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陕西富平县:五水协同 清流润万家
信息来源:责任编辑:陈帅 责任编辑:刘艳芹 发表时间:2025-02-17
  地处渭北“旱腰带”的陕西省富平县,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长期以来,缺水问题制约着这片土地的发展。如何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水价值?近年来,富平县推进“五水协同”综合治理,河湖复苏,古泉复涌,水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带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复苏母亲河 旧貌换新颜
  石川河是富平人的母亲河。作为渭河的一级支流,石川河在县域内长36.4公里。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保障农业灌溉,石川河上游建起了水库,本就是季节性河流的石川河水量减少。再加上采石挖砂、垃圾倾倒,石川河遭受破坏,时常断流干涸,陷入“只见石、不见川”的窘境。
  痛定思痛,富平县掀起一场母亲河复苏的奋战。
  修河道。2014年以来,富平县开启石川河全域治理,推进“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理田、保塬、净水、绿城……一系列生态工程,让富平再度拥河入城。
  丰河水。有河无水常断流,补水是关键。富平县一方面开展生态补水,陕西省水利厅协调桃曲坡水库长年下泄每秒0.2立方米生态基流,泾惠渠灌区利用退水每年补水464万立方米,同时加大再生水生产利用力度,年中水回补约434.48万立方米。
  治污水。富平县强化源头治理,启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项目,阻断污水入河。目前已完成石川河沿岸8个农村污水治理工程,建设4座乡镇污水处理厂,实现38个入河排污口源头管控全覆盖。
  如今,从断流到有水,从有水到长流水,石川河水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美起来的河流两岸不仅吸引市民到河畔散步锻炼,还成为马拉松赛、自行车赛的举办地,更是居民游客休闲旅游的“打卡地”。
  严控水资源 古泉得复涌
  水环境治理的成效,不只显现在水面、岸边。
  2022年11月,富平县齐村镇街子村村民意外发现,干涸40年的温泉河古泉复涌,全村振奋。齐村镇党委书记齐杲难掩兴奋:“这是富平地下水超采治理成效的见证。”
  富平县全年水资源总量2.7亿立方米,其中本地水资源量1.24亿立方米,地表水仅0.53亿立方米,属资源性极度缺水县,2015年被划定为地下水超采区。
  富平县认真落实省市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有关部署,扎实推进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采用“严取水、重节水、引客水、用中水”等措施,将地下水管控指标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用水不能突破的红线,把用水总量达标情况纳入全县各级责任目标考核,严格限制新增取水许可;关停城区自备井36眼,退出自备井116眼,81处非农取水口安装水量在线监测设备,工业用水实现在线监测全覆盖,新建农灌井“以电折水”样板井77户;将非常规水纳入水资源优化配置,构建起集约高效的再生水循环链……
  开源节流、双管齐下,富平县大大减少地下水开采量,有力促进地下水回补。根据监测数据分析,富平县地下水水位较2015年平均上升16.39米,地下水水位已回升到合理范围。
  药王泉、油坊泉……汩汩清泉水复流,富平在“水”上下的功夫和一连串的变化让周围百姓惊喜不已。
  有了泉水滋养,大片荒地变成湿地。附近村民依据地貌,种下800多亩莲菜,产出的富平九眼莲洁白如玉、粗大如臂,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富平还建设了生态循环产业区、温泉生态湿地区、民宿文化创意区,打造田园综合体,吸纳周边100多名群众进园务工。
  荒坡披绿装 产业促致富
  站在富平县庄里镇杨家村远眺,一座座高高低低的土塬上,大片的柿子林长势喜人。
  富平柿饼是闻名全国的舌尖美味。富平柿饼个大、霜白、软糯香甜,受到消费者喜爱。
  “曾经的杨家村,水土流失严重,经济落后。我们以小流域为单元,采取坡改梯、建设小型水保工程和保土耕作等措施,全面治理坡面、沟道,营造水保林1350亩,修建梯田1950亩,栽植柿子5500亩。”杨家村党支部书记乔彬彬介绍,“生态环境好了,发展机会多了,不少年轻人回村,在柿子种植、产品加工、直播带货中施展才华。”据了解,一亩柿子林收益可达2万元,是过去的近10倍。
  在富平县桥山南麓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山西片区,漫山遍野都是半圆形白色育林板围成的树坑,形成错落有致的鱼鳞坑,坑内栽种的一棵棵树苗,不仅有效防治水土流失,让荒坡披上了绿装,也让农业生产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富平县持续发力,将治水与产业发展结合,对53条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综合整治坡耕地、营造水保林、栽植经济林,构建从山顶到沟底层层设防、节节拦蓄的水土保持防护体系,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91.66平方公里,大力培育柿子、樱桃、花椒、苹果等特色种植产业,让群众走上了增收致富的幸福路。
  滴滴清水,汇聚成河。从缺水少绿,到因水而变、因水而兴、因水而美,富平县努力探索人水和谐发展道路,持续优化水生态环境,吸引更多的新兴业态,带来更多的民生福祉。取“富庶太平”之意而名的富平,治水兴水发展步伐坚定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