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审批具备新闻登载业务资质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06022
  首页 -> 正文


【本站记者一线报道】四川:抗旱减灾有序有效

2013-04-06

龙头堰水库

乐至县水务局局长杨东告诉记者,这里干旱频繁

随处可见的圆形微水池,每个大约能容纳100~200立方米水

由于四川很多劳动力外出,那些没有提早做准备的农户损失严重

  秧苗都穿上了“雨衣”

    中国水利网站(记者 李旸 4月6日报道:大片因干旱而龟裂的土地上,几只鸭子卧着不肯离去。这是记者在四川资阳市乐至县看到的一幕。清明节前,记者来到这里,走访大旱之年,四川抗旱减灾的工作与成效。

旱情严峻

  “刚才我们走过的地方,以前是个水塘。” 乐至县水务局局长杨东告诉记者:“乐至县位于四川盆地中部,地处沱江和涪江的分水岭上。虽被两江相夹,却由于地势原因未能得以滋润。这里干旱频繁,全县86.86万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268.5立方米,不足全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7,是川中著名的干旱区。”“十年一大旱,三年两头旱,冬干春旱年年见”,就是乐至的真实写照。

  算算日子,自2012年11月份以来,长达150多天的时间里,乐至县降雨量仅为30毫米,除去蒸发所耗,几乎没有形成有效降雨。干旱时间之长为近60年来之最。持续的旱情对全县小春生产造成了较为严重的损失,对大春播种带来了巨大困难。

  截至4月3日,全县受灾乡镇达25个,受灾人数达25万人;农作物受旱面积44万亩,群众用水临时困难人口达2.4万人。预计直接经济损失达4890万元以上。

积极应对

  面对严峻旱情,乐至县没有坐等老天的眷顾,而是自找水源,从蓄水、保水、节水等方面下手,努力保障百姓饮水安全和春灌用水,把干旱损失降到最低。

  在四川省防汛抗旱指挥部抗旱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陈友述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乐至县童家镇。顺着陈友述手指的方向望去,远处有座小水库,名叫龙头堰。这个水库从规模上来讲属于小(1)型水库,库内碧波荡漾。陈友述说,近年来,全省加快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为蓄水和保水做好了铺垫。

  陈友述打了个比喻,干旱就如同慢性病,要及早预防,积极应对。要想做到临阵不乱遇事不慌,必须提前“磨枪”。自去年9月,四川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就对秋后可能发生的干旱进行会商分析,实地调研干旱发展趋势,针对各地不同情况,提出一县一策、一乡一策的抗旱预案。同时还下发《关于加强蓄水保水工作的通知》,将责任落实到人。

从“小”抓起

  在乐至县劳动镇的道路两旁,随处可见直径约10米的圆形微水池,走近一看,微水池里的水基本蓄满,每个微水池大约能容纳100~200立方米水,基本可以解决周边几户人家的生活用水问题。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种微水池像房产一样,所有人有产权证,这样不仅使自家投资的资产有所保障,还可以拿到金融部门去抵押贷款,对于以后农业生产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而且,每个微水池由政府补助一部分,农民承担一部分,极大地提高了农民自建的积极性,真正做到自建、自管、自用。

  事实上,像这样的“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在四川全省都铺展开来。四川省纳入《西南五省小型水利设施建设规划(2010—2015年)》的项目投资规模为259亿元,规划建设小塘坝6.99万处,小水窖(池)50.22万处,小堰闸0.51万处,小泵站0.85万处,小渠道4.02万公里。这些项目建成以后,预计将新增和恢复供水能力5亿立方米,灌溉面积466万亩。这将成为未来四川应对旱灾的有力武器。

开源节流

  清明前后是小麦和油菜生长的季节,也是水稻育苗的季节。乐至县宝林镇双碑村的田地里,秧苗都穿上了“雨衣”,这种现象以前只有在北方才会见到。现如今,在丰水的四川盆地也比比皆是,老乡称之为“水稻旱育苗”。这种育苗方式可有效地保障地里70%的水不被蒸发,使得喜水的水稻既“喝得饱”,又不浪费。

  开源必先节流。在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同时,四川从去年开始启动30个节水型社会重点县作为试点,总结积累经验,逐步扩大实施范围,计划用5~8年时间建设100个节水型社会重点县,努力提高全社会的用水效率和效益。

  水旱从人、人定胜天……采访回来的路上,一个个词语出现在脑海。旱情严峻,四川能够有序应对;抗旱减灾,四川经验卓有成效。这绝不是偶然,而是在与旱灾斗争中总结经验,在抗旱实践中细致工作后的必然。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3年4月6日

        
李旸


  相关新闻:




  
最新更新


 
图片报道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010-6298095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

京ICP备1104231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5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