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山东:构建“五位一体”管理服务体系 水文服务支撑保障能力显著提升
 
分享到:
2020-06-12

  中国水利网站6月12日讯(记者 赵新)水文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公益事业,是国民经济建设与管理的重要基础和技术支撑。6月10日上午,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山东省水利厅副厅长曹金萍就水文服务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水生态保护等情况作了介绍。

  夯实工程基础,水文站网体系不断完善。近年来,山东省水文事业得到长足发展。据了解,目前,山东省各类水文监测站点达到11000多处,包括水文站486处、水位站210处、雨量站点2027处、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地表水水质站400处、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监测站56处、地下水监测站3473处、区域用水总量监测站1314处、墒情站155处、水土保持监测站30处,再加上近期新建成的和各市自行建设的站点,全省各类水文监测站点达到11000多处,水文站网总体密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水文站网体系不断完善的同时,山东省水文监测能力也得到了大幅提升。山东全省共有17处水环境监测中心,全部取得检验检测机构国家级资质认定。经过多年发展,水文监测内容不断丰富,除传统的水位、流量、泥沙、降水、蒸发、水质、墒情、冰情外,近年来新增水生态、水土保持、地下水水质、城市水文等服务内容。监测手段由传统人工观测逐步转向自动化监测,其中水位、雨量监测已全面实现自动测报,可实时传输数据,每年接发雨水情信息160余万条;流量、泥沙、蒸发、墒情等监测,正在大力推广先进的声光电新技术新设备,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全省有17处水环境监测中心,全部取得检验检测机构国家级资质认定。

  省级以上报汛站全覆盖骨干河道大中型水库,防汛抗旱‘尖兵’‘耳目’和参谋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近年来,水文测报为应对系列大洪水以及严重旱灾,在支撑科学决策、减少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的防灾减灾效益。省水利厅水旱灾害防御处负责同志举例介绍,在2019年抗御超强台风“利奇马”期间,沂河临沂水文站预报洪峰流量8000立方米每秒,实测洪峰流量7300立方米每秒,准确的洪水预报成果避免了下游江风口闸分洪,数万亩良田免受洪涝灾害。同样,水文部门准确预报了冶源水库洪峰流量及出现时间,为下游群众安全转移赢得了时间,为防汛减灾赢得了先机。

  在服务防汛抗旱方面,目前,全省建有省级以上报汛站558处,实现了骨干河道、大中型水库的全覆盖,能够及时提供雨量、水位、流量及土壤墒情等信息要素。水文部门年均施测流量6000多次,测沙1000多次,实时掌握水位、雨量监测信息。在水文预报方面,目前全省发布洪水预报的水文监测站有71处。为防御和减轻水旱灾害,从2018年开始,山东省开展水情预警工作,形成了规范的水情预警发布制度,目前已累计发布南四湖、沂沐河洪水预警16次、枯水预警2次。“这些及时准确的雨水情信息,为各级防汛抗旱减灾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

  不断完善水资源监测体系,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地提供技术支撑。山东省是严重的资源性缺水地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资源管理任务更加艰巨。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水安全问题,在全国率先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水文部门不断完善水资源监测体系,加强行政区界、供水水源地、重要控制断面水量水质监测,形成了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单元的监测成果,作为确定各行政区域每年用水总量的控制指标。实施了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强化水资源分析评价,为水资源调度、配置、节约、保护等提供重要支撑。实行“一河一策”“一市一策”服务模式,为河湖长制从“有名”到“有实”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在服务南水北调、南四湖生态应急调水、胶东调水等工作中,充分发挥技术优势,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水生态保护方面,曹金萍说,面对水生态、水环境等水问题,水文部门大力推进水生态监测工作,实现了南四湖水域藻类监测常态化,在济南试点开展浮游生物、底栖生物、鱼类、水生植物等监测项目。围绕全省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水土保持治理、生态水量管理等,积极做好监测分析和评价工作,为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生态文明建设等提供有力保障。

  探索五位一体的水文管理服务体系,打造山东特色水文服务管理模式。  山东省不断深化“省、市、县、乡、村” 五位一体管理服务体系,水文管理人才队伍持续稳定。全省16市水文机构全部实行省水利厅和地方政府双重管理,全省按区域设立县级水文中心75处,建立乡镇水文服务中心400多处,聘用农村水文管理员4600多名,构建起了“省、市、县、乡、村”五位一体的水文管理服务体系,山东各级深入实施贯彻《水文条例》,从根本上破解了长期以来队伍不稳、人员匮乏、管理缺失的问题。

  初步建成天空地一体化水文感知网,水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连续两年的超强台风,暴露出我省水文监测能力仍待加强、信息化水平不高等问题,水文基础性业务和支撑性工作仍需提档升级。”省水文局党委书记、局长隋家明表示。

  隋家明介绍,为着力补齐水文短板,我省将加密水文站网,提升监测能力,在实现中小河流水文站点全覆盖的基础上,着力填补大中型水库库区、骨干河流及重要河道的水文监测空白,提高山丘区大中型水库上游入库河流水文监测覆盖率。同时,大力提升基础设施及技术装备水平和对突发水情的应急监测能力。

  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山东省进一步改造提升各级水情信息服务系统、洪水预报系统、应用支撑系统等,着力提升水情预警公共服务能力,尽快实现雨情、水情、墒情等监测要素的处理和服务智能化。目前,我省正在启动数字水文建设实施方案编制,加强顶层设计,力争到2022年底初步建成站点布局合理、采集要素齐全、传输稳定可靠的天空地一体化水文感知网。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20年6月12日

赵新
责任编辑:李旸
相关新闻
 
2020年山东申报国家水情教育基地评审会召开
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在烟台市调研时强调:加强水利工程建设 办实办好民心工程
重拳“清四乱” 啃下“硬骨头”──南四湖苏鲁省界刘香庄码头群清理整治纪实
山东:全员严阵以待入汛
山东946项水毁修复工程完工率100%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18511059159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