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站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专家支招:如何让城市汛期不“看海”?
 
分享到:
2022-09-26
 

  □通讯员 谭勇 记者 李乐乐

  构建洪涝联防联控智慧平台,提升洪涝防御工程体系的智慧管理水平;构建韧性城市,让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加强防洪非工程措施……9月18日下午,在河南省郑州市举行的全国城市防洪体系建设高层学术论坛上,院士专家在探讨城市防洪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时,纷纷支招让城市汛期不再“看海”,助力提升城市防洪减灾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快速城镇化的大背景下,城市特大暴雨事件正在变得越来越频繁,由此引发的洪涝灾害严重,甚至变成了新常态。”中国工程院院士、水文及水资源学专家王浩说,“‘每逢大雨必涝’‘城市看海’已经成为城市的通病,每年受淹城市都在百座以上。”

  王浩提出,在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城市洪涝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现代流域洪涝防治,要在充分认识流域产流—汇流—洪水演进的过程和规律的基础上,流域拦、蓄、行、滞洪水,沿江城市外挡洪水、强排涝水,城市内区镇蓄、滞涝水,形成三级洪涝联防联控体系。在三级洪涝联防联控体系基础上,形成流域—城市—镇区洪涝防御工程协同联动的洪涝联防联控四道防线,构建洪涝联防联控智慧平台,提升洪涝防御工程体系的智慧管理水平。

  针对目前部分城市排水除涝防洪标准较低的现状,中国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张建云建议构建韧性城市。他认为应当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自身的防御能力,科学规划,补强短板,强化城市河湖水系的综合治理和连通,提升调蓄能力。

  “在洪涝灾害严重的大型城市,建设深隧工程和地下大型蓄水池等大型排蓄水措施,给洪水出路、给涝水空间是必要的。”张建云说,通过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源头减排,提升重要基础设施的建设标准与防护能力,确保生命线工程安全和极端条件下的城市正常运行,强化信息监测和预测预警预案,提升城市应急管理能力和水平,让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

  “加强防洪非工程措施是防御暴雨洪水的重中之重。”在水利部原总规划师、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原主任张志彤看来,在加强防洪工程“硬件”建设的同时,更要加强防洪工程“软件”的建设,加强科学决策,及时抢险,降低损失。

  本次论坛由中国水利学会、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河南省水利厅共同主办,河南省水利学会承办,旨在通过探讨城市防洪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凝练院士专家观点,形成高质量的政策建议报告。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22年9月26日

谭勇 李乐乐
责任编辑:王瑜
相关新闻
 
探索多种形式水权交易 河南“五水综改”蹄疾步稳
一滴水就是一粒粮
河南引沁灌区:全力抗旱保秋粮
河南人民胜利渠灌区 抗旱供水1700万立方米
郑州市河长协调调水抗旱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