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赴人水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
从西辽河复苏看河流伦理建构
□本报记者 李海川
这个春天,蜿蜒的西辽河宛如银蓝色绸带穿过科尔沁沙地,在苍茫的大地上勾勒出生命的脉络。
4月10日,对于东北地区的西辽河而言,是个值得铭记的历史性时刻——在经历了长达27年的断流之殇后,西辽河干流终于迎来首次全线过流。
这场以母亲河复苏为使命的生态突围战,收获了重要的阶段性胜利。而这,正是加快建构河流伦理、实现人与河流和谐共生的生动写照,奏响了一曲守护生命、敬畏自然的铿锵乐章。
守护河流的生命脉搏
何为建构河流伦理?水利部部长李国英给出解释:建构河流伦理,就是把自然界河流视作生命体,尊重河流生存与健康的基本权利,调整人与河流关系的价值取向、道德准则、责任义务和行为规范,实现人与河流和谐共生,让河流永葆生机活力,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74岁的摄影师王金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开鲁县西辽河畔的一个村庄。在他的儿时记忆里,西辽河浩浩荡荡,汛期河面宽达几百米,坐在家里便能听到“呜呜”“哗哗”的水声。
“那时候,地下水水位也很高,一段时间里土井水位几乎与地表齐平,孩子们趴在井口就能喝到清甜的井水。”王金记忆犹新。
西辽河作为辽河干流重要组成部分,曾孕育出璀璨的红山文化,冲积出广袤肥沃的西辽河平原,滋养着河北、内蒙古、辽宁和吉林四省(自治区)13.83万平方公里土地,是流域人民名副其实的母亲河。
然而,1998年汛期的一场大水过后,水退沙来,西辽河自此陷入长达27年的断流困境,成为我国七大江河中唯一断流的大江大河干流。数百公里河道渐渐消失在漫天沙尘中,许多当地群众只能从老一辈的讲述中,想象它昔日的奔腾之姿。
曾经草肥水美的西辽河为何会断流如此之久?水利部调水管理司水资源调度处处长邱立军介绍,一方面,气候变化导致天然来水减少,另一方面,流域经济社会、农业生产发展等是不容忽视的人为因素。
地表水匮乏,人们便将目光转向地下水,大量开采导致部分地区形成了地下水“漏斗”沉降区,土地沙化加剧,生态环境陷入恶性循环。
转机始于5年前。2020年以来,水利部会同内蒙古自治区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和管控,西辽河干流有水河段逐年延长。2020年,台河口断面实现过流;2022年,干流总办窝堡枢纽首次过水;2023年,干流水头到达通辽规划城区界;2024年,干流水头到达通辽城区并向下游延伸;2025年4月,断流27年的西辽河干流实现全线过流。
水利部发布的《河流伦理建构与中国实践》报告中说:“水流对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河流生命的核心是水,命脉在于流动,确保河道水流贯通,是守护河流生命的基本底线。
目前,水利部门正大力开展河湖生态流量目标确定和监管,推进建成西辽河上下游贯通一体的生态流量保障体系,确保重要控制断面和工程生态流量目标得到有效保障。
随着水流重新奔涌,生机悄然回归。对母亲河满怀深情的王金,自2020年起一路追着水头,拍摄记录西辽河生态补水的全过程。在他的镜头里,西辽河畔栖息嬉戏的候鸟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曾经沙尘肆虐的河道长出了绿草。据初步调查,得益于持续的生态补水,2024年通辽市地下水水位平均值较2020年回升了0.55米。
承载着无数人浓厚乡愁的母亲河,穿越二十余载时空翩然回归,润泽了苍茫大地,也润泽了沿岸百姓的心田。
“有水则灵,水是生命之源,真希望西辽河能长年流水,再现大河奔腾的壮丽景象。”王金满怀憧憬。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河流
中国科学院院士夏军在论文中指出:“河流伦理思想将河流视为一个生态环境主体,意味着认识到河流本身就应享有一定的权利,例如维持其流动性的权利、保持生态系统完整性的权利以及不受污染的权利。”
尊重河流生存与健康的权利是人类社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水利部门将西辽河视为一个生命体,坚持流域‘一盘棋’,强化统一规划、统一治理、统一调度、统一管理,统筹地上地下、流域区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系统治理、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逐步恢复西辽河健康生命。”水利部调水管理司司长王平说。
行走在西辽河畔,一面面写着“主河槽禁止种植农作物”的黄色旗子随风招展。自2024年11月开始,通辽市科尔沁区河湖灌区管护中心主任邢小波和同事们加班加点,除了春节短暂休息外,日夜奋战在河道疏浚治理、河道禁种等工作一线。
在推动西辽河干流全线过流的过程中,河湖长制平台发挥了重要的制度保障作用,汇聚起母亲河复苏的磅礴力量。
多方联合齐发力——水利部松辽水利委员会会同内蒙古自治区河长制办公室、辽宁省河长制办公室及有关盟市旗县的河湖长,对西辽河干流、老哈河省界段影响生态过流的卡点问题开展联合巡查,并进行排查清理,全力保证西辽河生态过流通道畅通和防洪安全。
从严管控主河槽——西辽河流域超过90%的流域面积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内蒙古建立西辽河流域五级河长责任体系,设立了各级河湖长4952名,实现管护责任的全覆盖;以总河湖长令形式部署开展河湖库“清四乱”(清理乱占、乱采、乱堆、乱建)回头看暨“清槽行动”,打通制约防洪安全和河流全线通水的堵点、卡点,重塑河流健康生态廊道。
截至4月1日,西辽河流域赤峰市、通辽市涉及禁限种工作的20个旗县(区)已全部发布禁限种令,完成禁种线落线定桩6793公里,疏浚整治河道313.8公里,清理整治妨碍行洪突出问题20个。
在实施河道整治的同时,一系列调整人的行为、纠正人的错误行为的举措在西辽河流域全面铺开。
“近年来,在水利部指导下,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厅联合通辽市、赤峰市等地水利部门,提出了‘管、节、控、调、保’五位一体的综合治理措施,在农业、工业、城镇等各个领域深挖节水潜力,切实提高水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厅厅长生效友说。
以水而定,量水而行。随着一系列举措的推进,西辽河流域用水量得到了有效控制,水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全社会节水意识显著增强。
通辽市副市长吕国华坚定地表示,通辽人民将珍惜宝贵的水资源,严格护水、科学用水、主动节水,像爱护眼睛一样保护好母亲河。
一年接一年的接力调度,一次又一次的攻坚克难,尽管西辽河的生态复苏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全面恢复其健康生命仍任重道远,需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松辽委主任张延坤介绍,从长远来看,需要深入谋划多水统筹,在深挖本流域节水潜力基础上,用好引绰济辽、辽宁供水延伸工程内蒙古供水支线等引调水工程水量,依托流域水网骨干工程建设,实施跨流域调水,从根本上解决西辽河流域水资源的短缺问题。
将建构河流伦理进行到底
当奔腾的河水再次流淌在干涸的河床上,沿线群众无不欢欣鼓舞、奔走相告。在他们眼中,西辽河水带来的不只是久旱的甘霖、生命的滋养,也是未来发展的无限希望。
“西辽河干流的全线过流,不仅是水流的贯通,更是生态经济社会的系统重构。”作为土生土长的通辽人,通辽市水务局局长肖强感触颇深,“复苏西辽河的生命,对于保障西辽河平原的粮食安全、助力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筑牢北方生态安全屏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保护母亲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彭文启认为,人类保护河流,维持其生存和健康,根本目的还是为了人类永续发展,必须以和谐共生的理念维护人与河流相互依存的生命共同体。
近年来,水利部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让河流恢复生命、流域重现生机”的重要指示,针对河道断流、湖泊持续萎缩干涸等问题,在全国范围内率先选取了88条(个)母亲河(湖)开展母亲河复苏行动,逐条(个)制定“一河(湖)一策”保护修复方案,逐年制定复苏行动实施方案,明确复苏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压茬推进任务措施落实,推动河湖面貌实现根本性改善。
“截至2024年年底,母亲河复苏行动取得显著的成效,88条(个)母亲河(湖)里面的74条河流全线贯通,5条河流虽然没有贯通,但是有水的河长和有水的时长增加了,9个湖泊生态水位(水量)得到了有效保障。”前不久,水利部召开的西辽河生态补水成效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副部长陈敏介绍了母亲河复苏行动的可喜进展。
抓节水、抓调配、抓修复,在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的指引下,水利部门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越来越多的河流恢复健康生命、流域重现盎然生机。
曾断流百年的京杭大运河连续4年实现全线水流贯通;永定河在断流26年后,实现连续5年全线贯通,连续两年全年全线有水;海河流域“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状况得到根本扭转,潮白河、大清河、滹沱河、南运河等华北主要水系先后实现水流全线贯通;干涸多年的北京陈家庄泉、河北邢台百泉、河北邯郸黑龙洞泉、山西晋祠泉等众多泉水纷纷复涌……
今年春天,西辽河干流实现了全线过流,成为母亲河复苏行动的又一标志性成果。陈敏表示,水利部将完善母亲河复苏保障机制,在全国更大范围内组织开展母亲河复苏行动。
民心所向,众望所归。从干涸断流到碧波重现,我们坚信,当河流伦理深入人心,当节水护水成为全民行动,当科学治理落地生根,更多沉睡的河流将被“唤醒”,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奔赴人水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
作者:李海川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