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水美三秦万古流——陕西科学调度江河水量实现碧水长流
 
分享到:
2019-03-21

  □本报记者 刘艳芹

  在幅员辽阔的祖国疆土上,一条条蜿蜒流淌的江河如血脉般,滋养润泽出大地母亲的色彩斑斓、丰饶富硕。

  在广袤的三秦大地,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的数百条河流日夜奔腾,绿了这方黄土地,富了这方众百姓。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分属黄河和长江两大支流的渭河和汉江,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部分地区存在水污染加剧、生态环境用水被挤占、河流生态脆弱等问题。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十六字治水方针,陕西省因地制宜,以渭河水量调度为切入点,严格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控制,加大全省主要江河扩面增效力度,通过统一调度、科学调度,既实现了年度用水总量稳中有降,又保障了全省各地的用水需求,同时改善了河流生态环境,为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水资源支撑。水美三秦、水润三秦、水富三秦的美好愿景正在变为现实。

  渭河试点恢复母亲河健康生命

  

  被誉为陕西“母亲河”的渭河,裹挟着黄土高原的风尘,吸纳着巍峨秦岭的无数溪流,一路奔涌,浇灌出八百里秦川的繁荣富强。然而随着渭河沿线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渭河生态环境恶化,水资源紧缺,水污染加剧,渭河生命健康亟待维护。

  渭河水量统一调度势在必行,迫在眉睫。陕西省迅速出台了《陕西省渭河水量调度办法》《陕西省渭河水量调度实施细则》等,使渭河水量调度工作迈向法制化、规范化。沿渭八市区和省直灌区单位及时落实水量调度工作机构和人员,为统一调度提供了组织保障。

  水量调度中,陕西省始终坚持以用水总量和断面流量双控制为核心、重要取水口和骨干水库“统一调度”为重点,采取年计划、月旬调度方案与实时调度指令相结合的调度方式,严格落实水量调度工作,确保取用水指标和入黄控制指标均达到国控要求。与中国水科院王浩院士团队完成“渭河干流可调水量分析与调度机制研究”“渭河重点支流生态环境流量研究”,提出渭河干流及18条重点支流共计54个控制断面生态环境流量指标和渭河干流宝鸡段生态流量调度方案。

  依据方案,从2016年开始,由省宝鸡峡管理局向渭河持续下泄生态基流,稳定在5立方米每秒以上,解决了渭河干流宝鸡段间歇断流问题,初步建立了生态调度补偿机制。与省市两级各有关单位协同开展渭河流域水资源基本规律、主要灌区用水分析等方面30余项基础研究,形成了一整套指标体系和技术成果。建立了基于北斗卫星的渭河水资源监测应用系统,实时监控流域水资源情况。通过手机短信、QQ群、微信群及时发送信息,通报全省江河水量调度主要控制断面水情信息;两个月印发一次水量调度简报,通报水量调度执行、断面流量达标情况;通过江河网及时刊登年度水量调度计划、月旬水量调度方案、应急水量调度指令等文件,向社会公众通报水量调度情况……

  如今,渭河水量调度从最初的“防断流调度”到现在的“生态水量调度”,实现了渭河不断流、绿水长流;从最初的渭河用水量“接近红线”到现在的“低于红线”,使渭河用水总量和用水定额得到有效控制;曾经水黑水臭的渭河早已脱胎换骨,蝶变成现在的水清岸绿、鸟语花香。

  从一条大河、两条大堤到“千里最美家乡河、一方水域生态区”,随着渭河综合治理工程的完成和渭河生态区建设的实施,渭河已建成全国最大的河流生态公园之一。

  扩面增效确保一江清水送京津

  

  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2018年,按照全国、全省水生态文明建设要求,陕西又在全省主要江河逐步实施扩面增效,结合全省几条主要河流现状,有重点、有目标地进行精准调度,取得了初步成效。

  水自嶓冢来,奔涌向东方。汉江,这条曾孕育大汉王朝、缔造三国传奇的长江最大支流,是陕西省第二大河流,也是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水源涵养区,担负着“一江清水送京津”的任务。流域涉及汉中、安康、商洛、宝鸡、西安等五市,实施统一调度、控制用水量至关重要。

  2017年,陕西省开始实施汉江水量调度,建立了汉江水量调度组织机构体系框架,明确了各方责任,要求各有关单位严格执行水量调度计划,确保年、月取(耗)水总量不超过总量控制指标;通过编制汉江调度计划和方案、制定应急调度预案、通报水量调度执行情况、总结年度汉江水量调度工作、公布责任人名单等措施,全力推进调度工作。

  实施统一调度后的第一年,汉江流域节余用水2.06亿立方米,下泄水量超出控制指标86%,用水总量未超标,断面下泄流量已达标,调度达到要求。

  初春的汉江畔,空气清新。汉江如同一位温婉娴静的江南女子,静静流淌,与周边的亭台楼阁、花草树木,构成一幅让人心驰神往、流连忘返的绝美图画。

  生态补水重现河流优美水环境

  

  省级十大自然名胜区,神奇西北100景之一,国家4A级景区……享有诸多盛誉的红碱淖,位于陕西省神木市和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交界地带,是全球最大的珍稀濒危鸟类之一——遗鸥的繁殖与栖息地。

  历史上,水域辽阔的红碱淖盛产多种淡水鱼类,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还为百余种野生禽类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地。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红碱淖水位连年下降,到2002年之后,每年下降约20~30厘米,有时达到40厘米。2015年11月,陕西、内蒙古两省(自治区)商定,通过札萨克水库为红碱淖补水增加生态水量,改善红碱淖湿地生态环境。

  2016年12月、2017年11月、2018年4月和2018年10月,陕西共分4次向红碱淖补水300万立方米。同时指导周边地区通过人工降雨增水、开展农业节水、归顺河流聚水等措施,多方为红碱淖补水,使水位连年下降的红碱淖再现波光粼粼、烟波浩渺、水草丰盛的美丽景象。2018年2月,红碱淖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晚唐诗人陈陶的诗句,让很多人知道了陕西这条“悲壮的河流”。无定河流经陕西、内蒙古两省(自治区),从横山县入陕,于清涧县流入黄河,陕西省流域主要在无定河中下游。水资源短缺、水生态退化、水环境污染,无定河像一位重病患者,有着太多难以言说的痛苦。

  对无定河下游调度增水,关键是要从位于中游的王圪堵水库调水。通过反复研究实施,2016—2017年王圪堵水库实际下泄生态水量5.59亿立方米,是最小下泄水量的2.23倍,调度达到预期要求,无定河下游水量增加。

  目前,陕西省水量调度扩面增效工作已全面展开,并取得显著成效。2018年全省国考断面全部剿灭劣Ⅴ类水体,陕南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水质达到Ⅱ类以上水质全面达优,7个国家级和省级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顺利推进。江河湖库水系联通联控联调提质受益,渭河、汉江“2个水库群、10座大型库”错峰调蓄,11座大型水库比去年同期多蓄水6.5亿立方米。在防抗渭河、汉江一号洪水和嘉陵江超保洪水过程中,水库科学调度,奠定防汛工作胜利的坚实基础。嘉陵江、无定河、伊洛河等江河的水量调度也陆续启动。

  江河奔腾万古不息,清水长流任重道远。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陕西省将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遵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十六字治水方针,不断巩固提高渭河和汉江水量调度成效,强化提高泾河和北洛河水量调度水平,探索建立生态调度补偿机制,保障江河生态基流,为三秦大地天更蓝、山更青、水更绿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9年3月21日

刘艳芹
责任编辑:段玲玲
相关新闻
 
全国政协委员高波:强化水资源监督管理 至关重要
《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行动方案》印发实施
浙江调整水域保护管理内容
丹麦:探索治水经济学
天津市强化取水许可管理提升水资源利用水平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18511059159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