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田桃源镇蓝玉村村民为将盛开的白菊植保 王健康/摄
□本报记者 吴頔 王健康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矛盾?福建省大田县委书记熊旭明并不这样认为。大田县以河长制为统领和抓手发展河道经济,将水景观打造与美丽乡村、休闲旅游、精准扶贫等结合起来,既保护了环境,又鼓了村民的腰包。
桃新村:水环境提升引来“金凤凰”
10月下旬,我们来到大田县桃源溪桃新段,但见流水潺潺,清澈见底,时而飞来数只白鹭河中嬉戏。过了河,就是一片银色大棚,里面茄子、西红柿、黄瓜等蔬菜长势正旺。几位从县城来的游客徜徉其中,体验着采摘的乐趣。
“一期建设大棚125亩,二期计划建设90亩。”正在大棚里忙碌的范晓燕是福建省裕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曾获得福建省五四青年奖章。2015年公司成立后,她将目光锁定在桃源镇。
“以前很难吸引到公司来村里投资。” 在桃新村当了18年支书的陈月珠直言,河流面貌的改善,给村民带来的不只是精神上的享受。
桃源镇河长公示牌上,赫然写着陈月珠的姓名和电话。“我们村这2公里河道,以前垃圾成堆,不但环境差,而且影响行洪,汛期作物一旦遭遇洪水,村民的收入就很难保证。”她说。目前河水已达到Ⅱ类水质,依河发展种植业,村民可获得更高更稳定的收入。
“公司采用农民投工入股的形式,优先聘请流转土地的贫困户,采用四六分成的比例分红,让贫困户获得土地租金和务工两项收入。”范晓燕介绍。“农户年收入从1万元增长到3万~5万元。”
蓝玉村:变废为宝一举多得
与桃新村相邻的蓝玉村,也在发展着大棚农业。这里种植的白菊远销日韩,出口创汇,村民收入成倍提升。
村民吴新梅正在给白菊拔芽。“以前种烟叶,风险很高,遇到不好的年份,收入很低。现在我每天在这里工作8小时,有稳定的收入。”
谈起这几年村里的发展,村支书肖基传感触颇深。“之前的蓝玉溪,村民乱种乱建,16米宽的河道被占了一半, 2008年一场洪水,地冲了不说,村子都被淹了!现在推行河长制,我们将河道占地全部清理。建设大棚发展种植,不但环境改善了,而且村民还得到实惠,谁不支持?”
以前,村民们习惯将秸秆丢到河道里,如今大家都不这样做了。一方面是通过实施河长制,人们爱河、护河的意识不断增强,另一方面是这些“废物”如今都成了“财富”。
在种植业逐步发展起来后,肖基传又带领村民成立了湖田生态农业公司,以200元每吨的价格收购玉米秆,用作养殖场饲料。通过饲养湖羊,公司年产值可达6000万元,有效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大石村:水利工程+美丽乡村
一条2.6公里长的光伏长廊,成为今年武陵乡大石村的一个新地标。“这是河道经济的部分内容。”武陵乡党委组织委员、大石村村级河长陈永强说。
“过去一下大雨,河水都会漫上河岸,冲进田里甚至家里。”村书记林庆业说,“堤防建成以后,这样的情况就再没有出现了。”
闽江上游流域治理工程实施以来,武陵乡段建设了生态护岸3.7公里。武陵乡将水利工程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依托生态河道堤岸,投资1200万元安装光伏长廊,规模达1600千瓦。项目年收益约191万元,惠及全乡159户贫困户503人。
随着河长制的实施,大石河水质越来越好。陈永强介绍,乡里依托河道建设了三漈潭森林公园,拉动了旅游业,如今家庭农场、水上渔庄纷纷建起。
林恢淡是大田县人大代表,以前在外从事家具行业,现在回到村里办起农庄,生意红火。“每天300多人来吃住,周末要提前预定。”说到这些,他脸上写满幸福。
2015年,一位来自厦门市的商人林总到这里开了家公司,开展海水淡化鲈鱼生态养殖,年产鲈鱼50吨、中华倒刺鲃等50吨,出口日本。“鲈鱼对水质要求很高。”武陵乡乡长、总河长陈如双介绍,“河道整治好以后,老板们来了,游客也多了,百姓享受到治水带来的生态红利,爱河护河成为村民们的自觉行为。”
“河长+设施农业”“河长+旅游”……通过“以河养河”生态环境与发展经济实现相互支撑、相互转化,清清河流,滋养出金山银山,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在“河清、水畅、岸绿、景美”的基础上,实现“民富”。在大田县,河道经济正以破竹之势蓬勃发展,蒸蒸日上。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7年11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