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现代“桃花源”的小康梦
 
分享到:
2020-02-13

凤冈县的茶园美景 岳虹

  □本报记者 岳虹 王伟康 通讯员 蔡瑶佳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 流传千年的《桃花源记》,将武陵山中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的乡村生活塑造成世外桃源,传递着人们心中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地处华中腹地,纵跨渝、鄂、湘、黔等省的武陵山区,这一人们心中世外桃源,却因交通闭塞、用水困难等问题,成为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

  时代在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永不变。新时代的武陵人干群合力,致力脱贫攻坚。2020年年初正值严冬,记者一行走进武陵山区西部,深入黔北湄潭、凤冈等县,了解现代桃乡人圆梦小康的奋斗故事。

  昔日“桃乡”飘茶香

  车行青山玉带间。没有桃林,映入眼帘的是一望无际的茶园。

  在凤冈县永安镇,上万亩茶园即使在寒冬也依然葱翠,一排排绿茶整齐地铺满目之所及的小丘、山岭,映着远处白墙灰瓦的小楼……没想到在这大山深处竟能遇见江南景色!

  不只凤冈,湄潭县更是有“贵州小江南”之称。

  昔日荒山坡今日茶满山。2007年以来,湄潭以水土保持项目布设植物措施为渠道,将发展茶园同脱贫攻坚结合起来,整合各方资金,共种植茶园20万亩,占当地茶园总面积的1/3。此外还发展经果林4万亩,重庆火锅爱用的青花椒、清新爽口的蜜柚等作物均有种植。2019年,促进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3000元。

  相关负责人介绍,湄潭县2007—2019年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70余平方公里,总投资6000多万元。通过实施水保项目,全县种植植物3356公顷,植被覆盖率大大提升。绿水青山随处可见,山、水、林、田、湖、草和谐共生。

  以茶为媒,大山里的武陵人想让“外面的世界”重新认识自己。

  来到凤冈县永安镇,天色已晚,副镇长宴华倒上热茶,大家在炉灶旁围坐成一圈,寒意迅速驱散。这位年轻的扶贫干部双手紧握冒着热气的茶杯,满心都是“茶叶致富经”。

  谈到怎么才能种出好茶,他说:“关键是水。”

  山区种茶急需水利保障,以避免干旱缺水导致减产。镇上的田坝村是贵州省水利厅主导实施的“建、管、养、用”一体化山区现代水利示范点。遇到干旱天气,成千上万个喷头就能自动喷淋茶树,效果良好。据悉,每亩茶园能因水增收茶叶20公斤,全村茶园每年可增收上千万元,300多农户直接受益。

  “我们这儿的锌硒茶富含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在国内获过40多个奖!以后也想打出品牌。你们平时爱喝啥茶,有好的想法建议可要给我们支支招啊!”宴华笑着说。

  做好茶品牌,促产业助脱贫。湄潭县的“遵义红”“湄潭翠芽”等品牌已小有名气。为提升农户积极性,湄潭县政府成立茶叶中心,对水保项目种植的茶园,农户茶叶验收合格后,每亩给予400元扶持补贴,县里每年投入约1500万元。

  “茶园项目累计用工10万人次,农民付出劳动得到工资。这一项推动8443户贫困户、3234户特殊户实现了至少有一个长线产业和两个短线产业支撑当年收入,也就是‘一长两短’的产业脱贫目标,有力推动了县里脱贫攻坚进程。”分管相关工作的湄潭县副县长廖景宇说。

  水利工程产权改革

  “点绿成金”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走在山路上,路旁竹丛竹秆粗壮、竹叶稍垂。村庄在半山腰,人家错落于袅袅炊烟的“白云深处”,家家门口有田地两三块,种着葱翠的蔬菜。此情此景,不禁令人相信千年前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确实存在于此了!

  天然的生态之美是当地发展生态经济的资本。在凤冈县,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搭起了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桥梁。走进进化镇临江村九龙山景区,九龙湖后依青山,精彩的马戏节目正在上演。景区负责人称:“夏天的时候,进景区的小轿车要沿路排队到山下,重庆、湖南还有我们贵州本省的游客很多。”

  很难相信在2014年之前,这里是“种粮食都不出种”的山沟。这种改变,联合村村民李朝新的感受特别深刻,因为几年前正是他挨家挨户地和当地30余户村民协商、做工作,说服大家把土地统一出让,新挖一个占地96亩、蓄水近5万立方米的九龙山塘,也就是景区里的九龙湖。这个山塘产权归联合村村民集体所有,以25%的占比作价入股当地的生态农业开发公司,由公司负责经营管理,村民获得年终分红:对于土地,每亩每年能分1000元;对于村民,每人每年能分几千元。

  李朝新的爱人说,当初有好几个村民对李大哥张罗挖山塘的事儿有意见,平时见面都不跟他讲话了。“我能理解,对于农民土地就是天啊。把他们的地挖成山塘,当时肯定有人会担心。但现在大家知道了这是能来钱的好路子。” 李朝新说。现在村民们还将剩余的300余亩土地流转给公司,村民就地就近在公司打工就业。每到春夏旅游旺季,九龙山景区经商的农民最多达50多人,人均月收入可达三五千元。产权制度改革,盘活了小型水利资产,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也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现在,李朝新夫妇在景区内开了一家土鸡菜馆,取名“有缘来”,他希望越来越多的“有缘人”能走进他家的菜馆,站在店里的电脑屏幕前挑选一只喂养在山坡上的土鸡,尝尝味道。“之前家里这边没有工作机会,我只能在外打工。现在家门口就有好工作,一家人能在一起,小孩在身边,很安稳,比什么都好。”李朝新笑得很开心。

  2019年,九龙山塘被列为全省水利改革教学培训基地,将为贵州省诸多地区推进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提供借鉴。

  河湖保护助力精准脱贫

  这里山美水美,这里的人对这片山水倍加珍惜。

  湄江河是湄潭县的母亲河,走在县城周边的湄江河岸边,远远便可望到县河长办与县公安部门联合张贴的横幅,印有“悬赏5000元 举报在河头甩死猪”“沿江渡毒虾 7人刑拘”等标语。在这儿,人们对破坏家乡河生态环境的行为深恶痛绝。

  “我们湄潭是全水域禁渔的全国第一县。县内所有水域只允许休闲垂钓,严禁各种下水捕捞。因为捕鱼往往是导致水域污染的途径,我们要从根源上阻断它。”湄潭县河长办负责人贺洪强站在岸边的河长制公示牌前说。十几年前,湄潭县便开始重拳治理水环境,2017年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工作以来,工作向下延伸到各镇各村,力量得以加强,还将生态护河同精准扶贫有机结合,聘用151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作为生态护河员,负责各辖区内河道生态保护和渔业资源管理,每人给予每月1000元的工资报酬。“我负责的片区河段大概2公里,我每天巡查几回。有些游客不知道我们这里不能捕鱼,看到捕鱼的我都会劝阻。有时候发现已经捕到鱼的游客,我们会让他买些鱼苗放归河中,毕竟已经‘伤害’了它。”湄江河护河员田维祥说。

  走进县河道生态管理综合执法队收存违规违法捕捞工具的屋子,各种捕鱼器具即将堆至屋顶。据介绍,有一类名为氰戊菊酯的药品,此药对岸上的水稻、花生等众多农作物而言是有效杀虫剂,但到了水中却变成了致命毒药,100毫升便可污染1亿吨水,且会使水体失去自净能力。为保护水域,湄潭县2014年通过行政干预方式,促使含此成分的农药退出了当地农药市场。

  据了解,湄潭县河长办2019年开展执法行动170多次。其中,与公安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31次,与余庆、瓮安等其他县开展联合执法5次,查处河道生态案件140余起,处罚160余人,刑拘29人,收缴17.9万元生态修复金购买鱼苗进行生态修复。

  2018年9月,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布通告宣布14个县(区)退出贫困县,凤冈、湄潭位列其中。

  新时代的武陵人向着圆梦小康迈进了一大步。但这只不过是他们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新起点。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0年2月13日

岳虹 王伟康 蔡瑶佳
见习编辑:尼冰琳
相关新闻
 
贵阳市花溪区:用心守护供水生命线
种子 · 星火 · 脊梁
贵州省兴仁市水务局加强疫情防控确保水库运行安全
贵州严防控保供水
抢占防控先机 全力保障供水 贵州省水利厅奋战疫情防控保障城乡供水工作跟踪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18511059159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