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网站10月14日讯 10月9日上午9时,苍南防汛防旱指挥部宣布结束防台风IV级应急响应,至此今年第23号强台风“菲特”对苍南的正面影响基本结束。
自7日凌晨1时15分在浙闽沿海强势登陆以来,“菲特”在苍南肆虐数时。地处浙闽交界处的苍南,又一次成为受灾重地。据市气象台的数据统计显示,瞬时极大风力达17级以上有石砰、望洲山、马站三地,均在苍南县境内,最大达每秒76.1米,远超2006年“桑美”每秒68米的历史记录;平均降雨量为246毫米的集中高强度降水,也使得苍南县一夜之间几成泽国。
未雨绸缪,吹起抗台“集结号”
“菲特”创下了自1961年以来不穿越台湾,直接登陆浙闽地区的10月份台风的先例,可谓五十年一遇的罕见秋台风。“菲特”来袭时正值天文大潮期,风、雨、潮三碰头,再加上飘忽不定的前进路径,使得苍南县防汛指挥部在国庆长假期间,早早进入“戒备状态”,拉响了防台预警。
10月3日,苍南县防指发出通知,沿海将有9—11级大风,要求相关部门、乡镇做好涉海船舶、旅游等安全管理工作。
5日上午,防指启动Ⅲ级应急响应,进入防台抗台临战、实战状态。下午18时,随着“菲特”路径呈现不利趋势,应急响应级别提升至Ⅱ级。
6日上午9时,苍南正式启动Ⅰ级应急响应,全县动员抗击“菲特”,并及时制作播出县长电视讲话,发动全县人民迅速投入防台抗灾工作当中。
在防台抗台的“集结号”召集之下,全县抗台力量闻风而动,整装待发。在“菲特”来袭之前,全县水库河网预排预泄共计3600万方,121座山塘水库巡查完毕,3548艘渔船顺利归港避风,73247人安全转移。与此同时,储备了13.5万条编织袋,2.5万方砂石料等防汛物资,落实了175处10万平方米避灾场所,全县严阵以待。
调兵遣将,坚守指挥一线的“不眠夜”
在面积不大的指挥室里,几台电脑的显示屏不断闪烁,实时掌握“菲特”的行进路径;电话铃声此起彼伏,汇报着来自全县各乡镇的紧急状况和灾情援助——这里,是苍南县防汛指挥“司令部”。10月6日晚,抗台指挥一线的工作人员调兵遣将犹如指挥作战,一切显得忙碌却有条不紊。当晚,县防指共发出洪水调度令9个,督办令1个,传真电报15份,周密部署防台工作。另外接收处理28起急难求救事件,县防指协调指挥当地、消防、武警、卫生、志愿者应急抢险人员,成功实施了海上救援8人,解救房屋倒塌被埋、被困人员121人,紧急转移1726人,紧急救助重病、孕妇3人。
夜深了,屋外暴雨依旧,县防汛办灯火通明。
众志成城,打响抢险救灾的“攻坚战”
“永兴路有一房子倒塌,有群众被埋,请立即派人救援!”6日晚23时27分,正值“菲特”登陆前风力最狂暴之时,苍南县金乡镇石砰社区分指挥部接到了这样一条紧急求救。
当时天黑风骤雨急,石砰地区瞬时风速达73米/秒,风力超过17级,避灾点外飞沙走石,其中更是夹杂玻璃瓦砾,天气状况十分恶劣。截至23时31分,由于风雨实在太大,救援人员数度被暴风雨打回,甚至手挽手匍匐都无法前行,前三次救援行动均以失败告终。主持抗台的金乡镇组织委员孙作淦再次组织救援,救援队伍一行5人再次冒着17级风雨的“冲击”,终于在23时43分抵达救援地点。
在救援现场,狂风将房屋门窗彻底摧毁,一6岁男孩受伤严重,十分危急。救援人员立即将男孩护送至救援车,到达钱库江南医院后立即实施紧急手术救治。
灾情初发之际,形势危急,这样的抢险救灾“攻坚战”在苍南县的其他各乡镇也纷纷打响。
苍南县横阳支江柳垟段堤防发生险情时,灵溪壹加壹民防救援中心配合武警中队15名官兵火速赶赴事发地域抢险。经过近两个小时的努力,终于在台风登陆前及时完成险堤加固任务,排除险情,确保了下游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在桥墩镇外垟自然村,村支委对10名危房群众以及16名低洼地带群众进行的强制转移,也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10月6日晚上21时许,D3110、D3220次动车紧急避险苍南火车站,千余旅客滞留。此时台风登陆时间迫近,瞬间最强风力达到14级,但铁路办30余名工作人员,冒着狂暴风雨协同火车站和站前派出所工作人员开展输送工作。他们耐心向旅客解释动车停靠原因、安抚旅客情绪,合理有序地安顿好每一位旅客,免费提供物资以解饥寒。苍南县委、县政府抽调全县可运行的大、中巴车45辆,免费输送旅客至温州南站。至7日凌晨5时许,台风风势减弱,火车站第一时间输送旅客,至9时许,所有旅客全部安全抵达温州。
经过历次与台风的正面“过招”,苍南县已是愈战愈勇。此次与“菲特”的鏖战中,苍南正是以这份勇气守住了万家灯火。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3年10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