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强力补短板引领水利新突围——浙江加速推进百项千亿防洪排涝工程透视
 
分享到:
2019-01-24

建设中的缙云县潜明水库    浙江水利厅供图

 湖州市环湖河道整治工程罗溇港    浙江水利厅供图

  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瓯江支流好溪穿境而过。虽名为好溪,却常因发洪水,被当地百姓称为“恶溪”。

  正在加紧建设的潜明水库,将一改现状。工程预计2019年下半年完工,届时好溪下游地区防洪标准将由5年一遇提升到20年一遇至50年一遇。

  包括潜明水库在内的百余项百项千亿防洪排涝工程,正在浙江大地如火如荼开展,完工项目“锋芒”显现,在建工程驶入“快车道”。践行新发展理念,浙江强力补齐水利高质量发展突出短板,加快专项督促监管,提升工程综合效益,进一步优化工程布局,为建设“美丽浙江”、推进“两个高水平”建设注入水利新动能。

  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勇立潮头方显担当,引领新时代水利新突围!
  补齐短板 完善网络
  筑牢防汛安全生命线

  伴海而生,水网密布,防洪排涝一直是浙江水利人的必修课。

  全省经济发展最活跃、现代农业发展较快的杭嘉湖、萧绍、宁波、台州沿海、温州沿海等五大平原地区,分布着全省近50%的人口、70%以上的产业,但处在地势低平的江河下游,防洪排涝能力较弱;钱塘江、瓯江、椒江、飞云江、鳌江等五大江河干堤保护着840万人口、300万亩耕地,但仍有30%的干堤尚未达到规划标准;常山港、好溪、楠溪江等部分较大河流尚未建设控制性枢纽工程。

  补齐水利突出短板、完善全省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势在必行。2016年11月,浙江省委省政府围绕“基本实现全省五大江河防洪能力、五大平原排涝能力总体达到20年一遇规划标准,杭州市、宁波市中心城区能有效应对不低于50年一遇的暴雨,其他设区市中心城区能有效应对不低于30年一遇的暴雨”目标,决策部署实施百项千亿防洪排涝工程。省委书记车俊明确要求“逐步把治水重心转移到防洪水排涝水上”,高位推动“百项千亿”等重大水利建设。省、市、县三级政府层层签订责任状,逐级落实责任主体和责任人。各地把百项千亿防洪排涝工程当作重中之重的任务,倒排工期,严考提速。

  2018年是“百项千亿”全面铺开的第二年,承上启下,捷报频传:截至2018年年底,全省已新增水库总库容2.7亿立方米,累计完成干堤加固301公里,累计新增强排能力594立方米每秒。

  2018年10月31日,站在已完工见效的诸暨市永宁水库堤坝上,只见栎桥江水面开阔,荡漾入田。作为“百项千亿”工程中20个大中型水库项目之一,永宁水库下闸蓄水后,积极发挥了拦洪削峰作用,有效保障该地区防洪安全。

  “建水库前,下游村庄3年一小淹,5年一大淹。”永宁水库管理处主任黄天宇回忆,2017年6月经历连续两场梅雨洪水期间,如果没有水库拦截蓄水,下游地区将可能出现大面积受淹灾情。

  这座平面图形似一条龙的永宁水库,盘踞在枫桥江上游,“腾云行水”,蓄起山涧清流,护佑一方,补齐防汛短板。防洪直接保护范围总人口为12.2万人,耕地面积9.8万亩。

  同样,面对洪水心里踏实多了的,还有受益于丽水市大溪治理工程(莲都段)保定标段的碧湖镇保定村村民吕苏华。

  60岁的吕苏华,站在家门口新建的堤顶路上,斜倚着防浪墙,说起眼前这条宽阔的大溪:“以前河岸都是土堆或者小石块,现在堤顶4.5米宽,还有漂亮的观景平台。我们虽然住在水边,但不怕大水了,家乡也更美了!”

  百项千亿防洪排涝工程,提升了水利基础设施供给质量,构筑起蓄泄兼筹的防洪排涝工程体系。

  行走在苕溪清水入湖河道整治工程(湖州市区段)目山段的堤顶路上,只见堤坡布满格宾网,种下不久的绿化植物正等待春天的茁壮与葱茏。据湖州市水利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苕溪清水入湖河道整治工程,拓浚新开河道74.62公里,加固加高堤防169.45公里,使相对水位下降,增强流域防汛安全。

  与此同时,杭嘉湖地区环湖河道整治工程、太嘉河工程、扩大杭嘉湖南排工程等的同步实施,东西苕溪、罗溇港等入湖河道的全面畅通,为杭嘉湖平原防洪排涝能力和水环境质量提升奠定基础。

  在防御2016年太湖流域特大洪水期间,南北向溇港与南排工程共同分担太湖洪水4.5亿立方米,相当于预降了太湖水位19厘米。如果没有这么多外排能力的增加,太湖将超历史最高水位。

  兴利除弊,造福于民。浙江水利人以昂扬斗志还河湖一片安澜,以更高标准还群众一泓净水。截至2018年年底,全省“百项千亿”工程,已完工见效15项。

  严控质量 创新监管
  夯实防灾减灾工程体系

  质量是水利工程的生命。如何确保在2022年前建设完成百余项防洪排涝工程,考验着浙江水利的实力。如何确保百余项工程质量过关、安全过硬,牵动着每一位浙江水利人的神经。

  “当时我们只能停下!”回忆起大坝浇筑时的情形,黄天宇说,“当常规温控措施难以满足要求时,浇筑作业立刻被叫停,温控对混凝土大坝浇筑太重要了。”通过邀请专家研讨、探索高效的水灰配比、采用物料降温等防裂措施,永宁水库混凝土大坝浇筑温控难题最终得到攻克。

  值得注意的是,永宁水库1号副坝还在省内新建水库中首次成功使用了自密实堆石混凝土新工艺。该工艺不仅施工效率高,而且经济效益好、质量稳定。永宁水库6000立方米浇筑量节省投资50余万元。

  攻坚技术难题,重视新技术运用,浙江水利工程建设新范本不断涌现。

  与永宁水库的及时“刹车”相反,远在160公里外、全省唯一在建的混凝土重力坝项目——缙云县潜明水库,与时间赛跑,利用梅汛期洪水较小、出梅后有段伏旱期的气候特点,创新开展了汛期围堰施工。

  “这打破了水利工程围堰一般在枯水期实施的常规,使工程整整提前半年时间开工建设。”缙云县水利局局长朱高阳介绍。这一次的创新加速,使大坝基础混凝土及时赶在低温季节浇筑,保证了工程质量。

  探索仍在继续。潜明水库围堰防渗墙原设计要求入岩50厘米,但工序复杂必将拖延施工进度。缙云县水利局副局长吕志升说:“我们充分考虑围堰是临时工程的特点,最后采取了不嵌岩施工,防渗既满足施工需要,又降低了成本、加快了进度。”

  2018年11月1日,潜明水库施工现场,挖掘机隆隆作响,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混凝土二期围堰大坝浇筑作业。不久的将来,这里将筑起最大坝高42.5米的大坝,水库总库容达3413万立方米,将大大提升下游防洪能力,保护防护区内13.9万人、3.3万亩农田的防汛安全。

  任何一项工程效益的发挥,都离不开对工程质量和安全全过程的管理。在早已全面推进水利工程标准化建设的浙江省,管理模式正在经历革新与升级。

  2018年9月,温州市水利局联合平阳县水利局研发的隧洞安全综合系统投入使用。据介绍,作为“百项千亿”项目中着力打造“智慧工地”的创新探索,系统突出“工地管理、施工安全、绿色环保”三大重点,设置安全管理、质量管理、劳务管理等七大功能模块,并接入浙江省水利厅开发的全过程动态管理系统。

  目前,系统包括隧洞施工门禁、人员考勤定位、有害气体监测等多种功能,有助于管理人员方便快捷地获取各个隧道信息。如遇险情,可第一时间为救援工作提供信息,为隧洞安全保驾护航。在工地现场,参建人员可以通过标准化工艺展示区、VR模拟系统等,随时接受安全教育,规范建设过程。

  创新规范,严格要求,始终是浙江水利补短板的硬杠杆。为保持高质量发展好势头,贯彻新时代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已转变为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要求,浙江在2018年9月启动水利建设“三百一争”专项督导行动,以督导“利剑”把好工程建设“脉搏”。

  行动以专项督导形式,深入各地市一线调研,蹲点指导服务百项千亿防洪排涝工程建设,确保年度中央水利投资计划、全省水利投资计划、“百项千亿”年度工作任务“三个百分百”全面完成,力争2018年度全省水利投资在完成500亿元目标基础上再增长10%。

  行动开展以来,全省11个地市80余个县(市、区)狠抓落实,把督促检查投资计划执行和水利工程建设作为落实行业监管责任的重要抓手,加快水利投资和建设。2018年,浙江省完成投资563.6亿元,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全省中央投资计划完成率99.8%,位列全国前茅。

  统筹生态 系统治理
  提升水利工程综合效益

  行在当下,快马加鞭。百项千亿防洪排涝工程不断释放巨大潜力,提升综合效益。其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的需求,成为重要考量。

  数据表明,苕溪流域及杭嘉湖东部平原较整治前出现明显变化。近三年来,东西苕溪和入湖溇港区域水功能区水质监测断面均为Ⅲ类水及以上,达标率100%;太湖与杭嘉湖东部平原河网水量交换每年增加约3000万立方米。 

  守护江河安澜,发展生态水利,浙江协同推进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将创造良好的生态效益摆在突出位置。

  嵊州市湛头滞洪区改造工程,是曹娥江流域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改善水环境的民生工程。这片7.44平方公里的滞洪区还有另外一个美丽的名字——艇湖城市公园。

  站在滞洪区新建的堤顶路上放眼望去,堤坡花草繁茂,栈桥亭台回环于江上,游客穿梭其间,处处皆美景。艇湖城市公园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汤夫刚说:“通过融合生态、自然、人文,将一方行洪滞洪的水利之域打造成为集防洪与休闲观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景观项目,吸引众多游客前来休闲。” 在这里,传统的水利设施功能和生态功能实现有效结合,营造了生态、自然、野趣的滨水环境空间。

  在丽水市大溪治理工程(莲都段)大港头标段,古堰画乡景区内码头附近300米,防浪墙被设计为古调浓郁的片石贴面,沥青路面被石板路替代,堤顶古树被保护并设置树景平台……因地制宜,把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为“金山银山”,“丽水之赞”在细节中得到体现。

  在杭嘉湖地区环湖河道整治工程罗溇港东桥一桥段,曾经20米宽的水面如今已被拓宽至百米,只见长22.12公里的河道沿民居蜿蜒而去,堤坡采用透水性生态砖,堤防绿化建设持续提升……助力美丽乡村建设,河湖画卷见证乡村振兴。

  在钱塘江南岸萧山区境内的钱江世纪城安全生态带,全长4.15公里的超级大堤,尽显壮阔坚固,又处处体现亲水亲民。工程除海堤防冲结构、迎水坡、堤顶等项目外,还包括内河整治、景观绿化等,将钱江世纪城沿江打造成生态之廊、城市文化之廊和休闲健身之廊。践行生态海堤理念,工程不仅有效保障了G20峰会场馆的防洪排涝安全,更创造了钱塘江沿江新的景观区,进一步深化“拥江发展”,吸引大批名企名校落户。

  …………

  浙江努力打造特色生态河道,推动水元素、水文化与当地经济、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生动诠释出新时代水利工程新使命。

  完善布局 深入推进
  提高城市综合防御能力

  浙江省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对水利工作提出新需求。

  被视为培育中国“硅谷”的热土——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作为大湾区空间格局的一廊,迫切需要拓展排涝通道,提升排涝能力;保障杭州主城区防洪安全的西险大塘已运行多年,迫切需要按200年一遇达标加固;富春江北支江需要恢复行洪,完善防洪体系,同时满足亚运赛事涉水需求……

  适应新形势,浙江亟需以更快速度攻坚破难,更大力度狠抓实干。2018年12月,为进一步强化项目管理,经浙江省人民政府同意,浙江省水利厅联合浙江省发展改革委、浙江省建设厅印发了《百项千亿防洪排涝工程项目库调整方案》,将项目库分为建设和储备两类,新增22项重大防洪排涝工程。调整后,全省共计推进158项百项千亿防洪排涝工程,总投资3269亿元,其中水利项目共132项、水利交通共享4项。浙江将在更宽领域、更强深度上进一步推进防洪排涝工程建设。

  敢为人先的浙江与时俱进,积极谋划,重塑流域区域防洪排涝新格局。浙江将以体系建设为重点,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加强防洪排涝工程建设。从流域、区域、县级以上城市三个维度,系统梳理全省防洪排涝治理目标和工程措施,积极研究给洪水以出路,进一步完善防洪排涝工程布局。以能力建设为核心,提高综合防洪治涝水平。围绕流域(区域)和重点保护对象的防洪排涝目标,以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为主要抓手,以水库大坝、重要水闸、重要堤防等为重点,不断提升工程管理规范化水平,更加注重运用好水库等水利工程洪水调度。

  加速建设,高水平推进!2019年首个工作日,浙江省水利厅有关负责人便带队前往桐庐和建德等地,进一步推动富春江、新安江干堤加固工程实施。《方案》调整后,各地迅速行动,快马加鞭,按照高质量、竞争力、现代化的要求,把狠抓百项千亿防洪排涝工程建设作为稳增长、谋发展、保稳定的重要举措,逐项制定项目推进横道图,倒排任务时间节点,各项工作正按既定目标稳步推进。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江考察时指出,水患仍是我们面对的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要认真研究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进程中,防灾减灾的短板是什么,要拿出战略举措。百项千亿防洪排涝工程便是当前浙江省解决水患的重要举措。浙江水利人始终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治水重要论述和对浙江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努力攻克防灾减灾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提高工程综合防洪排涝水平,以“百项千亿”为重要突破点,振奋精神,迎难而上,继续推动浙江水利走在前列,为浙江“两个高水平”建设提供强力保障。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9年1月24日

 

滕红真 梅林蓉
责任编辑:邓婉颖
相关新闻
 
浙江景宁:“升级版”项目治理,构建美丽河湖生态体系
浙江景宁:“畲乡绿廊”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新线开放
水利部专家指导金村水库及供水工程信息化建设
浙江景宁开展农饮水达标提标专项行动
“用水安,心就安”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18511059159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