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流域 > 黄河

山东东明黄河河务局:渠通沃野千畴绿 闸引黄河万里春

发表时间:2025-04-21

  通讯员 满璐璐 张钰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作为黄河流域水资源调配的“神经中枢”,山东东明黄河河务局以引黄涵闸为核心枢纽,精心调度、科学配置,让滔滔黄河水化作甘霖,滋养着两岸农田。

  科学调度,闸启春灌润良田

  春灌水过处冻土苏醒、麦苗返青,这是黄河与大地的绿色契约,更是人类与自然的精准对话。

  东明黄河河务局立足“早”字,提前组织10余名技术骨干对4座引黄涵闸进行全面检修对闸门、启闭机、操作设备及观测设施等关键部位进行全方位检测。重点排查金属构件锈蚀、止水橡皮、闸门轨道偏移等安全隐患,确保工程设备设施处于最佳运行状态。此外,疏通“水脉”,打通灌溉末梢,积极开展引黄闸清淤工作,保障引水畅通,全力筑牢城乡供水“生命线”。

  2月7日,调度指令纷至,闫潭、新谢寨两座引黄闸率先响应闫潭闸以15立方米每秒的流量开启,新谢寨闸按10立方米每秒的调控标准运行,双闸联动形成日均超200万立方米的供水保障能力。紧随其后,谢寨闸、高村闸按照调度指令精准开启,汩汩清流沿着干支渠系奔腾入田,保障了沿岸冬小麦的关键期灌溉。

闫潭引黄闸 张超

  自动测流,精准计量新篇章

  2月末,新谢寨引黄闸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学生”。2月27日,由省局主办的改建涵闸在线计量技术培训班第二批在这里正式拉开帷幕,来自菏泽市改建涵闸的技术骨干们齐聚一堂,此次培训不仅是一次技术提升之旅,更是省局引黄涵闸向智能化转型的生动实践。

新谢寨引黄闸 张超

  理论课堂上,三维动态模型演示让深奥的断面测流原理变得直观;数据处理中心大屏上,实时跳动的数字河流让学员们感受到科技赋能下的水文监测新图景特别设计的“手把手”实训环节中,专家带领学员逐项破解智能设备的操作密码,从传感器校准到云端数据对接,每一个操作细节都在反复演练中沉淀为精准的操作规范。

  当晨曦洒在新谢寨引黄闸的测流桥上,一组白色流线型设备正沿着轨道自主巡航这正是从蓝图跃入现实的自动测流系统。作为黄河流域数字化改造的科技重器,自动测流系统已在东明局4座涵闸完成实战化部署,将昔日需要人工测量的传统作业模式,升级为全天候智能感知的“数字哨兵”。从概念图纸到实操规程,这套“数字水尺”正以科技之力重塑引黄工程运维体系,为水资源管理注入精准动能。

  数智赋能 跑出供水加速度

  近年来,山东黄河河务局推动供水管理向数字化迈进。

  云黄河数字孪生平台的“涵闸信息化”平台整合了水闸安全运行、水闸运行调度、水闸运维管理等各类资源数据库,实现了对水资源全流程的动态监控。工作人员轻点鼠标,引黄闸的开度、渠道的流量、田间的墒情等信息一目了然。平台能够依据水资源分配方案,对水资源进行精准调度。对于农业灌溉用水,平台可以根据不同区域的作物需水情况、土壤墒情等因素,优化灌溉时间和水量,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保障农业生产的同时避免水资源浪费。

云黄河·涵闸信息化平台

  在闫潭引黄闸数字赋能的成效精准体现在管理效能的提升。职工通过智慧山东黄河水资源管理平台,录入水位、流量等信息,进行实时调度,实现资源共享。“三个全覆盖”的全面推行,已形成较为成熟的“视频监控+无人机+人工”综合立体巡查模式。借助电子围栏和“拌线入侵”算法平台,外来人员闯入划定的区域被自动识别并抓拍、报警,此举进一步提升自动监测预警能力,防范居民违规取水。

  协同联动 共绘丰收新图景

  春灌是一场涉及多区域、多部门、多主体的系统工程,东明黄河河务局以“一盘棋”思维打破行政壁垒,积极与水务局、引黄灌溉服务中心等单位沟通协调,建构起“规划共商、数据共享、问题共解”的联动机制,从水量调度到田间送水,多部门攥指成拳,让黄河水精准抵达每一寸农田,春灌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高效与和谐。

  春灌一线,水闸职工24小时值班轮守,水政监察人员到田间地头对群众进行节约用水、科学用水的宣传教育,基层干部奔走协调化解用水矛盾……从闸口到泵站,从河道到田间,正是这些平凡而坚韧的身影,用“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将奔腾的黄河水化作田垄间的丰收密码。

  春潮奔涌处,麦浪已连天。当黄河水穿过巍巍闸口,沿着纵横沟渠润泽千里平畴,这背后,是东明黄河河务局科学调度的智慧、数智赋能的成效、协同联动的合力,更是“把饭碗端得更牢”的民生承诺。下一步,东明黄河河务局将继续深化科学调度,持续优化水资源配置方案,进一步提升引黄灌溉效率确保引黄渠道畅通无阻,让黄河水持续润泽万家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25年4月21日

作者:满璐璐 张钰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