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审批具备新闻登载业务资质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06022
  首页 -> 正文


水利风景区:山东四女寺水利枢纽

2014-11-27

  □张俊美

  山东省武城县四女寺镇,被称为“孝道之乡”“运河重镇”。四女寺水利枢纽,就坐落在这千年古镇的运河之畔。

  四女寺水利枢纽工程位于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武城县和河北省故城县的两省三县区交界处,是漳卫南运河中下游的主要控制性工程,其上游接卫运河,下游分别接漳卫新河与南运河,是一座以防洪抗旱为主的大型水利设施。

  明、清两代,为分减运河洪水,曾在此建有减水闸和滚水坝。此滚水坝是漳卫南运河甚至是南北运河最早建造的滚水坝,既能在水量不足时保证运河通航,也能在水量较大时分减运河洪水。

  新中国成立后,为控制上游洪水,1957年确定修建四女寺枢纽工程,1958年5月工程竣工。1971年四女寺枢纽工程扩建,新辟岔河并建北进洪闸、兄弟灌区引水洞,扩建进洪闸、节制闸、船闸,改扩建工程于1973年7月竣工。改建后,原进洪闸更名为南进洪闸,四女寺减河与新辟岔河合称漳卫新河。

  这座具有57年历史的水利枢纽先后承受过1966年邢台地震和1976年唐山大地震影响,同时经受了1963年和1996年两次特大洪水考验,为津浦铁路、京津地区和德州地区的防洪保安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女寺水利工程将千年大运河一分为三,可观可赞。枢纽工程从古至今,在水工建筑规划、设计与结构方面的科学性,对研究运河上的水利设施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枢纽建筑物船闸则是京杭运河德州段甚至是漳卫南运河最后辉煌的直接见证。自1958年通航至1973年因断流断航后资料统计,过闸船只计10.7万艘,运送物资902万吨。2013年7月国家文物局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船闸作为京杭运河附属建筑名列其中。

  近年,四女寺枢纽工程管理局在枢纽工程和引黄济津倒虹吸工程出口显著位置设置标志性石碑,在与海委结对共建饮水工程水井口位置建起假山石,在辖区道路两旁草地安置景观石,在枢纽东院建立十二生肖雕塑,在枢纽醒目处张贴爱水、护水、节水等水情教育宣传画和宣传标语,充分发挥四女寺水利枢纽的综合功能。

  如今,已走过半个世纪的四女寺水利枢纽,经过几代枢纽人的保护和治理,从原来一座冷冰冰的钢筋混凝土建筑正逐步转变为水草丰茂、游人如织的国家水利风景区。

  进入四女寺枢纽河道相夹的三角形地带,就犹如走进原始森林一般,法国梧桐、垂柳、槐树随处可见,笔直的黑松、塔松、马尾松犹如卫士保护着水利枢纽,玉兰、榆叶梅、紫荆、黄刺玫用自己绰约的风姿装点着枢纽工程。

  2014年,漳卫南运河管理局在四女寺枢纽节制闸下南运河河道实施了高效固化微生物综合治理河道污水技术的示范和推广项目,对河道污水进行净化。随着运河水质的不断改善和树木的繁衍,四女寺水利枢纽已经成为众多鸟类栖息的天堂,枢纽管辖范围还安装了摄像头并安排保安人员保护大运河遗址及辖区内的花鸟树木。辖区内树木参天,众多学校把四女寺枢纽当成举办水情教育、了解大运河历史的首选地,外地游客到此无不感叹枢纽的宏伟壮丽。枢纽老船闸则常常吸引众多老德州人驻足追忆京杭运河曾经的辉煌。

  卫运河、岔河、减河、南运河在这里交流,历史传说、现代水利枢纽、自然美景、人文景观在这里融合。四女寺枢纽工程管理局通过对枢纽进行保护性开发,既保护水资源,也造福两岸人民,同时传承运河文化,守护人类精神家园。

  水利风景区建设还在继续,运河通航也开始提上日程,四女寺运河博物馆已在筹备之中。经历了沧桑巨变的四女寺水利枢纽正焕发出新的活力,带着两岸人民的期许向前迈进。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4年11月28日

张俊美
责任编辑:李爽


相关新闻:




  
最新更新


 
图片报道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010-6298095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

京ICP备1104231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5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