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禹城市农田灌溉民营机井唱主角
|
|
2006-01-08 |
本站1月8日讯 山东省禹城市实行水利产权制度改革后,全市6200多眼机井相继更换了主人。如今,民有民营形式建设和管理的达80%,为全市农业灌溉提供了强有力保证。
根据市场经济要求,禹城市水利产权制度改革中,坚持盘活水利固定资产,实现滚动发展,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农民在兴修水利中走自我建设,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道路。在投资兴建机井或原有机井拍卖中,以合同的形式规定了乡村和个人投资者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并制定了优惠政策。
目前,在优惠政策的激励下,该市出现了五种民建民有民营机井形式。一是拍卖、租赁机井。该市对原有的机井设施管理制度进行改革,本着有利于调动群众积极性、有利于加快农村水利建设、有利于加强工程管理、提高工程效益的原则,因地制宜,积极稳妥、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保护投资者、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对原有机井设施进行拍卖、租赁等形式的管理体制改革。目前,全市已拍卖、租赁机井1000余眼。禹城梁家镇梁桥村村民梁士强投资2500元,2001年一次性购买了本村1眼机井,为群众有偿浇地两遍,累计灌溉170亩次,共收回服务费850元,3年就收回了投资。集体收回的资金1500万元再用于水利建设,政府群众双受益,实现了良性循环。二是个人独资兴建。农民在自己承包的责任田内打井,自己管理,全市个人投资兴建的机井有541眼,投资金额30万元,扩大井灌面积3万多亩。三是联户入股兴建。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以农田灌溉面积集资入股,合作兴建,其产权和经营权归股东所有,在股东内部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民主管理,风险共担”。全市已有联户共建机井1080眼,入股资金522万元,扩大井灌面积7.6万亩。四是民办公助兴建。该市规定群众每打一眼机井,政府补贴1000元,此举大大带来了农民打井的热潮,仅此一项激励政策全市新打井1367眼,扩大井灌面积8万亩。五是租赁荒地促打井。该市出租河滩沙荒地3000多亩,荒地的租赁带动打井200多眼。
水利产权制度改革,给该市水利建设带来了勃勃生机,最终形成了个体、联户、集体、国家一起兴办水利的新局面。
来源:中国水利网 2006年1月8日
|
|
张红心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