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母亲河的复苏
——松辽委扎实推进西辽河干流全线过流
□本报通讯员 李冰 记者 陆超 种立博 刘艳艳
4月10日10时,在教来河口,从上游远道而来的水头与下游有水河面正式汇合,断流27年的西辽河干流首次实现全线过流!
水润天地,泽被苍生。复苏西辽河生态环境,是关乎流域人民福祉和高质量发展的“国之大者”,是落实国家“江河战略”的重要举措。如今,水流奔腾而至,西辽河生态复苏的春潮澎湃涌起,以水为笔为美丽中国画卷添彩。
谋篇——高站位推动全线过流
江河保护治理,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
水利部松辽水利委员会坚决贯彻水利部党组的决策部署,切实把复苏西辽河生态环境作为重中之重,组织召开工作部署会,对照《全力实现西辽河干流全线过流工作方案》,细化分解目标任务,明确8类44项年度重点工作,统筹全委合力,精准施策,靶向攻坚,扎实推动西辽河干流全线过流。
3月4日8时,大石门水库、东台子水库分别按13立方米每秒流量下泄,西辽河干流全线过流春季水量调度工作正式启动。调度期间,松辽委主要负责人实地调研指导,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厅、赤峰市水利局、通辽市水务局协同推进,齐心协力确保春季调度取得实效。
攻坚——全方位破解重点难点
西辽河积弊已久,唯有处理好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关系,点面结合、综合施治,才能让河流恢复生命、流域重现生机。
针对西辽河流域,松辽委坚持向内挖潜、向外拓源,督促指导各省(自治区)量水而行、节水为重,开展深度节水控水,坚决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同时,统筹近期目标任务和中远期规划,加快推动实施引绰济辽生态补水工作,谋划推进流域水网骨干一期工程建设,从根本上解决西辽河水资源短缺和用水矛盾突出等问题。
重拳出击,整治河道——松辽委一以贯之强化河湖长制,编制完成西辽河河道综合整治方案,先期完成满足全线过流的河道地形测量成果;联合省(自治区)开展西辽河干流、孝庄河、老哈河河道现场巡查,常态化开展河道遥感解译和驻守巡查,及时发现并反馈地方核实整改卡点问题;督促指导地方发布禁限种公告,强化主河槽从严管控,保障过流通道畅通。
细斟精研,优调水源——松辽委印发2025年西辽河干流全线过流春季水量调度预案,协同指导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厅,统筹地表水、中水、外调水多目标水源,精准调度东台子、大石门、德日苏宝冷、红山水库“四大王牌”,累计调度水量2.59亿立方米,以“绣花”般的水量调度,确保水头顺利向下游演进。
优化协同,加密监测——松辽委编制《2025年度西辽河流域水文监测分析方案》,修编东台子水库等20个断面预报方案,加密站网布局,新增临时监测断面8处,成立应急监测组,完成流量测验174次,累计上报水位和流量监测数据2083组,有效发挥水文“尖兵”和“耳目”作用,让调度工作心中有数、手中有策、行动有方。
科技赋能,以“智”促“治”——松辽委初步建成覆盖西辽河流域的“天空地水工”一体化监测感知体系,实现水头动态定位跟踪、无人机影像实时回传、重点工程可视化监控、监测数据动态查询;完善数字孪生西辽河平台,多维度对比分析业务信息,正向预演、反向推演水资源调度的关键环节,量化评估调度预案执行情况,以“智”促“治”,精打细算用好每一方水资源。
统筹施策,法治护航——松辽委签署《西辽河流域水法治建设合作框架协议》,举办“依法护河筑安澜,绿水青山幸福长”西辽河流域生态复苏专项普法宣传活动,积极构建水法治建设新格局。
奋进——持续性巩固通水成效
西辽河畔,河道监管小组对重点河段进行全覆盖式现场督导,河道巡查小组对河道应急整治情况与过流情况开展巡查,大型施工机械紧跟其后,随时解决径流塑造、主流漫散、水流疏导等重难点问题。春季调度期间,松辽委累计派出监管组11组102人次,督导点位700余处,巡查里程7.3万公里。全河上下合力攻坚,如火如荼。
技术指导组则围绕雨水情、工情及气温变化,开展春季调度起调时间、重点河段输水损失及内涝排水出路等分析,深入剖析水流演进规律,科学服务现场调度。指导组搭建重点河段降水预报模型、产汇流模型、二维水动力学模型,完成河道过流能力、治理路线比对、水流演进等模拟50余次,为春季调度提供了技术支撑和保障。
悠悠江河,孕育古老文明,镌刻民族记忆。“我在这片土地上生活80年,多少年都没有看到西辽河的水流了,现在通水了,真是太好了!” 沿岸群众驻足河畔两侧,见证这历史性的一刻,亲水、乐水之情溢于言表。
“目前,西辽河春季调度仍在继续,松辽委将持续发力,把握重点、抓住关键,巩固通水成效,争取更长通水时间,着力推动修复受损的西辽河生态系统,让人民群众共享治水成果,真正实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松辽委副主任郭海说。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5年4月11日
作者:李冰 陆超 种立博 刘艳艳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