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筹帷幄 决胜千里
——国家防总2011年黄河防汛指挥调度演习侧记
中国水利网站记者欧阳春香、席晶5月13日报道:铛,铛,铛……随着一阵急促的锣声响起,高音喇叭响彻上空,河南省开封市金明区杨桥村的村民们,正紧张有序地往指定地点转移。
这是2011年国家防总黄河防汛指挥调度演习中的一幕场景。虽然是模拟的抢险现场,但仍能让人感受到丝丝紧张的气息。
5月12日14时30分,国家防总指挥中心,随着国家防总秘书长、水利部副部长刘宁宣布演习正式开始,工作人员通过国家防汛抗旱指挥异地会商视频系统,与参与此次演习的各个分中心实时沟通。大屏幕上,黄河防总、山西、陕西、河南、山东五个分中心和水库、堤防演习现场的画面轮换显示,一场紧张而有序的防汛指挥调度演习拉开帷幕。
此次演习以防御1958年型黄河大洪水为背景——从7月13日开始的连续强降雨,使黄河中下游防汛面临严峻挑战。7月17日的会商中,黄河防总启动了Ⅱ级应急响应,并发布了三门峡、小浪底、陆浑、故县四座干支流水库联合调度的指令。接到调度指令后,三门峡枢纽6#底孔和小浪底枢纽2#排沙底孔闸门旋即开启。大屏幕上,只见洪水沿着泄洪槽奔腾而下,水声轰鸣。通过国家防汛抗旱指挥异地会商视频系统,指挥员对现场进行实时监控。
伴随着小浪底水库的泄洪,黄河滩区群众的转移安置工作正紧张进行。指挥中心立即与河南分中心进行交互会商,了解河南的防汛实况。黄河滩区群众的转移和安置现场画面随即也传输到了指挥中心。“目前杨桥村2447名村民已全部安全转移到我村,我们一定保证安置群众住得好,吃得好!”小庄村村长正在汇报安置工作进展情况。
会商还在紧张进行中,突然,水利部水文局水情处的工作人员,送来了一份新的水情简报。由于过去3天三花区间累计降雨量达270毫米, 预计7月18日16时,花园口站洪峰流量可达到22000立方米每秒,与1958年的黄河大洪水相当,可能形成伊河、洛河、沁河等支流与黄河干流洪水在花园口同时遭遇的不利情况。
情况紧急,刻不容缓。指挥中心和黄河防总分中心现场研究制定新的水库调度方案,决定启用东平湖分洪,并下达指令立即启动黄河防总Ⅰ级预警响应机制。
此时,国务院领导“确保黄河防洪安全,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重要批示被迅速送达会商现场,民政部、总参、武警部队、武警水电部队的有关负责人,纷纷对抢险救灾工作给予支持。国家防总副总指挥、水利部部长陈雷现场宣布,国家防总启动Ⅱ级防汛应急响应。
橙色警报、红色警报……随着防汛应急响应的逐步升级,汛情也紧紧地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模拟时间行进到7月19日,洪峰越过花园口站,正在向黄河山东河段逼近。19日22时孙口站流量将上涨至10000立方米每秒,黄河防总常务副总指挥、黄委主任陈小江在会商现场签发了分洪运用调度指令。“现在开启的是林辛分洪闸7、8、9三孔闸门,随着黄河流量的增加,将按照由中间向两侧的开启顺序,一次开启泄洪,加大分洪流量。”大屏幕上,东平湖分洪现场的指挥人员汇报道。
模拟时间进入7月20日,河南马渡和山东泺口两处同时出现较大险情。根石走失、坦石坍塌,严重威胁坝身安全。接到工程险情报告后,指挥中心大屏幕迅速切换到抢险现场。在马渡,5台自卸汽车正在出险堤段来回装运;在泺口,数十名抢险队员齐心协力地捆抛柳石枕、装入石料、编抛铅丝笼……
“你们抢险有没有困难,需不需要再增派部队支援?”总参作战部代表现场提问。在前后方的实时沟通下,经过抢险队员的连续奋战,两处险情得到了初步控制。
“报告国家防总,黄河下游洪峰已于7月24日16时顺利通过利津水文站。”话音刚落,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近10个昼夜的防汛指挥调度过程,浓缩在了短短的两个小时演习中。
未雨绸缪方能从容应对,科学运筹才会决胜千里。此次防汛指挥调度演习,不仅检验了黄河防汛的应急处置能力,提高了防汛指挥决策水平,也为“5·12”全国防灾减灾日平添了一层深意。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1年5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