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站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湖北宜昌:雨水荒 不再“荒”
 
分享到:
2022-01-10
 

建设中的雨水荒200万方蓄水池

雨水荒200万方的蓄水池

雨水荒分户建设的水池

  中国水利网站讯 (通讯员 郑家录 姜洁) 在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两河口镇有一个名叫“雨水荒”的小村落。如同它的名字,“饮水难”成为当地百姓祖祖辈辈的一块心病。解放以来,这里历经了从深度缺水、到饮水上缸、再到安全饮水的变革。这场“水的变革”不仅诠释了雨水荒因水而变、因水而兴的过程,也折射出湖北宜昌山区人畜饮水工程的变迁与发展。

  雨水荒的人,心不忠,别处下雨,这儿刮风...这是当地一首民谣,从祖辈一直流传到现在。

  “雨水荒”,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两河口镇太坪村半山腰的一个小村落,居住着百十户人家。这里山高坡陡天坑多,无水源,存不住水。缺水,成为当地百姓的一块心病。

  背水,是当地人从小就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生存技能。

  今年78岁的老汉邓邦忠,自7岁起便要到5公里以外的山脚下黄岩河背水。年幼时没有水桶高,只能用瓦壶提,长成小伙子就用木桶背,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本世纪初。在他家里,至今保留着大大小小5只简陋笨重的背水桶,这些水桶不仅记载着邓老汉曾经背水的艰难岁月,也铭刻着他求水盼水的半世光阴。

  邓邦忠回忆,从前一天要花五个多小时背水,早晨鸡叫头遍就走,太阳升到半山腰才回家;天黑放工了又走,回来的时候已是夜晚10点多。

  披星戴月、肩挑背磨;周而复始、风雨兼程,雨水荒人世世代代靠背水为生,是命运的安排、是生活的磨难、亦是无可奈何的心酸。一盆水,先洗菜,再洗脸,然后洗衣喂牲口。洗脸也是大人洗了小孩儿洗,男人洗了女人洗。水,与这儿的人来说和油一样金贵,是实实在在的奢侈品。

  为解决当地人饮水问题,政府和水利部门没少想办法。架设管道从山下抽水,修筑堰塘蓄水,建集雨场收水,挖水沟异地引水,用车拖水…办法用了不少,可雨水荒缺水的问题还是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每逢大旱之年,池中滴水难存。能喝上一口干净的水成了当地人最大的心愿。

  2018年初,宜昌水利部门与当地政府共同研究,启动太坪河至雨水荒二级泵站建设工程。投资19万元,铺设管道25000米,从黄岩河的神仙洞引来泉水,采用二级泵运,再把水送上雨水荒。年底,一股清泉水“爬到”了雨水荒。

  通水那天,邓邦忠老汉和众多村民自发敲起锣鼓、燃放鞭炮,感谢政府和水利部门做了一件大好事。

  与此同时,山那边的月明山水厂同步建成,这是专门为雨水荒修建的备用水源。水质、水量、方便程度和保证率四项指标全部达到国家农村安全饮水标准。当地670名村民实现了安全饮水,雨水荒人从此告别了“背水”的心酸历史。

  解决了水源,水利部门又与政府一起探索推进农村供水公司化改革,实行水上缸、表进户,专人管理,用水付费。去年9月以来,宜昌全市降水持续偏少,轻度气象干旱范围扩大到宜昌大部地区,其中夷陵、远安、当阳等地出现中至重度气象干旱,而祖祖辈辈缺水的雨水荒却不差水。

  水利是农业发展的命脉,是农村产业振兴的锁扣。过去的雨水荒,人畜饮水尚不能满足,更别提发展产业。如今,水的问题解决了,不少年轻人选择返乡创业。谭玉萍早年同丈夫在外打工,听说老家通水了,她便选择返乡种起了羊肚菌。元旦前夕,小谭的10亩羊肚菌全部种下了地。

  谭玉萍说,因为种菌子需要水,现在水解决了,作为雨水荒的人,还是想在老家发展,如果种羊肚菌可以成功的话,希望能带着周围的农户一起,把这个产业做大做好。

  羊肚菌营养价值高,市场价格好,每公斤可卖到200多元,一亩羊肚菌产值可达20000多元。这对于曾经只能依靠种植传统粮食作物糊口度日的雨水荒村民来说,是一种“因水而变”的革新。那些黑不溜秋、其貌不扬的菌种,正闪耀着“希望”的光芒。

  从深度缺水、到引水上缸、再到用水致富,“雨水荒”也将因水而变、因水而兴。

  自古以来,水利成败关乎国家兴衰。如果说,跨流域的调水工程,是纵览全局的兴国战略。那么,解决农村百姓人畜饮水则是利民安邦的民生实策。

  十届三中全会初期,宜昌农村人畜饮水主要采取“国家给一点儿、政府补一点儿、自己出一点”的办法,自给自足解决饮水需求。撒胡椒面儿的方式基本解决不了什么问题。仅以秭归县为例,到1985年,全县尚有8万多人未解决饮水问题,占全县总人口的18.5%。

  随后,水利部门推行“小水池、大水利”,鼓励百姓建小水池,让3万多人实现了“引水上缸”。但受经济落后、国家扶持力度小、支持范围窄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在2005年之前,秭归县仍然普遍存在“农村安全饮水难”。

  2006至2015年,秭归县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全面启动。大铺开、大建设、大发展,采用雨洪积蓄、生物慢滤等技术,因地制宜、因户施策,集中修水厂、分户建水池,全县共解决各类不安全饮水人口26.2万人。按照“水源充足、水质达标、长期受益、群众满意”的要求,在保证水源、提高水质的同时,全县基本实现安全饮水。

  2016年以来,秭归依托精准扶贫政策机遇,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脱贫提升,建管并举,抓水源、保水质,推进全域覆盖,全民保障。五年时间,投资3亿元,解决174个村、21万人的安全饮水巩固提升问题。全县安全饮水覆盖率达100%,真正实现饮水安全不漏一人!

  饮水安全惠百姓,民心水利润宜昌。从背水吃、到引水上缸、再到安全用水。宜昌的人畜饮水历经沧桑,在探索中完善、在改进中创新。水,已不再是宜昌百姓的渴求和心病。

  听水响,看水流,人在山上干发愁的日子已写入历史。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22年1月10日

郑家录 姜洁
见习编辑:王瑜
相关新闻
 
湖北房县:马栏河清流“会师”汉江与长江“共舞”
湖北房县:“渠长”“田长”共护节水灌溉
湖北:守护一库碧水永续北送
湖北房县:互联互通水网让旱田变农田
湖北郧阳区“守好丹江口一库碧水”专项整治行动成效显著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