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乌拉特前旗探索改善农田排水工程新路子
|
|
2008-08-29 |
中国水利网站8月29日讯(记者 李建国 通讯员 王四清 石红标)内蒙古乌拉特前旗针对农田排水工程淤积、土地盐碱,“水鼓症”严重的实际,大胆改革国管和群管排水工程,努力降碱排盐,把改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作为改善民生的大事来抓,舍得投入,下大力气解决问题,切实方便了群众,提高了管理水平,成为老百姓满意的“民心工程”。
乌拉特前旗地处河套灌区最下游,总干渠末梢。灌区所有的农田排水都要经过该旗向下游排泄。该旗境内有国管的总排干沟、八、九、十排干沟和七条分干沟与相配套的11座扬水站,群管支沟有54条,扬水站7座,所辖排域有斗沟323条,农沟511条,毛沟3217条。多年来,由于在管理和维修等方面长期欠帐与缺位,致使套区排灌不配套,有灌无排,沟道淤积严重,排水不畅,地下水位居高不下,土地盐渍化,形成了严重的“水鼓症”。全旗中低产田达到耕地面积的74%,套区群众对农田水利配套建设及排干清淤的要求十分迫切。乌拉特前旗旗委、政府积极筹措资金,下决心改变制约套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这一“症结”,改善民生问题。他们多次组织有关部门实地调研,旗水务局通过调研和大胆实践,找准了“克难”的目标,决定对旗管与群管排水工程管理建设进行改革。
按照水务一体化的要求,水务局首先从内部管理入手,完善机构改革方案,协调解决了排水人员的工资、养老保险及扬水站运转电费问题。第二是制定了水管体制改革方案,落实基本支出财政补贴100%,维护费财政补贴22%。目前,属旗管的6座扬水站完好率达90%以上。第三是加强制度建设,注重细节,极大提高了制度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制定完善并严格执行了排水岗位责任制度及考核办法和标准、排水工程运行管理制度、机泵操作规程和排水人员管理办法等,实行定期督查与不定期督查相结合、个别督查与整体督查相结合的督查制度,季度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的考核制度,总结与通报相结合的反馈制度,实现了规范管理,工程运行效益得到不断提高。
内部管理上去了,制度规范健全了,各项工作铺开了。水务局随之提出了《排干运行管理现状及今后管理建议》,得到了河套灌区管理总局和乌拉特旗旗委、政府的认可。旗政府据此明确了全旗排水工程建设思路并做出具体安排部署,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排水工程建设列入了新农村基础建设的重点项目,抓紧抓好落实。2008年,旗财政投资900万元对排水系统进行配套建设。一是投资350.46万元在沿河及乌梁素海贫困带建设了短沟小站,清淤土方19.27万立米,沟长26.8公里,新建和维修建筑物47座,配套300-350毫米混流和轴流泵8台,新建和恢复扬水站5座;二是投资149.54万元对公庙分干沟进行清淤和维修建筑物,清淤土方15.6公里,沟长16.16公里,正在实施维修的建筑物8座;三是继2007年清淤排水沟94条后,今年仍采取财政补贴60%,群众自筹40%的集资办法,按“先群管后公管、由梢到口”的原则,投入300万元专项资金清淤支(干斗)沟50条,现已超计划完成清淤任务,清淤沟长185.15公里;四是投资100万元对损毁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的桥涵闸85座(处)进行维修改造。加强排干建管工作后,控制区域地下水位降幅在0.5--1.2米,排水与排盐能力明显增强,加快了低产田向中产田、中产田向高产田的两大转变,完善的配套建筑方便了群众的农事活动,节时又省费,提高了抗灾减灾能力。
今年夏季套区普降大雨,由于排水通畅,农作物生长未受影响,获得了大丰收,排干清淤工程发挥了突出作用。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08年8月29日
|
|
李建国 王四清 石红标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