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汉中三堰: 造就西北小江南
 
分享到:
2020-07-02

杨填堰渠首雷保寿 摄

五门堰水利碑廊 雷保寿 摄

山河堰古堰渠

  □本报记者 刘艳芹 通讯员 雷保寿 曹雅杰

  陕西汉中北依秦岭巨脉,南屏巴山莽莽,长江巨支汉水,嶓冢导漾苍苍。汉中百姓勤勉敢为,水利建设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开始兴建灌溉工程。自秦汉以来,在汉江大大小小的支流上,先后建有一百余处引水堰坝,构成了发达的农田灌溉体系,使汉中盆地成为“川陆宽平,鱼稻丰美”的西北“小江南”。

  2017年10月9日,在墨西哥召开的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第68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上,“汉中三堰”成功入选2017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熠熠汉中,从此又增添了一张世界级的金名片。

   惠泽千年的汉中命脉

  “汉中三堰”是指山河堰、五门堰和杨填堰。在汉中上百处古代堰坝中,该三堰是最具有代表性,发挥灌溉效益最大、使用时间最长、最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典型。历经无数次的改造,古堰千年不废,滋润着汉中沃野。

  山河堰,又称萧曹堰,因褒水又名山河水而得名。宋代《山河堰赋》碑载:“山河堰盖汉相国赞侯(即萧何)、懿侯(即曹参)之所肇创。”历代修复扩建,史不绝书。三国时诸葛亮屯兵汉中,曾对此堰作过整修。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年),许逖任汉中知府,“疏浚旧堰,采木石修之,堰成,岁大丰”(《重刻汉中府志》)。著名的《山河堰落成记》记载了南宋绍熙五年的维修,其摩崖刻石名列“石门十三品”。据清嘉庆《汉中府志》记载,明代以来,山河堰亦多次修复加固。1942年褒惠渠建成后,山河诸堰并入褒惠渠灌区。1975年,石门水库建成后,原山河堰所灌田亩都纳入石门南干渠灌溉范围。

  五门堰素有“陕南都江堰”之称,位于城固县湑水河右岸,因渠首横列,五洞进水,故名五门堰。相传始建于汉,为王莽时邑人唐房创修。南宋初,先于斗峰下创置木槽,接引渠水下流,灌溉斗峰以下田亩;南宋后期至蒙元前期,复在斗山下开凿过水渠道,引水通过斗山之麓,下流灌田,整个灌区灌溉田亩已达四万余亩;到元后期,又凿穿斗山下的石嘴,最终疏通经过斗山之麓向下流淌的渠道,五门堰灌溉系统遂基本形成并稳定下来。明中后期,经过弘治、万历年间的几次大规模整修,奠定了堰坝、石峡灌渠的格局,形成所谓“三十六洞湃”的灌渠系统,灌溉田亩最多时可达五万亩;清前中期,灌渠系统略有调整,最后形成“九洞八湃一渠”的格局,灌溉田亩维持在四万亩上下。1948年湑惠渠建成后,五门堰并入湑惠渠灌区。

  杨填堰位于城固县原公镇夭庄村湑水河左岸,宋代以前称张良渠。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知洋州开国侯杨从仪大加修浚,民赖其利,故名杨填堰。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城固知县高登明、洋县知县张书绅共同议决,仿五门堰做法“敞其门为五洞,傍其岸为二堤”。这是继南宋杨从仪之后的一次大改建,灌城固田七千亩,洋县田一万八千亩。清康熙年间,为解决灌溉纠纷,汉中知府滕天绶主持制定了《分工约》和《分水约》,规定用水和筹工按三七比例分配。1948年,灌区亦全部纳入湑惠渠供水。

  井然有序的管理体制

  汉中,扼巴蜀之咽喉,居华夏之中央,西据剑门、阳平关之固,北有子午、陈仓道之险,实为兵家必争之地。汉中盆地的农业灌溉和收成,是古代战争的战略资源。因此汉中的堰渠、农田往往有官、军、民共同经营的特点。山河堰自北宋后就逐渐形成了每年正月进行维护的惯例,建立了相应的章程,以确保堰渠牢固和畅通。历史上山河堰曾设置山河军,专事屯田水利。明万历年间,五门堰由官方颁布的《乔令—高令手册》,是区域性的灌溉法,在维系灌溉秩序方面发挥了较好的作用。杨填堰灌区地跨城固、洋县两县,灌溉用水、工费负担的分配,一直由成立的“三分堰局”和“七分堰局”遵循城固三分、洋县七分的分配原则管理。这一约定世代相承,成为地方政府平息用水争端的根据。明清以后,汉中盆地的灌溉工程多数是官方主导下灌区自治,规模较大的渠堰水利工程多采取“官督民修”的方式,一般性维修由受益农户出工承担,大修、改造等则由地方官府给予资助。民间有“宁管五门堰,不坐城固县”的谚语,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五门堰“堰首”的位高权重。其间,还形成了许多重要的灌区灌溉管理制度,如《禁挖山河堰堤碑》《山河堰重定章程碑记》《核定五门堰章程碑》《增订善后章程碑》《滕太守分水约》等。这些制度的建立,确保了灌区良好的灌溉秩序。

  疏堰引渠以济苍生,兴水保土以利黎民,科学的管理,用心的经营,为一条条古老渠道长久地哺育汉中万物保驾护航。

  述说历史的文化遗产

  “汉中三堰”为汉中水利留下了丰富的水文化遗存,它们与工程遗产共同构成了灌区特有的文化景观。灌区百姓习惯奉最早的修建者和对灌区有突出贡献的官员为水神,并世代纪念。山河堰灌区有多处“萧曹祠”,这里既是祭祀创建者萧何、曹参的地方,也是管理者议事和庆典的场所。五门堰把修堰有功的四位县令塑在龙门寺大殿内,像神祇一样享受香火供奉。每年清明节前都要举行开水节,百姓纷至沓来,祈愿风调雨顺、庄稼丰收。修复杨填堰的杨从仪,也被后人尊为水神。他的墓就修在渠堰旁,灌区百姓还在堰渠旁为他立祠,以纪念他的功绩。

  “汉中三堰”还存有大量的碑刻,石质坚润,书法独特,丹刻精美,既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又为研究我国古代农田水利保留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例如南宋绍熙四年的《重修山河堰碑》摩崖石刻,全文137字,记述了山河堰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修复,堪称中国水利史上最精练的水利工程竣工报告之一。五门堰留存的碑刻有53通之多,包括宋元明清水利修建碑、水利纠纷碑、清查田亩碑、水利保护碑、章程碑、歌功碑、堰产碑、书画碑等,号称“小碑林”,系统地记载了五门堰的创修、管理及历史沿革。

  千年古堰惠泽一方水土,一方水土传承千年文明。“汉中三堰”以其科学的规划,质朴而实用的建筑,持续数千年的有效管理,孜孜不息地浸润着汉中大地,也见证着中国灌溉的文明进程和新的发展。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0年7月2日

刘艳芹 雷保寿 曹雅杰
相关新闻
 
青春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上飞扬——记陕西汉阴县漩涡镇田凤村第一书记刘定龙
尖兵战风雨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幸福水音符 欢“畅”新渭河
陕西西安市:以水为墨绘幸福画卷
陕西汉阴县打造智慧水务确保群众喝好水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18511059159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