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高校的节水“密码”
2025-03-31
 
  □谭湘竹
  在福建省福州市,高校节水蔚然成风。
  2022年,福建省在福州大学城片区先行创建节水型高校示范区。2024年,福州市水利局与福州大学、福建理工大学等5所高校和福水智联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共建节水型高校,推进节水技术改造,实现节水精细化管理。
  作为福州市高校节水联盟的一员,福州大学自2022年启动高校合同节水试点项目以来,全校每年节水量超90万吨,人均用水量从2019年的84.7吨降至2023年的53.9吨。
  用水量大幅度下降的背后,福州市各高校都有哪些节水“密码”?恰逢“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笔者走进福州大学实地探访。
  大数据赋能
  精准治理“跑冒滴漏”
  “供水设施都比较隐蔽,过去,供水管网的‘跑冒滴漏’全靠人工排查。现在,我们为福州大学建立了分区计量漏损监测模型和智能化高校节水监测系统,一旦出现‘跑冒滴漏’,系统能迅速监测到异常,并在一天内处理完成。”福水智联技术有限公司总工陈赞标介绍。借助大数据分析,平台发现用水异常后,会自动向指定人员发送短信通知。如果师生发现某处故障,也可通过报修系统拍照上传,平台会及时通知维修人员处理。监控室工作人员也能通过实时水量在线监测数据,及时发现并排除隐患。
  “以前靠师生反馈问题后再检修,具有滞后性。”福州大学后勤处水电科负责人陈良彪说,现在有了大数据监测,哪里“跑冒滴漏”,在平台上都一目了然,既降低了运营维护成本,又保障了用水安全。据了解,依托物联网和大数据,学校已修复超300处漏点,大幅度降低漏失量。
  雨水再利用
  为校园绿植“解渴”
  来到福州大学樱花园,粉红的樱花和郁葱的绿化植被相映成趣。绿地上的喷头由物联网智能化控制,根据不同植物对水量的需求,为每一块地量身定制浇水时间和水量。每个喷头都有编号,工作人员使用手机便能远程操控。
  值得一提的是,浇灌绿植的水都来自回收利用的雨水。
  福州市水利局水资源处工作人员介绍,学校将池塘湖泊的雨水收集起来,经过滤、消毒后,用于校园内约2.5万平方米绿地的喷灌。
  这套湖水(雨水)利用喷灌系统是福州大学节水监测系统的子系统之一。“我们秉持‘合理利旧、充分利用’的原则,将校园内现有的湖泊作为蓄水库,通过多介质过滤器、紫外线消毒器、雨水回用加压出水泵组等工艺设施,构建了完整的雨水回用体系。”市水利局水资源处工作人员说。
  管网改造
  校企联合共享节水效益
  福州大学旗山校区占地面积约3300亩,光是数十幢教学楼、学生宿舍和10余个食堂,就有几百个用水出口。
  “学校原供水管网供水设施陈旧、漏损率居高不下。”陈良彪说,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全面检查评估校园用水设施,更换陈旧设备,通过改造卫生间、更换水龙头、升级水嘴花洒等,对约2.7万个用水终端进行了升级改造。
  在校园,节水水龙头喷出的水滴更小,雾化更充分,既不影响用水体验,又达到了节水目的。“我们遵循的理念是‘于无声处去节水’。”陈赞标说。
  节水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社会资本的注入。福州市水利局积极推动高校与节水服务企业签订合同节水协议,采用效益分享、效果保证等模式分担改造成本,共享节水收益。目前,福建理工大学、福州大学等4所高校率先开展试点,累计投入超千万元,形成政府主导、企业运作、高校参与的协作机制。
  “项目资金全部由节水服务企业投入,校方零投入,节约水费按双方约定比例分成。”同样实施了合同节水项目的福建理工大学副校长刘国买说,这个项目不仅保障了全校师生的用水需求,还节省了用水计量系统建设、用水监控平台研发建设、给水管网分布勘测等300多万元的建设费用,以及每年100多万元的物业、管网维修费用。自2019年合同节水项目实施以来,福建理工大学旗山校区节水率超50%,日均节水量超3000吨,年节水量约110万吨,节水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
责任编辑:陈帅
020b079fd0314673b7b0d41443060072_B_BASIC.jpg
微信截图_20250226103506.jpg
图片1.png
光泽县寨里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  本报通讯员 李霖昊 摄.jpg
斑竹电站水库  本报通讯员 李本治 摄.jpg
汀江棉花滩水库开闸泄洪 福建省水利厅供图.png
微信图片_20240625092321.jpg
福州市“闽江之心”城市会客厅   本报通讯员 林双伟 摄.jpg
 
本专区内文章为“中国水利网站”推广专区所属主体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水利网站”的立场及观点。“中国水利网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福建省水利厅办公室主办 中国水利报社技术支持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