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幸福汾水漾碧波——山西汾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纪实
 
分享到:
2019-10-31

  □本报记者 张春杰 刘艳飞 孙尚荣 王秀芳 魏永平

  9月19日,汾河百公里中游示范区先进示范项目启动。

  “加快实施汾河百公里中游示范区项目建设,创新投融资模式,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发挥好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撬动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严把工程质量关,加快推进汾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进度,把汾河流域打造成山青、水秀、河畅、岸绿、景怡的绿色生态廊道。”这是10月15日召开的汾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推进会发出的号召。

  汾河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山西人民的母亲河,实施汾河流域生态治理修复与保护工程,是山西省委、省政府推进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山西中部盆地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战略、完善山西省改革开放空间布局、为山西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强大引擎、更好融入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之一。

  实施好汾河流域生态治理修复与保护工程,更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重要指示精神的重大举措。

  生态修复,让汾河重现生机

  山西之长在于煤,山西之短在于水。

  历史上的山西并非如此。因为汾河的存在,这里曾是一片水乡泽国,素有“表里山河”之称,曾是“林海茫茫,溪流淙淙,亭台楼榭,风光旖旎”的风景。20世纪70年代随着粗放型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排污、地下水超采、煤炭资源大规模开发等“黑手”不断扼杀汾河的健康生命,最严重时干流全线近70%为劣Ⅴ类水质,干流部分河段断流长达12年,部分地区地下水水位下降幅度达到80多米……

  汾河逐渐失去了昔日的风采,一度沦为污水横流、鸟离鱼绝的“龙须沟”。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山西省委、省政府先后4次对汾河进行了大规模治理,最初着力于兴修水库保障发展用水的需要,疏渠筑堤完善防洪体系。直到2008年实施“千里汾河清水复流工程”,汾河治理的理念从用水与治水并重,逐步向生态修复转型,通过从外流域调水补给、节水治污和优化水资源配置,结束了汾河多年断流的历史,流域地下水水位止降回升。

  2015年7月,山西省印发的《汾河流域生态修复规划纲要(2015—2030年)》明确提出:力争经过5年工程建设、10年自然修复,投资1130亿元,使汾河流域重现生机。

  2016年4月,水利部与山西省政府联合印发《汾河流域生态修复规划(2015—2030年)》,标志着汾河流域生态修复工程上升至国家治水战略层面,山西成为国内全流域生态修复首个“吃螃蟹”的省份。

  2017年1月,山西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通过的《山西省汾河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条例》,让汾河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首次上升至法律层面。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汾河流域两岸生态环境得以不断改善。

  2017年6月,对汾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治理具有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山西时对汾河提出:“一定要高度重视汾河的生态环境保护,让这条山西的母亲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是全省各级党政和有关方面的重大责任和历史使命,要抓紧国家加大对汾河水生态修复与治理力度的契机,切实把治理汾河这件大事办好。”山西省委书记骆惠宁强调。

  随后,包括汾河在内的桑干河、滹沱河、漳河、沁河、涑水河、大清河等“七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总体方案印发出台,重点解决了这些河流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的资金从哪里来、水从哪里来,以及如何系统协调治理和保护等问题。

  作为山西中部盆地城市群首批开工的12个一体化项目之一——汾河百公里中游示范区先进示范项目的启动,更是汾河流域治理的“标志性”工程。

  “打造汾河13.5公里先行示范段样板工程,为‘七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建设管理和投融资模式,为改善山西生态环境、推动中部盆地城市群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山西做出新的更大贡献。”山西省水利厅副厅长白小丹在启动现场的话语铿锵有力。

  转型发展,绿色生态经济带正在崛起

  “汾河两岸绿水青山,离太阳最近的是黄苇山,神话飘落滚滚汾水的传说,黄土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汾河两岸,山欢水笑,永远送走黄昏古木寒鸦,诗兴勃发的土地上,迎来天女散花的春光……”

  这首《汾河两岸》现代诗的后半部分,绘就了汾河治理的成效和对未来发展的憧憬。

  正在脱胎换骨的汾河,见证了山西的发展轨迹,激起的每一朵浪花都焕发着时代的风采,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弘扬着文化的丰润。

  山西人欣喜地发现,汾河治理和保护不仅再现了清水复流的动人景象,而且一条崭新的生态经济带也因此而正在崛起。

  以汾河源头宁武县为例,利用汾河流域保护治理工程,将“依托绿、保护绿、发展绿、共享绿”作为转型发展主攻方向,打得一手旅游好牌。汾河源头、万年冰洞、芦芽山风景区,散落各地的景点串联成线,成了当地群众的“聚宝盆”,带动了沿线5个乡镇84个村1238户3110人增收。

  汾河清水复流北赵联接段工程通水,不仅实现了黄河与汾河再牵手,还从根本上解决了西范、北赵两个大型灌区的水源问题。万荣县西范村农民范印记激动地说:“以后浇地再也不用愁了,我们沾了汾河治理的光!”

  …………

  地处山西省中心地带,涵盖太原、晋中、忻州、吕梁四市,占全省1/8的土地面积,承载全省1/4人口,创造全省1/3GDP,聚集全省2/3高校的“山西中部盆地城市群一体化发展”项目启动,而贯穿这四个城市的正是三晋的母亲河——汾河。

  习近平总书记“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指示,是告诉我们大江大河治理的最终使命是要为人民谋幸福。

  作为山西中部盆地“两山一河”中的“一河”,“中部盆地城市群”发展不仅为汾河保护和治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在上、中、下游全面深入进行,其保护和治理成效也将直接决定这项山西省委战略发展目标的推进速度,直接决定流域内百姓的幸福,直接关系汾河能否达到“幸福河”的标准。

  “我们相信,随着汾河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的不断深入,‘素波横荡漾,水落雁南飞’的大河风光必将重现,汾河也一定能成为造福山西人民的幸福河。”山西省水利厅厅长陈耳东坚定地说。

  造福百姓,让汾河成为山西人民的幸福河

  “汾河西岸从胜利桥到南内环位置,除掉河道里的荒草,促进汾河两岸的生态共美。河道蓄水可以增加汾河的观赏性和生态宜居性,建议增加汾河岸边人们的文娱项目,以利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打造宜居住宅地段,避免冬季杂草引起火灾,增加商业配套促进当地就业。”

  2017年6月22日,一个网名叫“我是晋老西儿”的网友,在“领导留言板”上为汾河治理和保护工程写下了这样的建议。

  建议很快就得到了回复:“汾河一期工程西岸浑水渠建设理念是汛期上游有小流量洪水时(小于500立方米每秒),可不通过主河槽下泄,直接经浑水渠向下游泄洪。汾河二期工程建设时为增强景区效果,改善西岸生态居住环境,已将浑水渠取消,变成了大水面,即东西两岸均可直接接触到汾河水面。下一步,汾河景区将按规划设计此段河道,进行水利和景观工程的改建。”

  “我们的汾河现在漂亮得很,晚上你一定要去看看。”说起这几年汾河保护和治理的变化,太原的哥王师傅高兴地说,“不开车的时候,我常到汾河边走走。”

  正如王师傅所说,夜色降临,上千盏灯点亮汾河两岸,流光溢彩,美轮美奂,穿梭在汾河两岸的人“忙”得不亦乐乎。

  “汾河公园是大家的‘公共客厅’,人们早晨锻炼,晚上散步,其乐融融。”太原市民王芳说。

  临汾市民牛春城则是另一种感受:“临汾人锻炼、散步几年前只能在街道上转圈圈,现在治理了汾河,我们拍婚纱照都不用去外地取景了。”

  一位摄影爱好者的话道出大多数百姓心声:“作为出生、生长、生活在汾河边的‘老人’,我们见证了汾河从好到不好,再从不好变到现在的好。这种过程有痛苦、有难过,有失望、有希望,是一个折磨人却让人幸福的经历。但是,我不希望这个过程再重演一次,我们要珍惜现有的环境,守护好我们的母亲河。”

  “汾河一路南下,两岸风光迷人,东岸山药莜麦密布,西岸高粱谷子生长,从春天开始出发,走过四季的时光,用他们饱满的热情,喂养着两岸的父老乡亲……”这首《汾河两岸》写尽了汾河作为母亲河的作用,却无法全然抒发两岸百姓对她的“爱戴”。

  作为大同人的王大爷,在汾河上游的古交市给在这里工作的儿子看孩子已经有10年时间了。“可以说,我是汾河治理的见证人,你瞧瞧现在汾河边上锻炼、聊天的人,就知道汾河治理对于我们普通百姓意味着什么,连我这个‘外乡人’都感受到了保护汾河和汾河治理的重要性,何况是生活在两岸的其他人。”

  古交市水利局副局长张全才说:“好的环境改变了大家以往的生活习惯,以前汾河两岸你扔垃圾我也扔,现在不一样了,环境是大家的,汾河是大家的,每个人都在汾河保护和治理的成效中增强了保护意识,找到了对汾河的认同感。”

  与张全才持相同观点的是宁武县水利局办公室主任张卿贵:“河源唯远,我们作为山西母亲河的源头,经过这些年的保护与治理,对于大众来说,汾河作为公共资源的意识更强了。”

  “我们将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结合汾河流域保护治理工作,将‘让汾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作为主题,开展相关研究和实践工作,把构想变为现实,让汾河造福更多山西百姓。”陈耳东强调。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9年10月31日

张春杰 刘艳飞 孙尚荣 王秀芳 魏永平
责任编辑:段玲玲
相关新闻
 
大藤峡:一幅正在铺展的生态画卷
82岁老人矢志不移治山水 退休再圆绿色梦
丹江口市开展八大专项攻坚行动推动长江大保护战役
守护水清岸绿 释放生态红利——中水珠江水生态工程建设侧记
九部门共推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18511059159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