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审批具备新闻登载业务资质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06022
  首页 -> 正文


城乡均衡发展 共享一片蓝天
——上海浦东新区实施村庄改造工作纪实

2012-02-06

  

祝桥镇卫民村新貌

大团镇车站村汪阿姨说家家污水都纳管了

村规民约竖立村口

家门口的健身设施为村民带来了健康和快乐

  中国水利网站讯  上海浦东新区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以村庄改造为切入点,着力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均衡发展。

  水清岸绿的小河,白墙黛瓦的农宅,平坦宽畅的沥青道路……走进浦东新区祝桥镇卫民村,清洁优美的村庄新貌令人啧啧称赞。卫民村11组74岁村民顾燕芳说,以前这里生活污水随便排放,门前小河又黑又臭,河坡坍塌,路也不好走。现在路宽了,水清了,环境整洁了,村道旁还有太阳能电灯,伲村里不比城里差。

  卫民村的变化是浦东新区实施村庄河道整治的一个缩影。

  自2006年至2010年,浦东新区的村庄改造已经走过了5个年头,累计完成了33个镇、129个行政村、6.93万农户的村庄改造任务,资金投入超过23亿元。如此大的规模、大投入实施村庄改造,不仅在浦东新区,甚至在上海地区堪称史无前例。

  破解两个二元结构

  和全市一样,浦东有两个二元结构,一个是城乡二元结构,一个是户籍人口与非户籍人口构成的二元结构。

  浦东开发开放以来,城市发展日益繁荣,而农村面貌依旧,农民能享受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体系很少,城乡二元结构日益明显,并因之引发了诸多的社会矛盾。同时,外来人口大量导入(有的村庄甚至达到了1:8,1:10),农民非农就业大量增加,使得原有脆弱的农村地区的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资源难以承载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也难以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适应。

  如何统筹城乡发展,转变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差距,推动城乡均衡发展,构建起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成为一个时代性的重大课题。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民生民意,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以村庄改造为切入点,着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问题。

  2006年,合庆镇友谊村率先开展村庄改造试点。2008年,新区启动了首批3个镇16个行政村的村庄改造,受益总户数11632户,工程总投资为5.10亿元。2009年,新区村庄改造涉及11个镇44个行政村(包含原南汇区),受益总户数1.8万户,工程总投资为12.75亿元。

  2009年,南汇划入浦东之后,新浦东农民增加到了34万人,基本农田增加到了50万亩。浦东新区区委、区政府把村庄改造工作确定为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南北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在综合考量了浦东新区一、二期村庄改造工作成果后,决定在浦东新区全面推进村庄改造工作。

  2010年,浦东新农村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3月,区委、区政府先后讨论通过了浦东新区村庄改造五年行动方案,计划用五年时间投入76个亿完成新区基本农田区域内的村庄改造,涉及17个镇、230个行政村、20.31万家农户。

  农家生活方式悄然改变

  走进航头镇牌楼村,只见道路平坦,河水清澈,白墙黛瓦的农宅,掩映在绿树花草丛中,呈现出一幅典型的江南水乡图。村民们对村庄改造交口称赞,纷纷说政府为农民办了一件好事。

  2009年,牌楼村在开展村庄改造中,首先对4条4.7公里的环村河道进行疏浚清淤,拆坝建桥、建涵洞,沟通了水系,并采用木桩、草坪、灌木相结合的生态型护岸,在水面上“圈养”菖蒲、美人蕉、千屈菜等水生植物,修复水生态。同时,镇政府出资将村里1700米长的主干道加宽,平整的柏油路铺到村民家门口,为60户村民的房子重新“包装”,外墙面统一白化,还在每户村民家中增设厨房、卫生间。

  在牌楼村13组一条清澈的小河旁,有一片绿地和亲水平台相结合的建筑,初看好像“乡村公园”,其实是生活污水处理站,分散而居的农户生活污水通过排水管道都被接到了这里,避免了直排河道、污染水质。这是由上海交大为牌楼村“量身定做”的国内最先进的生活污水处理站,采用新型生物复合滤池和人工湿地相结合的处理技术。

  “以前生活污水都流到附近的小河里,污染了环境。现在政府出资建造了污水处理系统,水环境清爽多了。”13组的李阿婆说。过去,村里生活污水直排入河,加上有的村民往河道乱扔垃圾,导致河道发黑发臭。村里实施污水纳管、人工湿地等方法进行处理。在河道边,看到经过处理后从管道流出的是透明、无异味的清水,颜色与河水没有分别。

  环境治理让村民得到实惠的同时,还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那就是农村千百年来的生活方式得到了悄然改变:往河道扔垃圾的现象不见了,将污水泼在家门口和路边的现象消失了。一位村干部高兴地说,看到河水清了,环境美了,许多村民自觉地改变了陋习,还教育下一代争做“环保小卫士”呢。

  规划先行因地制宜

  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新区村庄改造坚持“区政府出大头、镇政府出小头、农民和社会渠道出零头”的项目投资形式。投资比例为区财政承担85%,镇级财政承担15%,根据镇级经济发展的不同情况,对经济薄弱的镇还实行差别扶持政策。村庄改造的资金基本是利用中央、市、区、镇等的资金进行投资建设,老百姓通过出工出劳等方式参与其中,基本不用出资或者仅仅出个零头。

  村庄改造自始至终贯穿了“规划先行、制度规范先行、基础设施先行”的这样一条主线。一是规划先行,将村庄改造控制在基本农田区域范围内,在村庄改造前,组织有关部门及专家对村庄规划进行评审认定,为村庄改造工作提供指引。二是制度规范先行,严格操作程序,高效规范管理,不断完善各项政策措施,在项目计划、立项、管理、验收、审计、监管等方面机制日益健全;三是坚持基础设施先行,投资量巨大,重点改造农村道路、桥梁、污水治理等公共基础设施,按照现有村庄布局成片组团推进,形成村庄改造的区域效果。

  同时,注重因地制宜,结合实际。

  比如,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是,浦东新区的村庄改造不是零敲碎打,围绕“公建配套齐全、生态环境优美、民宅村容整洁、农村特色浓郁、居住安全文明”的目标,包括道路、桥梁、河道、村宅、污水治理、供水水网、绿化、公建配套等八个方面的系统改造,而且要求在基本农田区域内实现全覆盖。

  又比如,乡村河道是村庄的“面孔”,大团镇在开展河道整治中,注重“沟通水系、改善水质、保持水土、修复生态”,全面清除河道淤泥垃圾、清除岸边违章搭建及河道阻水物,包括鱼簖和沉船等。通过疏拓河道、拆坝建桥、打通断头浜等手段沟通水系,增加槽蓄能力和水体流动能力。一般河道以面清岸洁、沟通水系、修复生态为整治目标;对主干道两侧、村庄居住中心等重点整治河道,因地制宜实施绿化、亲水平台、休闲便道、小水桥等,形成具有江南乡村特色的水景观,为村庄增添了魅力。

  同步提高村民素质

  在卫民村1组,身穿红马甲的姚根才等几位志愿者正在巡视,有的捡拾河道边绿化丛中的垃圾,有的查看村宅、道路四周的环境卫生。祝桥镇每个村都有“村庄改造志愿者队伍”,成员由村里的老干部、老党员、村民积极分子组成,他们参加了镇上组织的相关培训之后,成了村庄改造的“宣传员”、“监督员”和“参与者”。

  投入资金改变村容村貌后,关键还要同步提高村民的素质。今年以来,浦东新区第二批村庄改造村“实施农民科学素质行动,推进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启动,17个镇68个村庄改造村中选择了21个作为试点村。这项行动包括整合村域教育资源,按农民不同需求多层次地开展引导性培训、实用技术培训、技能职称培训,加强农民科学素质教育的模式内容等,通过村庄改造,达到“农村新面貌,农民新形象”的目的。

  大团镇赵桥村成立了村庄改造宣传教育组,举办多场村庄改造知识专题讲座,发放宣传资料4500份。在村庄改造问卷调查中,村民的知晓率达到了99.2%。赵桥村在村庄改造中,村里把村民文化活动中心、农家书屋、宣传画廊、黑板报、社区学校等文化资源全部利用了起来,组织农民参与村庄改造、参与科普教育、参与文明创建的“四参与”活动。

  如今,农民们的不良行为习惯正在悄然改变。过去乱丢垃圾的,现在能主动做好垃圾分类,垃圾装袋。过去不愿参与村里活动的,现在主动走出家门。对村庄改造中有关污水治理、河道整治、道路桥梁配套建设等事务,开设了“议事堂”,当起“主人公”。

  浦东村庄改造有四个亮点

  浦东新区农委农村工作指导处处长徐宝良说,近年来浦东新区村庄改造的实践,走出了一条具有“浦东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路,并建议在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方面要有新的突破,如探索村庄改造项目长效管理机制,探索农村按规划集中、集约的建房制度,探索浦东农村集中集约、城乡协调、内涵发展的新路子。

  一是结合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优化“业态”。通过改造,打造一批具有丰富产业底蕴与农业旅游、农家乐特色的复合型村庄,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二是结合村庄历史文化保护和村容村貌改观,改善“形态”。不搞大拆大建,注重保护和传承江南水乡的特色,完善村庄改造的基础设施条件,改善村庄的村容村貌。

  三是结合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村科学发展,保护“生态”。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村庄改造。重视对于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为农村可持续发展增加源动力。

  四是结合农村民生改善和社会和谐,提升“心态”。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融洽干群、邻里关系,强化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融和,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2年2月6日

陈志强


  相关新闻:
上海水务举行“龙奔前程 爱我长江”新春长跑活动
上海排水行业再启“百团会战”为民解忧
严格水资源管理 精心呵护申城生命线
文明花开海塘香
上海市水务系统政研会第三学组召开成果研讨交流会
上海市第二大水源地工程开工建设 惠及70多万市民
碧水清波靓宝山
千古不灭的河流




  
最新更新


 
图片报道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010-6298095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

京ICP备1104231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27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