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云”解水困 福泽旱塬
——宁夏推进“互联网+城乡供水”纪实
 
分享到:
2021-11-26
 
  □记者 孟砚岷
  地处西北腹地的宁夏回族自治区,近年来加快运用互联网思维、信息化手段和社会化服务,使“智慧水”成为乡村振兴的“活力源泉”。“天旱窖枯水断流,麻雀渴得喝柴油”的西海固,正是受惠于此,实现了由担水、驮水到手机买水的历史变革,群众生活品质得到极大提升。
  2020年6月,水利部批复同意宁夏在全国率先建设“互联网+城乡供水”示范省(区)。当年9月,自治区与水利部共同启动示范省(区)建设。
  水利云:告别毛驴驮水苦日子
  52岁的曹建雄,是西海固地区彭阳县城阳乡长城村村民。放学后担着水桶走10里山路到山沟里挑水,是他这一代“山里娃”挥之不去的集体记忆。
  引水、解困,是彭阳县自1983年建县以来历届县委县政府接续攻坚的头等大事。
  生命工程、农村饮水解困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项目、宁夏中南部城乡饮水安全工程的相继实施,为全县12个乡镇156个村输入了甘甜水,让许多像长城村一样的偏僻山村居民终于不再“喊渴”。但由于工程点多面广、穿山越沟,特别在人迹罕至的地段,支管、毛管水跑冒滴漏现象时有发生,断水、停水成为常事;加之水价高、水费计收难,“最后100米”问题让群众怨声不断,供水方叫苦不迭。
  “缺人管”“跑冒漏”“收费难”“运行差”不但在彭阳县普遍存在,也是宁夏农村供水中普遍存在的难点、痛点、堵点和弱点。
  智能“水利云”让这些问题迎刃而解。
  室外白雪皑皑,室内键盘轻点。在调度中心“彭阳人饮工程管理系统”显示屏上,“互联网+城乡供水”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将全县19.1万人的饮水控制精细化到每家每户;密密麻麻的监测点,犹如供水系统的“眼睛”,24小时关注供水管道的变化。
  智能“水利云”的推广,使彭阳县供水管理人员由90人减少到40人,管网漏失率由36%降到12%,年运维成本减少了150万元,实现了节水、降本、增效的三重作用。
  效率的提高,人员的减少,直接推动彭阳县城乡供水一体化改革。原来城市每立方米2.3元、农村每立方米4元的水价,被统一调整为每立方米2.6元,真正实现了全县城乡供水“同源、同质、同网、同价”的目标。
  清华大学王忠静教授认为,“互联网+农村供水”确实提升了农村群众的幸福感。群众满意度从应用前的65%上升到98%,提升了33个百分点,创建了全国农村供水的“彭阳模式”。
  2019年9月,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现场会在彭阳召开,宁夏“互联网+农村供水”被水利部推荐为智慧水利农村供水典型解决方案。 
  先行先试:花开山乡展新颜
  天上降水少、地面径流少、地下好水少。千百年来,“水问题”一直是困扰海原群众生存的最大瓶颈。
  海原县将物联网、云计算等前沿技术应用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在3个乡镇试点“互联网+城乡供水”模式,实现自动化监测、控制、计量、缴费,省去了蓄水池人工调蓄、巡线、抄表收费等环节,降低了运行成本,提高了供水保证率,让群众吃上了方便水、明白水。外出务工的子女在异地他乡也可以用手机应用程序随时查看剩余水量、用微信为农村留守老人缴费。
  “截至目前,全县实现了农村居民饮水安全全覆盖,全县常住户自来水普及率达99%,供水保证率达95%,集中供水率达99.6%,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海原县水务局局长张广平介绍。
  目光转向西海固核心区的固原市。
  短短几年间,固原市水利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城乡饮水安全普及率达100%,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98%以上,不仅圆了中南部地区110万人民喝上干净安全水的美好梦想,而且为助推固原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保障。
  治水“固原经验”也由此跃然纸上——在顶层设计上,固原市实行市级领导主抓、分管领导包抓、县区领导推动落地,从水源、水量、水质、水价、水权上定落地规划、落实措施,明确任务书、施工图、时间表,探索城乡供水水源、水网、水质、水价、水服务的智能化管理。在资金筹措和建管机制上,固原市结合各县区推广彭阳“331”(“3”即建管、水价、运行机制;“3”即自动化工程平台、数字化管理平台、智慧化服务平台;“1”即一体化供水体系)模式实际,创新投融资机制,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通过水价调节、资金整合、财政配套、社会资本参与等措施,解决工程融资问题;创新建管服机制,全面推进水务建管服一体化,保证工程高效建设和高质运行。在水资源配置上,固原市构建“北引黄河水、南调泾河水、用好当地水”的现代水网体系,按期完成确定的10个片区项目,实现建设管理系统化、全域供水一体化、运营服务智慧化和节约用水全面化的目标,让智慧水利为干渴画上句号。
  没有等出来的成功,只有干出来的精彩。2020年以来,固原市原州区、西吉县和中卫市海原县等县区也开始相继推行“互联网+城乡供水”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宁夏总结试点经验,进一步扩大推广范围,使智慧水网向更多偏远区域延伸。
  数字赋能:点亮美好新生活 
  “让老百姓早日喝上放心水!”这既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又是水利人面对的考卷。
  水利部立足乡村振兴新需求,实施农村供水设施升级改造和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建设,不断提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管理水平,更好满足农村居民用水需求。在水利部有力支持指导下,宁夏把建设“互联网+城乡供水”示范省(区)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编制完成了《宁夏“十四五”城乡供水规划》和“互联网+城乡供水”示范省(区)建设规划及实施方案,积极谋划全域推进“互联网+城乡供水”管理模式。
  据自治区水利厅节约用水与城乡节水处处长王正良介绍,宁夏建设“互联网+城乡供水”示范省(区)的总体目标可概括成“12345”:统筹建设一个全自治区城乡供水大数据中心;培育壮大数字供水、供水数字两大产业;连通升级城乡供水工程网、信息网、服务网三张网;系统建立城乡供水组织、制度、标准、安全四个体系;协同完成政务云应用、技术创新、政策机制、产业培育、均衡服务五个方面的示范创新,用3年左右时间,实现全区城乡供水一体化、农村供水可持续。
  目前,宁夏加快推进“互联网+城乡供水”示范省(区)建设,今年年底前管理服务平台将投入运行,为城乡供水一体化提供“云”数据支撑;15个县(区)已完成可研批复,固原5县(区)年底前基本完成建设任务,及时评估总结教科书式工作经验;自治区数字治水“科创、试验、产业”三位一体创新机制正加快完善;“十四五” 期间104项城乡供水重点项目已有12项开工建设;固原市“互联网+城乡供水”示范市建设项目正稳步推进。
  “互联网+城乡供水”,让西海固的老百姓真正吃上了安全水、明白水、放心水,也趟出了一条城乡供水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在此基础上,宁夏正加快构建“南北调配、丰枯补给、水量稳定、水质可靠、互备互用”的全自治区城乡供水总格局,着力建设以大水源、大水厂、大水网为主体的城乡打通、县县连通、区域互通的现代水网体系,进一步提升城乡供水保障能力,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提供可靠水支撑。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1年11月26日
孟砚岷
责任编辑:孟京
相关新闻
 
宁夏3县(区)获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
宁夏固原地区城乡饮水安全水源工程获“大禹奖”
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利厅:采取多种形式 掀起学习热潮
大禹节水 让灌区插上“智慧”的翅膀
宁夏打造水资源高效集约利用示范样板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