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水润青苗迎春来
信息来源:责任编辑:陈帅 责任编辑:刘艳芹 发表时间:2025-02-11
  □本报记者 刘艳芹
  2月3日,农历正月初六,正值立春时节,万物复苏,农业灌溉正当时。陕西省交口抽渭灌溉中心提前结束假期,渠首开机启动春灌工作,每日可灌溉农田1万余亩。
  机组轰鸣,渠水涌流,带着冰雪融化的清冽,流入干渴的农田,一株株麦苗绿意萌动,焕发出勃勃生机,孕育着增产丰收的希望。
  抓早动快 下好“先手棋”
  一年之计在于春。随着气温逐渐回升,春耕备耕陆续展开。开春后的小麦能否喝好“返青水”,是当地春耕生产的“重头戏”,关乎全年的粮食丰收。
  交口抽渭灌溉中心及早按下春灌“启动键”,针对旱情特点,提前准备、周密部署,确保灌区68万亩冬小麦及时喝上“返青水”,20余万亩果树浇上“萌芽水”,为全年粮果丰收提供用水保障。
  春节前,交口抽渭灌溉中心召开专题部署会,研判春灌用水形势,落实春节后的用水流量,全力做好提前开机的各项准备工作。基层单位也迅速行动,召开职工会议和末级渠系管水组织会议,统筹做好开机上水前的机组设备检修调试、渠道清淤维护等准备工作,确保电器机组和工程设施状态良好,各级渠道过水畅通。春节期间,全力加快灌区“十四五”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渠首引水枢纽改造工程的施工进度,优先改造渠首进水池,为春灌顺利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及时研判 出好“关键招”
  “旱田0~40厘米土壤平均含水量为16.72%,低于苗期适宜含水量16.88%。冬小麦前期旺长现象严重,导致茎节加长,嫩叶量大,冬季冻伤严重。未冬灌麦田存在苗期干旱导致死苗现象……”
  看着2025年1月31日的土壤测验报告,交口抽渭灌溉中心灌溉试验站负责人说:“近期雨雪天气较少,土壤失水加快,如果浇灌不及时,将会消耗农作物本身营养,影响麦苗返青和分蘖。”
  为保障灌溉用水,交口抽渭灌溉中心提前安排试验站人员加强旱情监测,及时上报情况,组织基层站各级管水人员和村组末级渠系管理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和村组,查看灌区土壤墒情、旱情和小麦苗情变化,及时掌握群众用水需求。此外,交口抽渭灌溉中心还提前发布用水宣传单,积极引导群众进行蓄墒灌溉、错峰灌溉、节水灌溉。
  “由于渠首枢纽改造工程的实施,目前只有部分机组能满足进水开机条件,供水能力严重不足。因此,春灌期间,我们不仅要做好水资源调度,还要引导群众有序灌溉,这样才能保证上下游都能用上水。”交口抽渭灌溉中心灌溉科科长韩延安解释道。
  精细管理 打好“主动仗”
  “这水来得太及时了!”渭南市临渭区蔺店镇大兴村尚西组村民王安定看着汩汩水流涌入自家麦田,脸上满是欣慰,“去冬今春,有效降水偏少,气温明显高于往年,小麦浇了这茬‘返青水’,咱老百姓心里就有底了!”
  供水能力有限,如何才能满足灌区群众的用水需求,保障粮食安全?交口抽渭灌溉中心科学制定灌溉用水计划,按照统一调度、分级管理、平稳运行的原则,动态优化调度方案;各泵站及段、支、斗管水人员全程在岗,协同做好水量加减、水价宣传、用水协调等工作,建立起“自下而上报用水需求,自上而下保水量供应”的供用水机制,将灌溉用水精准调度到斗渠,精细分配到地块,确保渭河水引得来、浇得上,实现水资源的节约集约高效利用,让全灌区均衡受益。
  交口抽渭灌溉中心还加强灌区用水安全管理,通过加密渠道安全巡护,做好泵站破冰输水工作,在重点部位悬挂横幅、设置标识,在村组下发“防溺水”宣传单等方式,提醒广大群众增强安全防范意识,远离渠道危险区域,保障行水期间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工程设施运行安全。
  “随着气温逐步回升,需水量逐渐增大,我们将发挥大型灌区压舱石作用,用实际行动践行‘努力让灌区群众交口称赞’的服务理念,全力保障灌区冬小麦灌溉用水,助力夏粮丰产丰收。”交口抽渭灌溉中心副主任李浩清表示。
  目前,交口抽渭灌区春灌工作正在有序开展。截至2月8日,渠首引水680万立方米,灌地面积近7万亩。预计5月底前完成春灌工作,计划渠首引水8000万立方米,灌溉农田80万亩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