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水至福来
——陕西省灌区发展纪实
 
分享到:
2018-10-26

渭南市东雷抽黄管理局路井六级站鸟瞰

渭南市东雷抽黄管理局输水大动脉总干渠下段

  □记者 刘艳芹

  “秦州自古帝王都。”陕西,有着十三朝古都的辉煌历史,也有着“宁给一个馍,不给半碗水”的千年无奈。历经缺水之痛、饱受缺水之殇的陕西,从秦代著名的郑国渠,到汉代白渠、六辅渠、成国渠、龙首渠等,再到后来历代兴修的富平堰、官民渠、广通渠、延化渠、升原渠、龙门渠等,直至20世纪30年代现代水利大师李仪祉主持修建的“关中八惠”,秦人治水的脚步从未停歇。

  改革开放40年来,饱受干旱之苦的陕西人民艰苦奋斗,修建起了冯家山水库、桃曲坡水库、石头河水库等一座又一座大中型农田水利灌溉工程,构筑了陕西省灌溉农业的基本框架。而东雷抽黄、东雷二期抽黄等引黄工程的陆续建成投入使用,更是让渭北旱塬的百姓告别了祖祖辈辈靠天吃饭的历史,让裸露的黄土地披上了绿纱,让昔日荒凉贫瘠的“渭北旱腰带”成为陕西重要的粮、棉、果、蔬、渔生产基地,让受尽穷苦的百姓生活蒸蒸日上,昂首阔步奔向小康。

  灌区发展解决群众缺水之痛

  陕西省人均、亩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4%和66%,是全国严重缺水的省份之一,“有水一片绿,无水一片黄”,灌区直接决定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产增收。

  “以前这里可真是‘十年九旱,靠天吃饭’‘男儿娶不起,女儿不愿嫁’,好多人因为没水吃甚至拖儿带女全家乞讨要饭!”东雷二期抽黄灌区渭南市富平县流曲镇丈八村村民魏振海说。

  陕西是国家粮食主产区之一,渭南是陕西的粮仓,大型引黄灌区是渭南粮食生产的主力军。面对渭北百姓因缺水而流离失所、穷困窘迫的生活,1975年8月,陕西省动工兴建东雷抽黄工程,设计灌溉面积102万亩,有效灌溉面积82万亩,覆盖合阳、大荔、澄城、蒲城4个县13个镇41.7万农村人口。1990年7月,陕西省又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和国内多渠道集资兴建东雷二期抽黄灌溉工程(简称二黄工程)。工程于1997年6月30日试通水,从此,大荔、蒲城、富平、临渭四县(市、区)的126.5万亩农田得到了黄河母亲河的浇灌滋润。

  东雷抽黄灌区合阳县路井镇新民村村民李新庄忙着招呼记者进大棚看成熟的葡萄,他高兴地说:“我们新民村是个移民村,全村1000多口人,3000多亩地,其中,果业面积2400余亩,占总耕地面积的80%,主导产业为红提葡萄,现在年人均纯收入15000元左右。没有灌区的水,就没有我们穷苦人今天的好日子啊!”

  新民村村民1956年因三门峡水库建设由大荔朝邑迁至宁夏,1962年又从宁夏迁至路井镇。东雷抽黄工程修建之前,村里耕地基本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靠天吃饭。如今的新民村及周边村庄,粮食产量翻番,种植结构大幅调整,桃、杏、李、葡萄,瓜果飘香。

  仓廪实则百业兴,水利兴则天下定。截至2017年底,陕西省累计建成万亩以上灌区186处,设施灌溉面积1600多万亩,其中:30万亩以上大型灌区12处,设施灌溉面积1200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864万亩,基本形成了蓄、引、提、调结合,大、中、小、微并举的农田灌溉网络。大型灌区以占全省总耕地28.50%的面积,生产了占全省总产37%的粮食、34%的果品和25%的油料作物,成为陕西名副其实的“粮袋子”和“菜篮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水利保障作用。

  昔日的“渭北旱腰带”,在黄河水的润泽下,如今已变成了“吨粮田”“粮果仓”。

  项目改造促进工程发挥长效作用

  人工作时间长了、年龄大了,就会生病。同理,水利工程运行时间长了,也会出现各种隐患和病症。

  陕西省大多数灌区工程修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受当时经济发展限制,设计标准偏低,基本是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工程质量不高,加之多年来缺乏稳定的维护资金来源,灌区基本上没有进行过大的维修改造,造成工程设施千疮百孔、险象环生。

  1998年国家实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项目以来,陕西省先后对12个大型灌区都进行了续建配套节水改造。截至2018年,累计衬砌改造干支渠道3508千米,修建各类建筑物19483座,新增改善灌溉面积515万亩,年均新增供水能力60.30立方米每秒,年均节水1.96亿立方米,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59.73万吨,经济效益约6亿元。

  2009年国家实施大型泵站更新改造项目以来,陕西省先后启动了8处大型灌区的88座泵站的更新改造项目建设。累计安排投资16.48亿元,累计新增改善灌溉面积356.52万亩,改善排涝面积96.36万亩,年均增产粮食53.48万吨,年均节能达756万度。

  “这是洛河渡槽,全长1246.2米,最大建筑高度46米,于1998年12月底建成。2016年,我们对洛河渡槽进行了加固改造,拆除重建了蒲石联合闸。”站在像巨龙一样雄伟壮观的洛河渡槽前,渭南市东雷二期抽黄工程管理局局长宋晓彤介绍道:“改造前,经过20年运行,渡槽槽内净空不够、槽箱壅水严重,渡槽混凝土结构损坏严重,钢筋裸露锈蚀,槽箱局部渗漏,渡槽过流能力仅为设计过流能力的50%。改造后,恢复了洛河渡槽的原设计过流能力,为抗旱灌溉提供了保障。”

  据陕西省水利厅农水处负责人介绍,目前,陕西省大部分灌区的输水条件明显改善,灌溉保证率提高,工程安全运行系数增加,工程面貌极大改善,种植作物已从单一的粮食作物占主导地位,向高产出、高收入的经济作物占主导地位的种植格局转变,作物产量大幅提高,单位面积产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显著提高,为灌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

  科学管理助力灌区良性运行发展

  “沿渠新建的城镇和厂矿企业只考虑吃水问题,不考虑排放问题,一度把渠道当成排污渠。”宝鸡峡管理局局长助理杨玉田愤愤不平地说。

  近年来,随着国家基础设施及城市化建设加快,宝鸡峡灌区出现沿线群众、经营户及有关企业向渠道、水库等水工程乱排污水、倾倒垃圾等不良现象,“三乱”及损毁灌区水利基础设施的现象时有发生,尤其是近年来宝鸡峡灌区发生多起因渠堤取土挖伤,诱发工程运行不安全事故,社会影响极坏,严重危及水工程安全运行。

  2017年,借着全国“河长制”的东风,宝鸡峡抢抓机遇、乘势而为,大力开展灌区“三乱”治理,以保护工程设施、防治水源污染、修复渠道“肌体”为主要任务,全面建立管理局、总站、管理站三级河长制巡护责任机制,持续加大灌区“乱挖伤、乱搭建、乱排倒”顽疾治理。目前,宝鸡峡灌区水质得到明显改善,经西咸新区委托专业机构检测,林家村、王家崖、大北沟、泔河4座水库水质均为地表Ⅲ类。

  变则通,通则久。加快灌区管理体制改革是灌区持续良性运行发展的必经之路。

  2017年8月,陕西省出台《关于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在5个省级灌区试行分类水价、超定额累进加价、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制度,建立灌区水价形成机制、灌区管理创新机制。

  改革前,各灌区干支渠以下原有的末级渠系计量设施不完善、不配套,且末级渠系收费不透明,存在乱收费、乱加价现象,农民节水意识不强,水费负担较重,征缴矛盾大。

  改革后,陕西省连续两年投资3100万元,对8000多座斗渠量水设施和3.4万余处田间分渠计量标尺进行了新建或维修改造,基本做到了试点大型灌区计量设施全覆盖。明确了终端水价,试点地区农民节水意识提高,水费支出不同程度降低,亩均用水量下降,亩均水费支出减少5~10元。

  据调查,改革后交口抽渭试点区域亩均灌水定额103.5立方米,较过去120立方米约减少14%。

  “从一年试行情况看,通过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群众的节水意识有了提高,亩均灌溉水明显下降,末级渠系终端水价得到规范,促进了灌区的良性发展。”陕西省水利厅农水处负责人说。

  水至福来。随着一个个灌区的建设发展,如今的三秦大地,气候温润、阡陌纵横、粮产稳定、林果丰茂,景色醉人、家园美丽、百姓安居、一派和谐。昔日的渭北旱塬,也因为有了黄河水的润泽,早已换上斑斓多彩的新装,塬上的百姓摆脱贫困,正昂首阔步迈向更加幸福美好的明天!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8年10月26日

刘艳芹
责任编辑:李旸
相关新闻
 
陕西安康市771个贫困村近40万贫困群众饮水安全达标
陕西省强化村镇水质管理确保群众吃上安全水
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聂卫国调研陕西省河长湖长制工作
陕西汉中市石门水库泄洪洞出口消能改造泄水实验取得成功
陕西省防办专题部署防汛抗旱风险隐患排查与项目建设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18511059159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