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记事的时候起,我就知道“水土保持”这个词,因为我妈妈就是做水保工作的。在我的印象里,只记得她沾满泥土的裤腿,晒得发红的脸颊,还有那些她画得精细复杂的图纸。如今20多年过去了,我才发现 ,其实我并不真正了解“水保”。
在经历这次实地走访之前,我像身边的同学一样,认为水土保持离自己很远:我们似乎不缺水,它从水龙头里奔涌而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但是当我从北京市水保站了解到现实后,我顿时产生了紧迫感。
北京的山区占全市面积的62%,山高坡陡,地貌复杂,由于历史上的过度垦殖和能源开采,导致山体老化,造成大面积的水土流失,其中水力侵蚀尤为严重。
50年前,第一批水保人向大山宣战。他们治山护土,打坝造地,植树造林。上世纪80年代的“小流域治理”理念让水保工作成为了一项更为综合的系统工程。现在水保工作在“小流域治理”的基础上升华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构筑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来充分保护、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小流域内的水土资源。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讲究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类的活动要尊重自然,减小对自然的扰动。“五同步”治理应运而生,对小流域内的污水、垃圾、厕所、河道、环境实施同步处理,不仅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还同样促进了新农村的建设,可谓一举多得。水与土和谐共生,是水保人一直在追求的一种境界。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4年1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