家的司机等后勤保障人员,同样感受着余震的洗礼,体验着滑坡、塌方的惊魂;
在灾区与千里之遥的长江委总部武汉之间,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水利组300多位专家的后勤保障战役悄然打响,一条条后勤保障线迅速构建;
在水利专家英勇抗震救灾的背后,离不开后勤保障人员默默无闻的奉献,凝聚着他们的辛勤、汗水,他们以特殊的方式为抗震救灾尽一份力;
……
他们的行动,得到了领导、专家的肯定,水利部部长陈雷称赞“长江委提供了非常有力的后勤保障”。
他们的事迹,将与水利抗震救灾专家的先进事迹一起,载入水利抗震救灾的史册。
兵贵神速——以速度抢占先机
核心提示:从委机关到委属各单位,从武汉本部到重庆成都等分支机构,从领导干部到司机等后勤人员……在抗震救灾的关键时刻,长江委人顾全大局、团结一心,不讲条件、服从调度,快速反应,全力保障一线专家做好抗震救灾工作。
15日下午4点接到命令,晚上8点物资装车,半小时后,满载50套药品、帐篷、蚊帐等物资的3台车辆连夜出发,赶赴灾区……这是水利抗震救灾后勤保障战役的第一幕。
在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下午4时,长江委接到水利部紧急通知,要求承担水利抗震救灾专家组的后勤保障工作,当天必须出发3台适用于山路行驶的越野吉普车赶赴灾区。
迅即,一个个电话在长江委抗震救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与机关各部门和委属各单位之间穿梭——
我出3台、我出5台、我出10台……面对紧急征用越野吉普车用于抗震救灾,各单位异常慷慨;
武汉的车辆迅速集结,水文、设计院从成都、重庆等地的下属单位就近调车,汉江集团车辆从丹江口出发……遍布大江上下的长江委人,从四面八方踊跃汇入水利抗震救灾的洪流;
委办公室迅速采购背包、雨衣、雨鞋等军用劳保用品,想方设法备齐帐篷;长江医院迅速配备50份常用药品;即将出发的司机顾不上吃饭带上简单行李迅速检查车况……各单位快速反应,分工协作,全力打好后勤保障第一仗。
晚上8点30分,满载7顶帐篷、50份常用药品、50份军用劳保用品的3辆越野吉普车,在夜色中穿越武汉,向1400多公里之外的水利部抗震救灾指挥部所在地成都挺进……连夜行军的司机们于次日凌晨1点到达恩施,在重庆短暂休息后,17日早上6点前在规定时间前到达成都。来不及作任何修整,他们立即与长江委设计院、水文局就近调来的19位司机会合、分组,各自载着水利专家赶赴各灾区踏勘。
随着水利抗震救灾工作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工作人员奔赴灾区,后勤保障的任务越来越重——
第二批9台车、第三批4台、第四批4台……长江委派往一线的车辆在不断增援,共抽调近50台越野车入川;
从吃喝的矿泉水、八宝粥、方便面、饼干,到穿的雨衣、雨鞋,从戴的安全帽、口罩、手套,到睡的睡袋、帐篷,用的蚊香、药品……截至5月24日,在最前线最需要的时候,长江委后勤保障人员细致入微,精心提供了几十个品种的共计3000多件的各类物资,第一时间送到300多位一线专家的手中。
兵贵伐谋——细节决定成败
核心提示:从最初的忙乱到有条不紊,从衣食住行到专家所需图纸影像资料,从一分钱到几万钱的用途都透明如纸……在前所未有的特大应急突发事件后勤保障工作面前,长江委迅速建立健全起完善的后勤保障制度,成为各项抗震救灾后勤保障工作顺利推进的关键。
5月27日晚上10点,长江委科技大楼10楼会议室灯火通明,例行的后勤保障人员碰头会正在举行,汇总一天的情况,明确次日的工作。之后几分钟,长江委抗震救灾领导小组办公5月27日快讯通过手机短信从这里发出,传向
有关领导、一线专家和有关工作人员……
这已是抗震救灾工作启动以来,他们召开的第13次晚间例会,抗震救灾后勤保障工作依然紧张,但是安然有序、有条不紊。
5月15日早上,长江委决定派出60余名专家组赶赴前方参与抗震救灾,如何选调专家、如何分组等问题十分紧迫、任务繁杂。
“当时,我们就在长江委副主任魏山忠的办公室里挂一个黑板,相关部门和单位一个个对专家进行遴选、分组,办公室人员立马将其写在黑板上,然后,每组安排一名联络员、登记身份证号、预订飞机票……哪一个环节稍有失误,就可能造成专家无法第一时间赶赴前方。”委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回忆当时的情况时说。
如今,那块记录专家分组信息的黑板早已“下岗”了,取而代之的则是每天更新上网的“长江委抗震救灾一线专家榜”和“长江委抗震救灾前方日志”,里面详细地记录最新的前方专家的姓名、专业、分组情况、工作日志等内容。
“5月14日、15日、16日,在抗震救灾工作启动的最初几天,后勤保障工作较忙乱,事多而杂。经历几天的历练后,后勤保障工作越来越有序、规范。”长江委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
而这一转变得益于一项项全面完善的后勤保障措施的建立和完善——
5月15日,长江委立即成立抗震救灾后勤工作组协调前后方工作,为进一步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奠定了组织基础。
前后方联动,安排专人24小时值班,与前方各专家组联络员保持联系,每天汇总最新情况,记录前方需要,向相关人员编发短信,告知最新进展。
负责后勤保障的工作人员每天晚上召开碰头会,通报最新情况,商讨安排第二天工作,以求在第一时间满足前方的需要。
认真研究制订工作方案,合理分工,安排后勤物资的运送,在最短的时间内备齐所需物资。
建立专家榜,实时记录更新前方专家情况。记录前方急需相关专业的专家,立刻在储备专家库中抽调合适的专家前往一线。
将水利部拨付的500万元专款中每一笔的花费都详细公示,透明财政使用情况,让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
快速有效的联络机制,让后方对前方的需要了如指掌;透明的财务公示制度,让每一分钱都用到刀刃上;细致入微的服务,让前方工作人员衣食住行无虞。
不仅如此,抗震救灾后勤保障工作还跳出“衣食住行”的范畴,做到前方需要什么,后方全力筹备什么。近日,一线专家在前方需要高清卫星地图,后勤保障人员紧急辗转联络协调水利部、解放军总参谋部、国土资源部等多部门,想尽一切办法弄到地图,并迅速传送到前方。
兵贵神勇——狭路相逢勇者胜
核心提示:第一次在余震中前行、第一次遭遇滑坡泥石流擦身而过、第一次野外露宿车顶……在抗震救灾最前沿,和一线专家一样,后勤保障人员经受着各种困难、危险的考验,他们默默无闻地承担着繁重的后勤工作,以另一种方式,为抗震救灾尽心尽力。
连日来,在余震频频的水利抗震救灾一线,领导和专家踏泥泞、攀山崖,睡帐篷、啃干粮,奔波于废墟之上,辗转于震区之间,一丝不苟地勘查震损水利工程,尽最大努力防止次生灾害发生。
与专家同行的,还有被称为“生命共同体”的司机们,一起感受着余震的洗礼,体验着滑坡塌方的惊魂。
李庆明,长江委机关服务中心司机,重庆人。
在去成都参加后勤保障工作以前的一个半月里,因工作需要,李庆明的足迹走遍了半个中国,新疆、重庆、安徽、江苏、贵州、江西……接二连三地开车出长差。
得知四川地震,长江委要派司机前往开展后勤保障工作,他主动请缨参战。领导考虑到他连续出差,劝他休息,他坚持说自己是重庆人,道路熟悉,并且习惯开山路,非去不可!5月15日晚,他带队驾驶汽车,将第一批物资运抵一线。
5月20日凌晨,正在广元执行任务的李庆明,接到预报说有余震,当天晚上睡到车顶上。
5月25日下午,李庆明载着水利部第五抗震救灾工作组前往广元查勘,突然,山间的道路剧烈晃动,路旁山上掉下来的石子砸在车上劈劈啪啪乱响。“余震!”李庆明当即反应过来,擅长山区道路驾驶的他,沉着冷静,紧紧把住方向盘,直到余震平息。事后才知道,这是近在50公里处的青川发生的一次6.4级余震。
在灾区工作的第一天,长江委机关服务中心车队司机郭汉昌,就和泥石流来了一次“亲密接触”。
5月18日,专家组要去彭州市银场沟查看一座出险水库。上午10点左右,正在山路上行驶的郭汉昌远远看见山中在冒烟,他打趣地对车里的人说:“怎么山里失火了?”
话音未落,只见泥土挟裹着大大小小的石块从半山腰扑面而来。
“快走,泥石流!”专家组组长、水利部水规总院副院长刘志明大声吼道。
刹那间,刚才还很平静的山体地动山摇,数不清的碎石块从上面砸落下来,有的从车窗边掉到山崖下,有的砸在车上劈劈啪啪乱响。
山上,乱石纷飞;山下,万丈深渊。
驾驶经验丰富的郭汉昌从没有遇到过这样的险情,他不断地提醒自己冷静、冷静、再冷静。紧紧地把住方向盘,猛踩油门,快速地冲了过去。大约15秒后,山体慢慢地平静下来,路上又恢复了宁静。直到那时,郭汉昌才发现自己的双手因为用力过度,已有些麻木,而方向盘被握的地方,已湿淋淋地全是冷汗……
像李庆明、郭汉昌一样,在一线为专家组保障交通的长江委司机有46位,连日来,他们冒着余震、泥石流、塌方的危险,每天开车数百公里,将专家组送往查勘地点、接回驻地。在这些司机中,有的做完手术刚刚康复,有的妻子手术后仍在住院,有的孩子即将高考,有关领导多次安排这些人提前回家,但都被他们拒绝了,他们说,“这个时刻,灾区的人民更需要我!”
长江委共派出6位工作人员赴前方负责后勤保障工作,在灾区的日日夜夜,他们起早摸黑、加班加点,承担了100余名专家的接站、食宿安排、车辆调度及后勤物资的供给工作。有时从早到晚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凌晨二三点钟还在为刚到集结地的专家安排食宿……
他们,在背后默默无闻地支持着抗震救灾工作;也是他们,为抗震救灾工作创造出了无数的可能;还是他们,为抗震救灾取得胜利营造了更多的机会和希望……
如今,水利抗震救灾工作仍在继续,后勤保障人员仍在默默地奉献。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08年5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