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潮起之江 “浙”水泱泱——浙江水利四十年发展侧记
 
分享到:
2018-12-27

  □本报记者 陈潇剑 徐鹤群

  浙江,一个与水休戚相关的省份。仅占中国陆域面积1.1%的土地上,密布着钱塘江、瓯江、椒江等八大水系,省名都源自其第一大江——钱塘江。水利事业的良好发展,对保障浙江人的生产生活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维系地区生态,意义重大。

  一系列数字度量着40年的时光:水利投入超过5270亿元人民币,建成超过1200座容量10万立方米以上的水库,超过2000公里的一线标准海塘,近1.5万公里的5级以上堤防,3000余座水电站……

  一幅幅画面记录下40年的变迁:新砌高标准堤坎,疏浚淤泥,拆除旧房,经过综合整治的绍兴环城河,水乡美景尽收眼底;中国第一河口大闸、浙东引水工程的重要枢纽——曹娥江大闸,像一条绚丽的腰带缠绕江面;溪水碧波荡漾、绿树葱葱茏茏,始丰溪如碧绿“丝绦”,绵延横陈于城乡之间……

  40年绵绵“水”与“情”,之江大地奏响了一曲曲动人的治水篇章。在浙江水利人的不懈努力下,浙江按照建设和完善水安全、水供给、水环境三大保障体系的治水思路,相继实施建设一系列防洪排涝工程、水资源保障工程及水生态工程建设,使水利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大大提高。

  科学防治水灾害 筑牢安全防线

  地处东南沿海,浙江洪涝、台风灾害频发。自然灾害强大的破坏力,一度成为浙江百姓的“噩梦”。40年来的防灾减灾历程,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生动实践,见证着防汛防台风体系的不断完善。

  “以前我们几乎每年冬天都要参加村里自发的修海塘行动。大家热情高涨,有钱的就集资,帮着买石头等材料,没钱的就出力,天天起早贪黑,就想把海塘早点修好。”三门县六敖镇盐灶村的老马说,“因为当时的海塘是黄泥垒成的,防御能力很低,夏天台风来后很容易冲垮堤坝,所以一到冬天村民就要集体上阵修海塘,年复一年。”这样的日子,在1997年8月18日的那场台风后有了改变。

  泛黄的照片,记录下曾经鲜活的过去。老马拿出一张老照片,上面写着“战天斗地修筑海塘重建家园”。

  “像我们这些生活在海边的,哪个不是伴着台风长大的,但从来没见过那么大的。”老马说的,就是20年前的“9711”号台风。浙江沿海人民苦心建设的776公里海塘一夜之间全被冲垮,造成了近200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仅在三门县,当地320个村28万人受灾,死亡97人,伤500多人,直接经济损失22亿元……

  “砸锅卖铁也要把海塘建设好!”“9711”号台风过后,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全民动员兴水利,万众一心修海塘”的决定,决心建设一千公里高标准海塘。

  修建海塘对资金的要求较高,许多沿海县(市、区)决定“3年内不建办公楼,不买小汽车,过紧日子修海塘”。在社会各界努力下,到2002年年底,浙江省共建成标准海塘1280公里,筑起了一道雄伟的“海上长城”。

  标准海塘建成后,相继经受了“云娜”等多次台风考验,实现了沿海人民期待已久的“漫而不决,冲而不垮”。与此同时,浙江水利迎难而上,相继实施建设了沿海千里高标准海塘、钱塘江千里标准江堤、百城城市防洪、千库保安、太湖治理、强塘固房等防洪排涝工程。

  除了一系列标准海塘,浙江水利部门还修筑了一系列“镇水重器”守江河安澜,建造了一批现代“龙吸水”避洪荒之灾。

  在杭州,一座极具科技感的现代水利工程——三堡排涝工程于2015年6月正式投入使用。“该工程4台机组全开一天可排放1728万立方米涝水,相当于1.5个西湖的水量。”杭州市南排工程建设管理处副处长何勇介绍,在2017年“6·25”钱塘江中上游洪水中,正是排涝工程,有效降低杭州主城区运河水位27厘米,使杭州免于那场洪水的袭击。

  在浙江省暴雨中心之一——宁波宁海白溪流域,1988年“7·30”特大洪水中,宁海县因洪涝灾害死亡100余人,直接经济损失3.4亿元,占当年宁海县地区生产总值的48.3%。2003年9月,历经反复论证后修建的白溪水库顺利竣工,并在接下来的15年里持续佑护下游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2013年,台风“菲特”来袭,面对远远大于1988年“7·30”特大洪水的超强降水,白溪下游未发生险情。

  2016年年底,浙江省启动实施百项千亿防洪排涝工程,进一步补齐防洪短板。凭借越织越密的安全网,沿线的经济重镇,在面对洪涝台风灾害时,变得更有底气。浙江受台风洪涝等灾害造成的各类损失也变得愈来愈小。

  最近的2018年汛期,浙江更是交出了一张优异的防汛防台成绩单:经历8个台风的影响,无一人因洪涝台风灾害伤亡,直接经济损失仅为近15年平均值的10%,为2003年以来最小……

  安全保障层层加码,防御措施不断升级,浙江在防御洪水台风的实践中砥砺前行,不断摸索建立起一张覆盖城乡的安全网,交上了一张张优异的防汛防台风成绩单。

  严管善治水资源 保障发展需求

  仅达到“安全底线”远远不是浙江水利追求的目标——改革开放40年来,浙江一跃成为中国市场经济先发省份,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工业和生活等用水需求也不断加剧。

  浙江缺水吗?这一问题的答案出乎不少人“意外”——江南水乡浙江,是国际公认的中度缺水地区。人均水资源量不足1800立方米,比全国人均水平低8%左右,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左右。还存在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空间分布与人口和经济布局不匹配等问题:在钱塘江中下游的浙北苕溪、杭嘉湖平原、曹娥江和甬江一带,人口历来稠密,耕地面积占浙江省的近一半,而水资源量只占全省的1/5;浙西南瓯江、飞云江、鳌江一带耕地面积只占浙江的1/4,而水资源量却占全省的近一半。

  改革开放以来,针对一系列水资源困境,浙江以“开源、引调、提升”工程为重点,相继建成了一批“保供水”重点水利工程,形成了多源供给、联网联调的水资源保障格局。

  “水利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改变了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自然条件,让困扰浙江发展的洪灾转变成了浙江水资源的优势,为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浙江省水利厅治水办主任朱法君说。

  浙江历史上投资最大、跨域最广的引水工程——浙东引水工程,就是这么一项“利在千秋”的水利工程。工程由萧山枢纽、曹娥江大闸枢纽等6项骨干工程组成,引水线路涉及杭州、绍兴、宁波、舟山4个市18个县(市、区),跨越钱塘江流域、甬江流域和舟山本岛,引水线路总长294公里,总投资超100亿元。

  2005年,浙东引水代表性工程——曹娥江大闸枢纽工程开工;2013年,浙东引水萧山枢纽至引曹北线(曹娥江至慈溪)工程全线贯通正式通水;同年夏季,浙东地区出现持续的高温少雨天气,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减少80%以上,浙东引水工程随即启动应急引水。历时25天,引水量达8457万立方米,保证了浙东地区工农业生产及环境用水,减少了旱情造成的损失。

  “从2014年6月进入常态化引水至2018年9月底,浙东引水工程累计引水20.1亿立方米,相当于143个西湖的水量。”浙江省浙东引水管理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陈东文介绍。

  “浙东引水工程打破了原有的供水工程体系,与星罗棋布的河道、水库一起重组浙东地区‘水脉’,共同担负起整个浙东引水工程的职责。”朱法君说,浙东引水改变了浙江水资源时空分配格局,也改变了浙江经济发展的格局,是一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举措。

  2017年浙江用水总量179.5亿立方米,远低于目标值235.45亿立方米,也比2000年的201亿立方米明显减少;2017年生产、生活、生态用水比重为81.1∶15.8∶3.1,生产用水比重较2012年下降2.7个百分点,生活、生态用水比重分别提高1.9和0.8个百分点;截至2017年年底,全省已创建命名省级节水型企业968家、省级节水型灌区132个、省级公共机构节水型单位269家,其中省级机关节水型单位创建率达到90.2%……

  40年来,浙江严管善治,节水优先,科学配置水资源,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建立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进一步优化用水结构,同时以改革提升效能,以创新化解难题,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多点突破。

  倾心守护水生态 留住一汪清水

  浙江河网密布,水系众多,总长13万余公里的河道,犹如巨大的叶脉在浙江大地上延伸。河流流淌的不仅是奔流不息的河水,更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源泉和心中深厚的乡愁记忆。

  浙江水利人对水的守护从未停止。2003年,在时任省委书记习近平的决策部署下,浙江率先启动“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截至目前,已建成2.92万处农村饮用水工程,供水人口约3200万人,基本解决“喝水难”问题。当前,浙江新启动“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行动”,目标到2020年,确保完成涉及农村803万人的饮用水达标提标建设任务,基本实现城乡居民同质饮水。

  从防洪水,到引清泉、喝上水,浙江人与水的“旅程”远不止此。“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启动的同年,在“八八战略”指引下,浙江又开展了“万里清水河道建设”,越来越多的河道实现了生态化治理,已累计治理县乡河道近3万公里。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浙江的河湖治理已形成了城乡并进、防洪和生态兼顾的新局面。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浙江河流治理的不竭动力。当前,浙江省的河道治理,也越来越强调要突出自然、人文和产业特色。在美丽河湖实施方案中,浙江要求在保证防洪安全的基础上,通过挖掘河流本身自然特点以及特色历史人文、产业禀赋,让百余条花园河流展现不同的魅力。

  浙江台州天台县的百里河道生态廊——始丰溪,鸟语花香,绿树参天。人们很难想象,这里过去竟是一条“问题”河流。

  生活在水南村的78岁老教师许子清见证了始丰溪的变化。他说,始丰溪治理以前,每年台风来临时,村里人人自危,担心发大水冲垮村庄,现在则无需忧虑了;治理后,始丰溪两岸的养猪场、石材厂关停,溪水变清了,景色更美了,夜晚灯光闪烁,行人如织。

  “天台是浙东唐诗之路的目的地,又是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我们在打造‘禅意始丰溪’主题河道的时候,就考虑到要对流域内以‘佛宗道源’‘和合文化’为主线的历史文化遗存进行保护和继承,保护好文化生态。”天台县水利局局长周正伟说。而始丰溪流域治理正是依托天台山脉、水脉、文脉三脉融合,通过唐诗之路的“线”联动始丰溪的“域”,以天台山文化为内容,以诗人寻踪为线索,建设古驿古道、滨水慢性绿道和骑行通道,让市民和游客跟着课本游古道,沿着水路看唐诗,踏着诗路赏美景,将自然生态、历史古道、传统文化有机融合起来。

  “对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来说,水利工作是一份‘永远在路上’的工作。比如在防范水患方面,因为治理进入新的阶段,我们也要面对新的挑战。又比如水环境整治水生态建设方面,水利还将大有可为。”朱法君说。

  潮涌钱江,“浙”水泱泱。浙江水利人将继续坚持以治理水患为基础,以保障发展为使命,以塑优环境为方向,以“永不畏惧”之心,继续“永无止境”的改革探索!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8年12月27日

陈潇剑 徐鹤群
责任编辑:段玲玲
相关新闻
 
浙江千岛湖配水工程全线贯通
浙江省新增3家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居安思危 思则有备 有备无患——浙江宁波市洪水风险管理探索出成功经验
河边开设“环保课” 大小志愿者共同守护乡村水环境
浙江玉环市全面推进城乡供水一体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18511059159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