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审批具备新闻登载业务资质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06022
  首页 -> 正文


四大主要河流水质恶化 厦门"十二五"投20亿治理中小河流

2011-10-21

  《厦门市2010年水资源公报》日前出炉。数据显示,2010年厦门4条主要河流西溪、九溪、官浔溪、后溪的水质堪忧,受污染河长占总河长的88.8%。

  近期,《厦门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报告》完成编制,根据这份报告,“十二五”期间厦门计划投资20.24亿元用于中小河流治理,4条主要河流均在治理范围内。

  “厦门的水资源质量状况要从两个方面来表述,一是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较好,二是主要河流水质堪忧”,市水利局的工作人员这样说。厦门对全市4条主要河流、11个饮用水水源地、1个工业用水水源地以及1个重要水体的水质状况进行不间断监测。目前,厦门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为99.4%,但西溪、九溪、官浔溪、后溪这4条主要河流的水质却很糟糕。

  该市水利局的工作人员介绍,水质标准分为五类,Ⅰ类水质的水只要经过简易净化处理后就可以喝,这样的水在厦门已经看不到了;Ⅱ类水质经过净化处理,就可以喝了,目前厦门境内的大部分饮用水水源地都达到了这个标准;Ⅲ类水质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一般鱼类保护区及游泳区;Ⅳ类水质适用于一般工业保护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五类水质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而比五类水质还要糟糕的就是超严重污染的“劣Ⅴ类”。“劣Ⅴ类就是说这水没什么用处,只会污染环境”,工作人员说,厦门的四大主要河流不少河段均为“劣Ⅴ类”水质。

  根据《厦门市2010年水资源公报》,4条主要河流的9个断面水质监测数据显示,有7个断面水质为劣Ⅴ类。在93.7公里受监测的河长中,水质符合Ⅲ类水标准以上的河长为10.5公里,占评价河长的11.2%。而受污染(Ⅳ、Ⅴ类和劣Ⅴ类)的河长为83.2公里,占88.8%。水体的主要超标项目为总磷、溶解氧、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高锰酸盐指数等。

  按50年一遇防洪能力

  治理东溪下游河道

  目前东溪下游河道治理工程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工程完成后,东溪下游河道的环境状况和行洪能力将明显改观。

  昨日下午,站在五显桥上,记者向西望去,只见东溪北岸砌起了平整的防洪堤,铺上了大片的土工布,施工人员正在铺砌预制水泥连锁砖。

  同安区水利局水利服务站的工作人员介绍,东溪下游河道治理工程的目的有四个,首先是要提高防洪标准,确保防洪安全;第二是要形成防洪屏障,改善投资环境;三是恢复排灌设施,确保农业生产;四是整治生态环境,构建人水和谐。为此,工程自五显镇酒鹅水闸起至城关东桥止,治理河道长9.72公里,其中新建防洪堤16.9公里,新(修)建跌水4座,新建跨河桥梁3座,排涝闸7座,排水涵管16座,新建分洪桥涵长485米。

  工程分二期实施。一期工程为河道治理工程,二期工程为五显镇门口的分洪桥涵工程。参建单位正全力赶工,确保明年4月份完成一期工程施工任务。

  东溪流域下游河道整治工程建设完成后,能使东溪流域下游的防洪能力达到50年一遇标准,并展现区域生态、景观河道的滨水特色。

  中小河流治理成厦门水利建设重点

  除了水质恶化,厦门的河流更面临河道淤积严重、行洪不畅等问题,导致两岸居民在雨季、台风季常常为洪涝灾害所苦。

  为此,“十二五”期间,中小河流治理成为厦门水利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厦门将继续推进东西溪、后溪、九溪、官浔溪四大流域主要河段以及深青溪、瑶山溪、过芸溪、三忠溪、埭头溪等河流治理,提高防洪排涝能力,改善水质,提升水环境。

  厦门河流干流总长190公里,河面窄,河床浅,水量随季节变化大,且由于多年淤积以及人为挤占等原因,造成过流断面偏小,导致中下游河水泛滥,堤岸冲毁,两岸出现内涝。

  为了有效防治涝灾,多年来,市水利部门以水患治理为龙头、生态恢复为核心,落实“水环境、水景观、水生态”的概念性规划,逐渐恢复和强化河道自然功能,建立能有效保障防洪排涝要求的水安全系统,并形成与海湾型城市形象相适应的“水清、岸绿、景美”的水生态环境和景观系统。

  东溪下游河道治理工程还只是一个开始。根据《厦门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报告》,“十二五”期间,厦门计划在完成海沧区过芸溪、集美区深青溪和瑶山溪、同安区东溪下游河道综合治理工程基础上,投资20.24亿元,新治理河道长131.65公里,建设翔安区九溪河道综合治理水利工程、集美区后溪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同安区官浔溪河道治理工程和东西溪城区以下河道治理工程。

  值得一提的是,与传统的河道整治不同,现在的流域治理还要能提供游览休息场所,要实现开展科学研究、提供实验场所、探索自然奥妙的科研教育功能等。治理后的河道还要呈现香花摇曳、层林环绕、水岸悠悠的风光带,成为附近居民绝佳的休闲场所。

  “十二五”期间,厦门还要在东西溪、后溪、九溪、官浔溪等四条流域严格限制新设置排污口,加快推进排污口治理,逐步提高河流水质,改善生态环境。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载体,结合流域治理、水库除险加固、水源地生态保护和片区水利设施建设,加快河流两岸、水库、水闸周边等水利工程管理和保护范围内重点部位绿化、美化建设,形成林水相依、山水辉映的滨水绿地和防护林带生态系统。

  记者手记

  走出“怪圈”

  河道治理工程固然能够改善河流的水环境,但是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河流污染的问题。如何有效管住河道两岸的养殖户、工厂、居民,杜绝污水、垃圾直排,才是解决河流污染的根本所在。这绝不是靠工程治理就能够一劳永逸解决的。

  河道线长、面广、点多,需要充分发挥河流沿岸村庄的力量,加强与管理部门的互动,同时提升村民和沿线企业的环境保护意识,才能确保河流不会陷入“治了又脏,脏了又治”的怪圈中。

  记者探访

  日前,记者随市水利局、福建省厦门水文水资源勘测分局的工作人员实地采集水样,见证了河流水体受污染的情况。

  东溪:死鸡死鸭随便丢

  ●取水点:东溪布塘桥下

  ●水色:黄褐色

  ●气味:有腥臭味

  尽管秋凉袭人,但布塘桥下的水面长满了水浮莲。昨日下午,记者随市水利局、厦门水文分局的工作人员首先来到同安东溪下游的布塘桥。还没走到水边,厦门水文分局副局长李金尝就摇起了头。他说:“水体呈黄褐色,这明显是富营养化的表现。其实,只要看看这个季节水浮莲还长这么旺就知道这水有多‘肥’了”。走到水边,记者闻到了一股腥臭味。

  污染的源头不难找。就在距离布塘桥不足百米远的地方,搭盖有许多空心砖砌起的猪圈。事实上,这些猪圈都是违规建设的——东西溪两侧500米范围内的区域都是“禁养区”。“这些养殖户产生的粪便都是直接排入东溪的”,市水利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布塘桥下丢弃了几十袋捆扎好的化肥袋、饲料袋,虽然天气很凉,但这些袋子上无一例外地都布满了苍蝇,看起来十分骇人。“千万别打开这些袋子,不然你会把苦胆都吐出来”,熟知内情的市水利局工作人员提醒记者,这些袋子里装的都是死鸡死鸭,有的不知道已经搁了多久。记者定睛细瞧,果然发现一个破了口的袋子中流出了暗红色的血水。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根据他们调查发现,附近的养殖户一旦发现死禽畜,不是按规定报有关部门进行无害化处理,而是图方便,偷偷丢到布塘桥下。久而久之,这里简直成了死鸡鸭的专门丢弃点。“这水质能好才怪”。

  刘先生就住在布塘桥附近的村庄。他告诉记者,过去东溪水很清,他小时候常常下水玩耍。但现在一到放假,他就要再三叮嘱孩子,不准靠近东溪。“那水根本碰不得,就怕小孩子不懂事,沾上了就要生病。”

  官浔溪:行人掩鼻疾行

  ●取水点:官浔桥下

  ●水色:发黑,非常浑浊

  ●气味:有浓烈的恶臭

  同为劣Ⅴ类水质,几条河流中,官浔溪水体的观感是最糟糕的,气味也是最差的。工作人员随后来到官浔桥下。这里也是水浮莲丛生。而且水体发黑,非常浑浊,离着老远就能闻到一股恶臭。越靠近臭味越浓。

  到了下午下班时间,官浔桥附近的行人渐渐多了起来。但所有人经过时都是掩鼻疾行,恨不得赶快离开。

  来源:厦门网   2011年10月21日



  相关新闻:




  
最新更新


 
图片报道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010-6298095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

京ICP备050575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27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