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焱 李顺卿 吴涛 张雪洁
淮河,因其两岸富饶秀美,自古就有“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的美誉。同时,特定的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使得淮河流域成为我国水旱灾害最为频繁严重的地区之一。淮河全长1000公里,地势“两头翘中间洼”,治理难度非常大。经过新中国60多年的治淮建设,特别是历经25年建设的治淮19项骨干工程全部通过竣工验收,治淮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系列战略工程圆满地画上了句号。
治淮工作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在治淮事业进入一个全新的里程时,怎样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治淮事业?我们就此专访了淮河水利委员会主任肖幼。
“随着治淮19项骨干工程全部完工,淮河流域基本建成了防洪、除涝和水资源综合利用体系,基本理顺了紊乱的水系,减灾兴利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实现了淮河洪水入江畅流、归海有路,可以防御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流域性最大洪水。流域水资源配置格局初步形成,城乡供水保障能力显著提升,水资源和水生态得到保护。”肖幼说。
尽管如此,淮河流域防汛体系目前仍存在上游河道防洪标准偏低、中游洼地易涝易灾、下游洪水出路不畅等问题。
在谈到新一轮治淮总体思路时,肖幼深情地说,我们将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维,扎实推进治淮事业的各项工作,为促进淮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截至2016年年底,进一步治淮可研已批项目总投资约434亿元,已上报待审批项目总投资约740亿元。在建工程投资规模创历史新高,投资计划执行进度达历史最好水平。
现在,进一步治淮38项工程已开工建设25项,其中5项已经完成,洪泽湖大堤除险加固工程首个通过竣工验收。2017年,淮委将加快完成淮干王家坝至临淮岗段行洪区调整、洪汝河治理、沂沭河上段堤防加固等工程前期工作,力争2017年内开工建设。
在加快推进治淮重大工程实施的同时,淮委还着手进行一些超前的调研和规划,努力打造淮河清水走廊。
当谈到怎样提高水资源调控水平和供水能力时,肖幼将一幅美好的前景展现在我们面前。他说,江河湖库水系连通是水利部针对洪涝灾害频发、水资源短缺等问题而提出的重大战略,也是“十二五”时期水利改革和规划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淮河流域水系连通,是新时期流域水利发展的新要求,是提升流域水资源丰枯调配能力的重要抓手,改善水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构建流域水市场的基础性支撑。淮河流域南倚长江、北靠黄河,流域内自然河流和人工河流交错,水库、湖泊、蓄滞洪区众多,水系连通条件得天独厚,但是流域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丰枯难调、水环境问题突出。水是水权水市场配置最基本的资源和最活跃的因素,要做到两手发力,必须让水这个水市场要素充分流动起来,才能实现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要结合水资源承载能力,结合国民经济产业布局,以水定发展,尽快编制淮河流域水系连通规划,以指导流域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建设和管理。
经过60多年的治理,淮河流域已基本形成以水库、河道堤防、行蓄洪区和调蓄湖泊组成的防洪工程体系,初步建成了蓄、引、提、调的水资源配置工程体系,现有的水利工程体系基于防洪、水资源开发利用、航运等需要,已经在江淮之间、黄淮之间、淮河与沂沭泗之间、淮河及沂沭泗内部水系部分河流湖泊间实现了连通。可以说,淮河域内河流水系的互连互通、互调互济具有较好的基础。
肖幼说,淮河流域水系连通的目标是,以水资源紧缺、水生态脆弱和水环境恶化等区域为重点,通过实施河湖水系连通工程,进一步完善管理调度体系,提升、调整现有部分河流能力和功能,逐步构建布局合理、引排顺畅、丰枯调剂、多源互补的河湖水系连通格局,充分发挥现有水利工程体系的综合效益,着力解决水资源严重短缺地区干旱年份供水保障能力,时间上实现丰蓄枯用,空间上实现丰枯互补,改善生态环境,进一步完善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体系,为流域经济社会长期平稳健康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保障。
“我们还要规划建设一批重点水源工程和水资源配置工程,大力推进江河湖库连通,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着力解决好资源性、工程性、水质性缺水问题。”肖幼为记者介绍了淮河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更长远打算。
目前,淮河流域已兴建了水库、行蓄洪区、水闸、调水工程等大量的水利工程,其中水库水闸共11 000多座,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防洪、除涝、灌溉、供水等工程体系,已成为我国河网最复杂、水利工程密度最大、受人类活动干扰最剧烈的地区。是否还能提高已建水库的利用率?肖幼提出大胆设想:可以因地制宜,科学论证,深入挖掘已建水库的潜力,合理提高水库的库容,既能节约投资,又能达到提质增效的目的。
在谈到如何全面推行河长制时,肖幼说,要切实发挥流域机构在推进河长制工程中协调、指导、监督、监测四大职能。目前,淮委已制订了推进河长制工作方案,成立了推进河长制工作领导小组,协调、指导、督促淮河流域全面推进河长制工作。淮委将以全面推行河长制为契机,积极发挥流域机构在推进河长制中的重要作用,着力抓好直管河湖河长制落实,建立健全河湖管理保护机制,为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实现河湖功能永续利用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完善流域综合管理治理体系,协调解决推行河长制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加强对推行河长制重要事项落实情况的检查监督等。淮河流域跨四个省,必须建立形成一个协调的机制。每个省都应出台自己的管理办法。要认真抓好省级实施方案编制工作,加快推进河长制工作深入开展。
从肖幼对未来打算的思考中,记者清晰体会到,淮委在改革发展进程中还有许多新的理念和打算。淮委将进一步完善流域综合管理体制机制,充分发挥流域管理机构的优势和作用,强化流域水资源统一规划、调度和监管,加强部门间、区域间涉水事务统筹协调,完善流域议事决策和执行机制,加快构建综合专业相统筹、流域区域相协调、部门行业相协同的新型流域综合管理体系。创新水利投融资体制,充分发挥公共财政作用,不断拓展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工程建设的渠道。按照水利部部署,扎实做好水流产权确权试点,积极培育水权水市场,努力走出一条符合流域实际、富有鲜明特色的淮河流域水价水权水市场改革之路。
最后,肖幼满怀信心地说,有专家用几个“最”对淮河作了评价:中国最复杂水系的流域,中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大河流域,未来治理任务最重的流域,地理气候条件最特殊的流域。因此,治淮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当前,新一轮治淮工作进入了关键时期,淮委将始终坚持“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大力践行新时期中央水利工作方针,不断加强流域综合管理,强化团结治水的理念。只有顺应了江河的规律,协调发展空间和发展模式,才能真正地将淮河打造成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河流,推动淮河流域实现绿色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进一步治淮任务的相继完成,淮河防御洪水能力将显著提高;流域2万多平方公里洼地得到有效治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升;流域综合管理进一步加强,水利工程良性运行机制基本形成;水资源节约保护更加严格,饮水安全能得到全面保障……这正是几代治淮人最希望看到、也一定能实现的景象。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7年6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